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善恶,看人格化
2020/2/24 18:30:00 身体知道答案
身体知道答案?微信号:shentizhidaodaan
覆盖110000+用户 最受欢迎的身心大健康类公众号
我们积极传播正能量:身心 | 健康 | 文化 | 修行 |
这些天我们看到不少新闻报道,疫情期间全国联动很多医护人员和军人从四面八方奔赴抗疫第一线,其中不乏一些年轻的“孩子”。是的,他们在家中是孩子,但被赋予了某种使命后,他们便是医者和战士。
医生救死扶伤、消防员舍身救火、战士明知会送命依然奔赴战场…
为什么人们在被赋予某种身份后,会被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当然,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举个反例…
人们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被赋予某种身份后,迸发出的负面潜能也是巨大的,比如仇恨…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先来看一个从古至今一直被讨论的话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往下看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你此时的观点(请投票)
前些天重温了《沃伦》,一部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因为民族仇恨,昨天还和你一起田间劳作嬉戏玩耍畅聊心事的邻居们,在被赋予了某种身份后,今天就可以提着农具杀光你的全家。
电影剧情中的一些细节处理,你可能要看过几遍之后才能发现。例如出嫁的姐姐幸福开始于门槛上,幸福和生命也止于门槛上。
![](/asp/image.asp?m=0&w=gh_5fba8ab16058&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0yVqGQcsJlUPZynW12hsg57uzxxtibVtCZbibtS1nK7u9ToDbbkPmtm0qHia69WSqmOUWqsnFusIv8yjVvfkXBX6Q/640?wx_fmt=jpeg)
(砍断辫子表示她从婚前的少女成为婚后的女人)
![](/asp/image.asp?m=0&w=gh_5fba8ab16058&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0yVqGQcsJlUPZynW12hsg57uzxxtibVtCIgrB5MY6F3zPMy9yLRoMiaohGhz7RcHDuibcCSbk9ib6mRRjvMp0ahpqw/640?wx_fmt=jpeg)
(姐姐被极端民族主义冲昏头脑的邻居们在门槛上砍头)
![](/asp/image.asp?m=0&w=gh_5fba8ab16058&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0yVqGQcsJlUPZynW12hsg57uzxxtibVtCyxKiajMgFKKccWryKHa5AyKNESqEekQVA2veo4460G7vwIqWA52mibzw/640?wx_fmt=jpeg)
(屠杀前,人们欢快的进行传统玩火把的游戏)
![](/asp/image.asp?m=0&w=gh_5fba8ab16058&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0yVqGQcsJlUPZynW12hsg57uzxxtibVtCodOY5PD7bBEsSTIYusAZuAW9VOr6p4nbBichhfHiboJCF1gscve4GFgQ/640?wx_fmt=jpeg)
(种族屠杀时,“欢快”地烧死手无寸铁的小男孩)
这样强烈对比的剧情处理在电影中还有很多。
很多人看了这部电影会觉得压抑,而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古今中外,一直在上演着这样真实的悲剧…
看到这里有的人会说,那么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呢?
不着急下结论,再来看一部电影。
人格化
同样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死亡实验》,1971年斯坦福大学进行了轰动一时的监狱实验。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Philip Zimbardo)在当年带领进行了这一项实验,实验找到一群普通人在做完相关心理测评确认心理健康、健全后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的一组人扮演“狱警”管理另一组人扮演的“囚犯”,以此来模拟两周的监狱生活。而他们在两周的试验结束后都可以拿到一笔可观的酬劳。
![](/asp/image.asp?m=0&w=gh_5fba8ab16058&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0yVqGQcsJlUPZynW12hsg57uzxxtibVtCJIiabqBBTUBw0ols3ShVzSreLKrFfzL0QyqIfiam7fMhTATibJOee2gSg/640?wx_fmt=jpeg)
(电影《死亡实验》)
实验从开始时的嘻嘻哈哈,发展到后来的“狱警”开始使用权力维持秩序管控“囚犯”,再到之后的“囚犯”抗法,以及“狱警”的滥用权力、私刑、发泄个人情绪,直到最终以斯坦福大学校舍改成的“监狱”陷入完全失控。
而因失控停止实验时,仅仅两周的实验时间还没到。这些参与实验的人也因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创伤,有些人的心理创伤伴随了他们很久,包括菲利普?津巴多教授(Philip Zimbardo)本人也在之后坦言自己也被“典狱长”这个角色赋予的权力冲昏了头脑。
![](/asp/image.asp?m=0&w=gh_5fba8ab16058&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0yVqGQcsJlUPZynW12hsg57uzxxtibVtCWHRiaFz0RSItzzLYvaTUjf7PFVibE1c8fzRGJVa10dZDqhw7wCpCfdlg/640?wx_fmt=jpeg)
(这本书我看了不止一遍,分享给大家)
之后,菲利普?津巴多教授(Philip Zimbardo)写了一本关于这次实验的书——《THE LUCIFER EFFECT》(路西法效应),而“路西法”则是“恶魔”的代名词。因此,这本书的副标题便是“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asp/image.asp?m=0&w=gh_5fba8ab16058&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0yVqGQcsJlUPZynW12hsg57uzxxtibVtCiaUEC8riaAichbtwJMvhnjSia2tgSkN50SDJUcAgvpfiaS2VCsia7XPSUNKA/640?wx_fmt=jpeg)
这本书的封面图片很有意思,你的第一眼是看到了白色部分的天使还是黑色部分恶魔呢?
