晨读 | 谈“视频”与“文本”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差异
2017/12/13 7:30:33 AnnieEasyFM

     三观正的读者都点赞了

     ◆ ◆ ◆ ◆ ◆

     编者按:本文为了不被杀死,不得不进行一些删减,爱动脑筋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是什么。这虽然是否定电视的功能,但是我还是推荐大家每天收看《新闻联播》,道理你们都懂,毕竟还要生活,也要娱乐。

     文:编程随想 | 编辑:爽临

     原文标题《为啥俺很少看视频?——兼谈“视频”与“文本”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差异》

     依据作者版权声明而取得授权转载,文章有删减

    

     图片来源:Pixabay

     ★引子

     有读者提到了“XXX视频”,俺解释了几个原因,包括:可信度、多元化、等等。还有一个原因是:俺很少看视频——所以,XXX爆料的视频,几乎都【没看过】。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谈谈“视频”这种媒介形式(主要谈【缺点】)。为了聊得深入,俺会频繁地拿“文字媒介”与“视频媒介”进行对比。

     事先声明:俺并【不】想彻底否定“视频”这种媒介形式。写本文是为了指出这种媒介形式的【固有】缺点——很多人尚未意识到这些缺点。

     ★先界定一下“视频”这个术语

     本文要聊的“视频”,指的是【作为媒介形式】的视频,它至少包括了:“电视上的视频、电影院里的视频、电脑/手机上的视频”等。如果根据视频的【内容】划分,至少可以有如下几类:

     影视类(指的是“具有一定情节”的,比如:电影、电视剧)

     娱乐类(比如:综艺、歌舞)

     报道类(主要是指新闻报道)

     教学类(比如:在线教育的视频)

     访谈类

     其它

     ★“视频”这种媒介形式的特点——拿“文字媒介”作对比

     “视频”这种媒介形式,其关键性特点有两个(为了加深印象,拿“文字媒介”来对比)

     ◇形象 VS 抽象

     相对文字而言,视频这种媒介形式是【形象】的。这点应该很好理解,俺就不展开了。

     ◇被动 VS 主动

     “视频”是按照固定的速率播放的,因此,【视频的受众】必须【被动地】去适应其播放的速率;相对而言,阅读文字的时候,读者是【主动的】。因为阅读者可以自由且灵活地控制阅读的速率。

     有些喜欢抬杠的同学会跳出来反驳说:观看视频的时候可以通过“暂停、快进、快退”来改变播放节奏。针对这种抬杠,俺的解释是:绝大部分人在看视频的过程中,使用“暂停、快进、快退”的情况【很少】。更进一步说,就算你想要频繁使用这几个功能,也【不可能】细致到“对每一帧画面进行控制”;作为对比,当俺说“阅读文字的速率”,指的是“每个字/词的时间间隔”。

     ★视频的缺点——更少的思考

     看视频为啥会导致【更少的思考】捏?前面说了,观看视频是【被动】的过程——你需要跟上视频播放的节奏。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深入】思考。或许有【极少数人】能够在需要思考时立即按【暂停】键;但大多数人做不到这点。不信的话,你可以观察周围的人是如何看视频的。

     说到这里,俺要重新唠叨一下【批判性思维】。这些年,俺一直在强调它,并且推荐过一本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此书的开头部分提到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考虑到某些读者没看过此书,下面分别用一句话简述这两种模式)

     海绵式思维:这种方式相对容易,只需要运用“记忆力”——说白了就是把外来的东西【简单复制】到脑袋里。

     淘金式思维:这种方式相对困难,不光需要运用“记忆力”,还需要其它思维能力(分析、推理、归纳、总结...)——需要把外来的东西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为了跟上视频播放的节奏,你只能采用“海绵式”。这是【最根本性】的缺点——该缺点引出了后续的其它缺点。

     ★视频的缺点——内容的【浅薄化】

     前面提到:观看视频的时候【难以深入思考】。这必然导致:(大多数)视频的制作者会让视频的内容变得更肤浅——这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受众。俺并不是说,内容深刻的视频就绝迹了。深刻的视频还是有的,但比例注定很低。

     再来说说极少数深刻的视频:假设某个视频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但即便是爱思考的观众,也只能在【看完之后】才有可能深入思考。这种形式就决定了:哪怕是一部深刻的视频,能引起深思的切入点也是【比较少】的。前面这句话有可能导致误解,俺解释一下:假设某个深刻的视频包含了【很多个】能引发深思的切入点,但因为受众只有在看完之后才能去回味,其中某些切入点可能被遗漏了。

