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研论文套路和批判
2018/5/7 6:59:52 AnnieEasyFM

     三观正的读者都点赞了

     ◆ ◆ ◆ ◆ ◆

     编者按:学术不端行为(英文:academic misconduct)是指在建议研究计划、从事科学研究、评审科学研究、报告研究结果中的: 捏造、篡改、剽窃、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这不包括诚实的错误和对事物的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如果在数据库中检索那些关于中医的论文,不难发现大量的低质量论文和报告,这些论文背后几乎无力例外地隐藏着学术不端行为,大量的科研经费的结局可想而知。

     转发出去吧,看看那些中医学子们怎么说?

     作者:朱泽伟(广州中医药大学)

    

     无底洞

     中医科研?开玩笑吧?最近我被迫去看1634篇中医论文,单单浏览了这堆垃圾的题目,稍微归类,当今所谓的中医科研论文,漏网之鱼甚少,且让我道来。

     数量最多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型

     常用的题目: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例

     中药方剂联合某西药结合治疗╳╳病的临床观察

     中医为主治疗╳╳病的临床观察

     综合疗法治疗╳╳病╳╳例

     某中成药治疗╳╳病╳╳例

     某种治法结合某西药治疗╳╳病的临床观察

     中西合璧式的文章为什么最多?为什么不用纯中药才“无毒副作用”?为什么伟大中医中药的疗效要让西药沾光?

     一种可能是知道纯用中药没有疗效,把西药拉下水,结果有效的机会大增。这还没完,不能体现中医药优势啊!一定要来个对照,一组中西药结合,一组纯用西药,结果如何不用我说了吧,有意的骗子写这种文章最是划算。

     另一种可能是无意的骗子,这些人的逻辑是:西医固然可取,但中医也不至于到“伪科学”的田地,应该各有各的优势,不信看看这些数据,锦上添花的疗效不就是明证吗?至于这些数据真不真呢?只有他自己信吧。

     为什么中医那么爱临床观察?爱临床观察而不是实验观察?为什么中医那么善于观察?是不是真的观察了?谁作证?上帝?

     有意的骗子会这么考虑:把钱拿去做中医实验简直是“肉包子打狗”,但不做又不能完成差事,毕竟要养妻活儿嘛。写什么好呢?临床观察!还要中西结合那种!一来有疗效,经得起考验;二来省钱省事,有没有观察没关系,写出来就行;三来别人无法验证,谁有这等闲功夫,大家都是明白人嘛。万一真有傻帽跑来指责怎么办?别怕,中医的托辞是“祖传秘方”:不同地方的人体质不同;一

     个病又分不同证型,证型不同用药则异……

     无意的骗子写这种文章,多是中计了,此计曰: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中医的优势是临床,临床有效才是真理。那些指责中医的人只拿实验说事,没有整体看问题,是片面的。菜鸟乍听这些话很容易陷进去,有一次和朋友用餐,他摆出以上言论,我拿出我的手机,说:“在街上看美女当然要用‘整体观念’判断,但如果这部手机坏了,你要把它修好,要怎么‘整体观念’法呢?任你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上一千年也看不出门道来。”

     “不知何”方有效型和纯中药治疗型

     常用的题目:

     自拟╳╳方治疗╳╳病╳╳例

     加用╳╳方治疗╳╳病╳╳例

     ╳╳方加减治疗╳╳病

     ╳╳方治疗╳╳病

     我把这两类归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说是纯用中药进行治疗的,不同的是,前者为“不知何”方,经常用“自拟”“加减”“加用”等字眼,而后者用的是中医惯用名方。为什么要用“不知何”方呢?中医惯用方剂毕竟有限,不够做文章,加加减减花样就多了。“自拟”类的有一种自以为是的味道,以为自己独得其秘,无私地把秘方分享出来,写这些的多是一些已经熬出头的。“加减加用”类的套路是以某一名方为基础治疗“疑难杂症”,越疑越难越杂越好,辨证论治,气虚加黄芪,血虚加当归,最后吹说这种方法有多灵验有效云云。

     稀里糊涂忽悠型

     常用的题目:

     ╳╳病的病因病机探讨

     ╳╳病的辩证分型

     ╳╳病病机辨识/病因初探/机理探讨/病机探析

     这种文章是历史久远的,翻看古代的中医书,十有八九是在讨论什么病因病机,不是基于实实在在的观察,而是流于哲学式的空想。现在的中医科研论文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其总的把戏就是把中医旧有的理论套入到一个个具体的病中,不管这个病有多新,都是“古已有之”,之前的“非典”和“流感”,相信大家已经领教过了,这里随手再点开一篇讨论糖尿病病因的,晒晒他们空想出的糖尿病病因:外感六淫,化燥伤阴;恣食肥甘,积热于胃,伤灼于脾;情志所伤,木火克脾;劳欲过度,禀赋不足。这类文章数量不多,因为很多无意的骗子也不信这些了。

