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2020/1/16 19:59:00 身体知道答案
身体知道答案?微信号:shentizhidaodaan
覆盖110000+用户 最受欢迎的身心大健康类公众号
我们积极传播正能量:身心 | 健康 | 修行 | 文化 |
继《聊一聊“孤独”》发表之后,很多亲友、学生都私下向我提议,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与我多些交流互动。一番斟酌后,决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定期的整理一些观点和感悟,或记录一些自己哪怕瞬间的念头和思考。一来盛邀难却,二来也有意愿以此方式记录生命不同阶段的那个“我”。这些文字不会妄谈对错,妄论是非,只真实的做些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认识和思索,也许有些能对你有所引发,愿与君(卿)共勉。
(很多学员想让我推荐一些音乐,我几乎每次写点什么的时候都会单曲循环一首,这次循环的这曲《川》分享给各位)
“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说到“雪中送炭”或是“锦上添花”,大多数人都会有一定的固有认知,他们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语,他们同为褒义,他们都会为我们带来温暖的感觉…
“锦上添花”出自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了了庵颂》,“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则出自南宋著名诗人范大成的《大雪送炭与芥隐》,“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两个成语中也都包含着一段佳话。
但如果我告诉你,在我们所处的关系模式中,这两种类型隐含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存在着的差异很难被作为当事人的我们觉察,但若能正确处理则会对我们的生活、健康、情感、家庭、工作等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正面影响,小则优化一段关系,大则优化整个人生。相信你会开始好奇…
类型一:“雪中送炭”
若从关系模式的角度去看这个成语,首先我们需要放下固有认知来看回这四个字本身,这其中至少包含了一个场景,两种角色。
一个场景:“雪中”
天寒地冻、饥寒交迫、衣不遮体等等词语也许会在我们的脑海中被迅速关联,因此不难定位场景的范畴:寒冷的、不舒服的、压抑的、期待的、低频的、危险的、求生欲的、原始本性的…
两种角色:“雪中人”和“雪中炭”
在前提场景下,“雪中人”这个角色有需求,这份需求甚至是强烈的、迫切的,而需求的程度取决于他在场景中的时间、身心状态,以及临危程度。
“雪中炭”这个角色则可以非常契合的满足“雪中人”的需求,可以给他带来温暖,带来希望,带来活下去的可能性,“雪中炭”自身更能以此充分的实现价值。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自知的处于“雪中人”或“雪中炭”的角色,去留意一下你现在的关系状态,特别是你的亲密关系,你和另一半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你对另一半常有着怎样的需求?有过分的期待吗?甚至你会想要控制对方吗?(“需求、期待和控制的层次”留到下一次专题另讲)
亲密关系中的“雪中人”、“雪中炭”与其原生家庭、成长背景、感情过往等生命经历有关,关系中“雪中人”的深层需求往往源自于自身的安全感缺失,如:A从小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聚少离多(心理学上叫做“亲子中断”),内心深处对于稳定健康的家庭关系、父母给予的保护和陪伴、温暖亲密的身心互动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份被压抑的需求会伴随A的成长,甚至在A成年之后带入其择偶标准和亲密关系。
A往往更倾向于找一位可以给其带来如“家”一样感觉的另一半,对方可能具备成熟稳重、工作稳定、情感专一、可以给予自己充分关注和允许等特质。A在这种情况下,要么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要么在建立亲密关系之后,也会不自觉的把曾经对父母的需求倾注在另一半身上,这些可能会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会过分依赖、会对对方给予自己的关注度格外敏感、甚至控制对方与他人的接触等。这其中,很难把握分寸,需求表达不畅会让曾经的压抑感再次加深,出现更加强烈的控制或自我包裹,甚至自我否定;表达过度则可能会引起双方的不适,从而导致争执,自己也会在关系里耗尽气力难得善终。甚至在结束一段关系之后,久久不能走出,或自我否定、或迁怒于人。
“雪中炭”型的人往往自我价值偏低,有被看见被认可的需求,通过一味付出来寻求自我价值,也容易出现吃力不讨好的付出,毕竟雪中送炭也可能出现送的不够,送的不及时,送的不满意等情况。如果被对方认可则暂时无妨,没有被对方认可甚至否定就易出现负面情绪影响关系的健康与稳定。
如果AB互为榫卯关系,恰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匹配对方的需求,那么自然无碍。但如果在相处过程中,未能严丝合缝的匹配上,自己的过分期待未被满足,就很难保证关系的健康稳定。而两个抱持各自需求向外求索的人,几乎不可能成为对方眼中完美的样子。
(这里的举例只是根据我多年授课及咨询的经验提出的某种易普遍存在的可能性,不代表每一位“雪中人”或“雪中炭”都是这种情况,因此在我授课过程中,有些内容和方式会引发不同经历群体的共鸣,称之为团体练习或公案。而每个人因为自身背景的不同,又都有自己的个案,因此在实际授课及咨询中,需要因人而异的引导。)
类型二:“锦上添花”
同样的,锦上添花也有两个角色:“锦”和“锦上花”,这里的关键是“锦”这个角色。
我们都知道,一段好的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尊重,互相陪伴等基础上的,而很多人在“尊重”对方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尊重自己,一个不能尊重自己的人又谈何真正的尊重对方呢,前面说到的“雪中炭”就常会出现这一类情况。
试想一下,如果你,自己本身就是“锦”,是一段无论有没有“花”都那般美好的“锦”,有“花”时相互辉映,没有“花”时也能独自夺目。不会因为“花”的存在与否丢掉了自己,这样的“锦绣”是完整的、有价值的、温暖的、坚定有力量的、可以对自己的生命充分负责的,这样的两段“锦绣”相遇,会成为彼此的“锦上花”。没有过分的期待,更不会有控制甚至指责,有的只是在各自人格成熟且独立的前提下的互相欣赏,彼此尊重,相濡以沫的陪伴。
推而广之的“关系”
前面谈到的关系模式,主要侧重于亲密关系,因为在亲密关系中这两类模式常常体现的尤为明显,在我的授课经验中,亲密关系出现危机的学员也大多与此有关。
但与我们人生有关的关系模式远远不止亲密关系这一种,与家人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同事的关系、合作者的关系,甚至包含一些与大系统的关系。几乎所有的关系模式中这两种关系模式都可作为自我提升及优化关系的参考。
读到这里,你会更希望你的关系模式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呢?
当然,每个人的成长路径不尽相同,“锦上添花”是相对理想的状态。从“雪中送炭”转为“锦上添花”可能需要一年,十年,甚至一生,每个人各自的功课也有所区别。看到自己关系模式中有“雪中送炭”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因为当我们有足够的觉察,便可以从其中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人生功课,近而获得成长的资源和动力。
最后我想分享的是,当我们有需求或因此产生情绪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向外求,求之可得固然皆大欢喜,求之不得也不免落得劳神伤心,与其如此何不把关注点收回来,先让自己成为那个尊重自己近而尊重他人、尊重系统的“锦绣”呢…
2020年1月16日 14:58 上海
“千灯人文”发起人之一
身心行为专家
身心健康专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身体知道答案”公众号创办人
了解“千灯人文”,请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身体知道答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