     以书籍来对比:一本思想性深刻的书,可以在每一个篇章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因为阅读是【主动】的过程,读者可以自主控制阅读节奏,碰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可以减低阅读速率或暂停阅读(这就避免了遗漏)。

     ★视频的缺点——内容的【娱乐化】

     为了让大伙儿对“娱乐化”这个概念加深印象,先引用经典的传媒学著作《娱乐至死》一书的章节:(以下是摘录,粗体是俺标注滴)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报道悲剧和暴行的新闻节目,在节目结束之前,播音员也会对观众说“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为什么要“再见”?照理说,几分钟的屠杀和灾难报道应该会让我们整整一个月难以入眠,但现在我们却接受了播音员的邀请,因为我们知道“新闻”是不必当真的,是说着玩的。新闻节目的所有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这一点——播音员佼好的容貌和亲切的态度,他们令人愉快的玩笑,节目开始和结束时播放的美妙音乐,生动活泼的镜头和绚丽夺目的各类广告——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没有理由为电视上的不幸哭泣。

     简单地说,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

     俺引用这段是想说明:新闻报道充满娱乐化。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娱乐类”的视频才是“娱乐化”的。在如今这个时代,“影视类、报道类、访谈类”也充满了娱乐气氛。为啥会这样捏?从“商业动机”入手,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原因:

     任何一种媒介,只要足够大众化,就可以跟经济效益挂钩(比如“广告”就是这种场景衍生出的商业模式)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感性的人总是【大大超过】理性的人。

     感性的人更容易沉迷于“娱乐化的媒介”(关于这点,本文下面的章节会谈)

     以上几点就决定了——大众化的媒介必定也是娱乐化的。所以,从传统的“电影和电视”,到如今的“网红直播”,都在不断强化【娱乐】的气氛。

     ★“浅薄化”和“娱乐化”是【不同】滴

     可能有些读者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儿,其实不然。虽然大部分时候,“浅薄化”和“娱乐化”会同时体现在某个事物,但是总能找到某些反例:

     “娱乐”但是“不浅薄”——比如王小波的很多作品都挺搞笑的,但同时也能引发深入的思考(不浅薄)。

     “浅薄”但是“不娱乐”——比如某些鼓吹狭隘民族主义的文章,很浅薄,而且是用来煽动仇恨的(不娱乐)。

     ★“浅薄化/娱乐化”的结果——纵容你停留在【心理舒适区】

     说完了“浅薄化/娱乐化”的差异,顺着这个思路再来说说“心理舒适区”。

     关于“心理舒适区”(Comfort Zone)这个概念,在2年前(2015)已经介绍过了,参见《什么是【真正的】兴趣爱好?以及它有啥好处?》(编者按:以后会推发),此处就不再罗嗦。

     如果你经常看视频,(由于观看时不用深度思考)你的大脑会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也就是说:【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看的视频越多,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的时间就越长。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你【越少】离开心理舒适区,你就【越难】离开它。这种现象可以通俗地称之为:针对“心理舒适区”的【成瘾性】

     更糟糕的是:老是停留在心理舒适区会【强化】你的【惰性】。于是你就更加沉迷于观看浅薄化/娱乐化的视频。这就变为某种【恶性循环】(恶性的正反馈)。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你的主观愿望想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你的意志力也难以做到(因为惰性已经太强了)

     ★视频的缺点——更高的大脑【切换成本】

     如果你稍微看过关于“脑科学”的资料/文章,应该至少了解如下几点:

     大脑由不同的区域来处理“抽象内容”与“形象内容”。

     大脑难以实现高并发(所谓的“高并发”指的是:多个任务同时进行)

     大脑的切换成本很高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大脑既要处理图像信息,还要处理语言信息和文字信息(字幕)。这本身就已经导致了某种程度的【切换成本】。这时候,你就不能指望大脑还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视频的缺点——更低的【时间效率】

     本文开头对视频的内容做了简单的归类(影视类、娱乐类、报道类、访谈类、教学类、其它)。俺平常看的视频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影视类”。也就是说:其它几类视频,俺基本不接触。为啥捏?下面简单说一下:

     首先,“娱乐类”俺肯定是不看滴——因为毫无价值,而且纵容自己停留在心理舒适区(关于这点,前面刚提过)。

     其次,“报道类、访谈类、教学类”,如果俺确实要看,通常会去找对应的【文字版本】。因为阅读“文字版本”的效率【大大高于】观看“视频版本”。

     为了说明第二种情况,举个例子:

     哈佛曾经有一门很著名的公开课,叫《公正》,由当红政治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主讲。这门课的评价很高,俺慕名而去,在网上看了几堂课的视频。讲得果然好,但俺觉得视频的效率太低,就去 Google 了一下,发现有人已经汇总了文字版本。之后俺就只看那个文字版本——效率提升大大滴 :)

     “文字版本效率高”,其根本原因在于:

     同一段文字,用眼睛看完所需的时间【明显少于】用嘴巴念完的时间。

     “视频版本”会有很多“空白时间”(无对话的时间);整理成“文字版本”就可以规避这些“空白时间”

     提醒一下:对于“报道类、访谈类、教学类”的视频,其主要的信息量都包含在语言/文字中,偶尔再加上少量图片/照片。所以,这几类视频可以用文字版本(电子书)来替代,以提升效率。但对于“影视类”视频,就【没法】这么干了。所以碰到优秀的影视类作品,还是得老老实实去看视频。

     ★视频的缺点——更多的【误导因素】

     为了说清楚“误导因素”这个概念,先举栗子——聊聊美国大选时的候选人辩论。

     说到“候选人辩论”,如今已成为每次大选的重头戏,并且要搞电视直播。史上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的候选人辩论发生在1960年9月,肯尼迪 VS 尼克松。那次辩论堪称是一次典型的传播学实验(只不过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点)。当年的美国家庭尚未充分普及电视机,相当比例的选民依然通过收音机听实况直播。对这两种选民统计的民调,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听收音机的选民,大都认为尼克松在辩论中占上风;而看电视的选民大都认为肯尼迪略胜一筹。

     为啥会这有这样的反差捏?因为在那次辩论,肯尼迪的【视觉形象】胜过尼克松——通过电视直播观看辩论的选民就受到视觉方面的干扰,而听收音机的选民就没有受到视觉形象的干扰。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列位看官应该明白本章节所说的“误导因素”是啥意思吧?

     作为对比,再来说说文字媒介。

     刚才关于“总统大选辩论”的例子,提到了两类选民,一类通过电视,另一类通过收音机。对“收音机”这个信息渠道,误导因素显然会大大【少于】电视这个信息渠道。但是“收音机”这个渠道【依然会有】误导因素——比如“语气、口音、语速”等等。

     更彻底的办法是——依赖于【文字媒介】——把辩论双方的话语汇总成文字。这种做法可以彻底去掉“视觉和听觉”的误导因素。

     ★从“误导”聊到“洗脑”

     刚才那个例子的“误导因素”是【无意中】造成的。假如视频的作者【人为】加入一些“误导性因素”,那就可以起到【洗脑】的效果。

     本文开篇提到:相比“文字媒介”,“视频媒介”是【形象的】。现在俺再补充一下:视频不光是【形象】的,而且是【多媒体】的。也就是说:视频可以同时包含:图像、音乐、语言。所以,用“视频”来洗脑,其效果会远远好于用“文字”来进行洗脑。

     举个例子:

     聊到“洗脑”这个话题,经常会扯到“纳粹”。因为纳粹政权在洗脑方面确实很有一套。上世纪30年代,在纳粹官方主导下,拍摄了一部宣传片叫《意志的胜利》。这部片子堪称“洗脑宣传片”的经典代表。这可不是俺的片面之辞,请看美国知名导演弗兰克·卡普拉(3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2次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是如何评价这部宣传片的:《意志的胜利》不发一枪、不投一弹。但作为摧毁抵抗意志的心理学武器而言,它是致命的。

     下图是该片中某个阅兵场面的镜头,用“文字媒介”是很难表达出这种场面的震撼效果。

    

     (《意志的胜利》片中的阅兵场面)

    

     科普不易,打赏鼓励

    

     AnnieEasyFM个人公号,提供靠谱又毒辣的观点。定期毁三观,但不保证重建;不定期发布原创文章和语音。想说的、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都会发,但可能主要和以下内容有关:饮食/健康/疾病、转基因/中医药/辟谣,育儿常识/科学思维,偶尔美妆与护肤。支持平权,穆黑,反狗权。有问题发在留言区,我选择有趣的回答和上墙;任何人可以留言,但本人保留说话不客气的权利。

     投稿邮箱:Easy.FM@qq.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AnnieEasyFM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