     老骗子经验型

     常用的题目:

     ╳╳专家治疗╳╳病的个人经验/体会/心得。

     写这些的多是一些“老家伙”了,一般后生小辈有“心得”,但写出来没人在乎,所以这类文章也比较少。它的特点是一开始就吹说有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战绩辉煌,硕果累累;接着往大处说,讲大原则,高瞻远瞩,指点江山,其间在每个大原则下举出三两个具体中药名,就这样完成发表任务。要注意,讲大原则对“文科生”是很有蛊惑性的,比如“上工治未病”,“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中医粉丝听了这些大原则就说对对对,中医果然深奥超前,殊不知中医“讲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具体的原因会在后文说明。

     ╳╳治法治疗型

     从痰/肝/瘀血论治╳╳病╳╳例

     活血化瘀法治疗╳╳病╳╳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病

     这一类中医科研论文牵涉甚广,故这一节重点写。

     中医经常说“你们不懂中医,没有资格批评。”批评者不以为然,认为是托辞。其实批评者中真正懂中医的确实不多,攻击也往往不在靶点上。

     病人方面因为受了骗,就跟着对中医咬牙切齿,但他们始终是外行;中医学生方面看到残酷的现状,觉今是而昨非,至于昨天为什么错也是懵懵懂懂;医学专业出生的批评者,一开始就立足在现代科学的位置去批评中医,可为什么中医听不进去?难道我们要懂阴阳八卦,才能批评风水算命?是的,思想上的顽疾也需要找出病因。要懂中医不容易,一旦绕进去如坠五里云中,要把傻瓜的逻辑写清楚更不容易,所以这部分有点难读,请读者先“降低”自己的智商。

     中医认为,西医是对的,而自己也是对的。西医理论和中医理论是两套“平行”的系统,是东西方看待生命现象的不同角度。西医对中医的攻击,是在用“西方绘画理论来评判国画”,也就是说,西医理论在中医这里不适用,你们讲的是原子分子,我们讲的是气血阴阳,河水不犯井水。所以双方觉得有“代沟”,都认为“鸡同鸭讲”是自然的。

     病因是什么呢?生命现象不是绘画、书法、诗歌、园艺、音乐,它不是艺术,而是客观的现象。既为客观现象,就需要遵守一套共同的科学体系。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但是中医会问,凭什么就西医那套是客观的,而我们不是?

     中医古书上的谬误数不胜数(如果其中有对的话),什么《本草纲目》《医宗金鉴》,现代中医基本没读过,知道的少,其中的谬误他们也不信,也认为是历史局限性,所以批评者对这方面的攻击是隔靴搔痒,也有“取巧”的嫌疑。他们信的是教科书,所以要回答上述中医的问题,说服工作的靶点是教科书所搭建的“空中楼阁”,即所谓中医理论。整个中医理论其实零零散散混乱不堪,唯一能把各部分联系起来的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一旦废掉,整个中医理论就轰然崩塌了。

     什么是“辨证论治”?这是现在“学院派”式的,“教科书”式的中医看病方法。它的看病公式是“望闻问切收集资料→辨别‘证型’(辨证)→确定治法(论治)→按治法开药”。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吃了很多煎炸食物,口舌生疮,长痤疮→证型是“热证”→治法是“清热”→用药是黄连黄芩等,这是很多中国人从小听过的。可见“证型”一旦确定,后面两步都是水到渠成的,所以中医整天把“辨证论治”的咒语挂在嘴边。

     绝大部分中医就一直在这条糊涂公式中打转,问题出在哪里?答案是“证型”(又称“证候”)是伪概念,是皇帝的新衣。为什么口舌生疮,长痤疮就说是“热证”,“上火”?为什么“清热”就要黄芩黄连呢?难道就因为妈妈这么说过?这只是一种“约定俗成”,没有为什么,先人为地把一些症状体征和特定“证型”(如“热证”)联系起来,又人为地把一些草药归入某种功能类别(如“清热”)。换句话说,“证型”是主观臆断,不是客观的。

     再以糖尿病为例子,要不是西医告诉中医这叫糖尿病,中医是不知道的。中医知道的只是一系列症状体征,如“三多一少”,上肢麻痹,视物模糊等;接着辨别“证型”,不同中医会有不同的“约定俗成”,后文会解释,这里列举一种典型的分析,体重下降为“气虚证”,食量大为“胃阴虚证”,尿量多、视物模糊是“肾阳虚”;再接着立治则为“益气养阴,温肾壮阳”;最后按治则开药,益气用黄芪人参等,养阴用玉竹龟甲等,温肾壮阳用苁蓉附子等,凑够十几二十味中药,最后别忘了加一味甘草“和百味”。这就是中医奉为圭臬的“辨证论治”!

     普通人去看中医,折腾一番后问中医这是什么病,他给的答案就是“证型”,不是病名。很多“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上火,肝火,胃热,肾虚,脾虚等。怎么防中医骗子忽悠呢?秘诀是,当他用玄妙无比的概念向你狂轰滥炸时,不要自作聪明说懂懂懂,一定要问WHAT和WHY。三个回合下来,他就前言不搭后语,无法圆谎了。注意别惹他恼羞成怒哦。

     这里我想退一步说,即使“证型”真有其事,“辨证论治”也是成立不了的。上文说过一种症状归为某种“证型”是一种“约定俗成”,问题是“约定俗成”无法统一。世界上不同的语言就是“约定俗成”的,对一棵树该如何称呼,不同地域的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具体到中医“辨证”,比如腹泻,一般约定为“寒证”,可是有些人不同意这种“约定”,跑出来说粪便臭的为“热证”,粪便无味的为“寒证”,还没完,又有人跑出来说不对,即使粪便奇臭无比,也不能定为“热证”,若脉象微弱,仍因定为“寒证”!类似的捕风捉影没完没了,你说好笑不好笑?这里涉及到一个“证型标准化”问题,与后面要谈的“实验型”论文有关,先按下不表。有些机构时不时的颁布出“某证型诊断标准”的文件,企图把各种“约定俗成”统一起来,这种秦始皇的做法,无论是“学院派”还是“江湖派”都不买账。同样的,中药的功能归类也无法统一。

     总之,“证型”作为伪概念废掉后,“辨证论治”的咒语可以休矣,中医理论也玩完。既然无“证”可辨,这类“╳╳治法治疗型”的论文皆废纸也。

     实验型

     上一节把“医”给废了,在这一节我试图终止中医界内部各门派间的争吵,最后证明“实验型”科研论文的努力也是徒劳。

     中医界内部有各种各样的门派,如同武侠小说里的江湖门派。先且不说是对是错,看看古往今来中医界,哪个中医的个人经验真被广泛接受过、推广过?从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同派别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至每方都有“领军人物”,可是每方观点都是基于空想,蠢得可怜。搞不清楚这些人为何想象力如此丰富。

     为什么说是空想?因为这些门派都是建立在“证型”这一概念上的,他们的分歧,不过是为不同的“约定俗成”而争吵。对一棵树的称呼不同,人类不会为此吵个不休,因为“约定俗成”是无对错之分的,是“树”对还是“tree”对?无对无错,你说是就是了。

     “证型”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各个门派都认为自己看到了,但因为新衣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同人不同诠释。“伤寒派”说是“寒”,温病派说是“温”,“寒凉派”说是“火热”,“滋阴派”说“阴不足”,“补土派”说“脾虚”,近年神经兮兮的“火神派”又处处“温阳”了。望闻问切得出的相同症状体征,到不同门派那里会被不同解读,不止于此,他们还要为此争吵千年!中医的麻烦不在其蠢,而在其自作聪明。“证型”概念废掉后,不仅“学院派”不能成立,其它门派都不能幸免于难,除了一个,将在下篇解释。

     写“实验型”论文的人多是很傻很天真的学生。他们不同于各个门派的空想,认为古人说的“证型”只是暂时找不到现代根据,想证明“皇帝的新衣”是存在的,如同很多人挖空心思想证明“经络”是存在的一样。有两条路径:

     一是前文点到的“证型标准化”,属于下一篇要谈的“统计型”论文,这里先写出。常见命名为“╳╳例╳╳病的中医证候调查分析”。比如要给“气虚”这个证型确立诊断标准,就先列出一张包含各种症状体征的表格,然后找来一大批已经被中医前辈诊断为“气虚”的病人,对这些病人逐个排查,看看这些病人哪些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高,玩的是统计游戏,最后列出那些出现频率高的症状体征(如TOP5或TOP10)作为“诊断标准”。当然还可以细化到各种疾病,比如冠心病的“气虚证”,糖尿病的“气虚证”等,谓之“中西医结合”或“辨病辨证相结合”。

     二是找个西医的诊断指标与“证型”挂钩,比如证明“脾虚”与唾液淀粉酶相关,糖尿病中的不同“证型”与胰岛B细胞相关,与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相关等。写这类文章的多为中医研究生或博士生,笃信中医,中毒太深,写这类文章的成本是高的,花费宝贵的青春时光做无谓的实验,可惜了。至于做出的数据可不可靠呢?据我了解,都是自己改的。

    

    

     欢迎关注EasyMind思想汇

     AnnieEasy的科普公号,提供靠谱又毒辣的观点。定期毁三观,但不保证重建;不定期发布原创文章和语音。想说的、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都会发,但可能主要和以下内容有关:饮食/健康/疾病、转基因/中医药/辟谣,育儿常识,偶尔美妆与护肤。支持平权,穆黑,反狗权。有问题发在留言区,我选择有趣的回答和上墙;任何人可以留言,但本人保留说话不客气的权利。

     投稿邮箱:Easy.FM@qq.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AnnieEasyFM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