是的,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
关于人性本善或本恶这个话题,到目前为止依然别着急下结论,但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被赋予的人格化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
有些“恶魔”了解到人格化对人们的影响会有意无意的运用“增加、强化人格化”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沃伦》中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通过强化种族概念和仇恨来控制和加害他人。
也有些“恶魔”会运用“去人格化”的手段,同样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奥斯维辛”把犹太人聚集起来,去掉他们身上原来的标签,比如年龄、职业、财富等,给他们同样的“囚服”,以某一个代号来取代其姓名。人们在里面几乎所有和“人”、“人格”相关的标签都会被抹去,行尸走肉般的被控制着身体、囚禁着灵魂。
![](/asp/image.asp?m=0&w=gh_5fba8ab16058&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0yVqGQcsJlUPZynW12hsg57uzxxtibVtCtNic1Oz54Ie0hDjibaZvO0XvibbQuUu8ADbd811ib3Gf8j2Hu3ygeRveeQ/640?wx_fmt=jpeg)
当然,与人格化相关的导向,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是很正向的。
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新闻中提到的,即便是“孩子”也奋战在抗疫的前线。
回头看看我们自身,无论是因为工作范畴的“穿上这身白大褂,我就是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是生活领域的“我有孩子,为母,则刚”。这些都是我们在以正向、积极的角色来丰富自己,唤醒自己内在的无限潜能。
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适当的赋予角色以引导向善很有必要。这些角色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和使命,不仅与我们的个体潜意识有关,也与集体潜意识有关。
历史的、国家的、社会的、家族的、各类背景环境的…不同角色会赋予我们不同和集体潜意识有关的能量。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往圣先贤的指引,让我励志效法圣人立身…”(历史的)
“出了国门,更要时刻记得,我是中国人…”(国家的)
“我的长辈都那么优秀,我定不负家风…”(家族的)………………
类似这样我们平时就在运用,且可以更多开发运用以此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引导他人的角色赋予还有很多…
当然,人格化的正向运用不仅限于个体,还可以设计运用于企业文化、家风家规、社会准则、民族认同等等…
简单说完对文章起初看到新闻而升起的关于人格化的基本思考,又由此想到两个题外话。
![](/asp/image.asp?m=0&w=gh_5fba8ab16058&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0yVqGQcsJlUPZynW12hsg57uzxxtibVtCzhAAIaPBhxLDMd1z9lYaickxOiad1MjDtpNSrFiaKl7qhlkfTTBHIUH2Q/640?wx_fmt=jpeg)
(请证明你爸是你爸,再证明一下你不是蝙蝠)
“我的病人”
之前听过一个值得深思的笑话,“如果你被送去精神病院,怎么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
如果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么做呢?
三年前,我旁听过一节课,讲课的是我的学生,一位知名高校的心理系导师。课后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在你的课上,连续超过半小时一直提到一个关键词——我的病人,你有留意吗?有没有一种可能,如果这个人没病,你会无意识识别对方是多少有点病的?你之后对他的言行也会有所倾向呢?”
听完我的问题,他在原地短暂的定住了…
我的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会被一些“我认为的”名词和概念束缚,而错失了对对方真实现象本身的关注。看似仅仅是失察,但这会让对方受到不小的影响,甚至走很多年的弯路。于自己也是不利的。
而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因为身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经历,会对外界有一些自己都难以发现的固有认识。小到个体情感上仅凭星座、出身就料定双方不合适…大到群体事件中因为某些重要岗位人员因自身局限酿成的冤假错案,贻笑大方。
归根到底,带着好奇的眼光看世界,别总一味认定对面的人事物就是“我的病人”。
![](/asp/image.asp?m=0&w=gh_5fba8ab16058&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0yVqGQcsJlUPZynW12hsg57uzxxtibVtCf3gTDsmx4RhmEmgB4fia0wekaApE6aXVOyHF8ibTvYY3ypVDtSXtkgzw/640?wx_fmt=jpeg)
高级的人格化
最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任何言行背后都有其动力。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想——“见其象必有其理,知其理必有其象”。
而一些修行体系中的看似去人格化的思想,比如:放下我执、我即众生、空性、无有、空色、无极、道…
则是高级的、更高维度的人格化的层次。
非善非恶,无善无恶…
关于这个话题还可以说很多,小言于此聊胜于无,也许现在你对这个世界、对善恶、对自己会有个新的认识,这个认识可以引导你去到更善更好的人生方向。
近期热读:
《天官赐“蝠”,上元安康》
《一场疫情,看看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本能》
《疫情下,该怎么迎财神?》
《关于疫情有效的中医良方,供参考!》
《疫情当前,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被轻视了,你还看不出来?》
《“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聊一聊 “孤独”》
![](/asp/image.asp?m=0&w=gh_5fba8ab16058&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0yVqGQcsJlUPZynW12hsg57uzxxtibVtCYBOzv0glr3KlYibJsvicJ1UB2BZLcDaARTzS2GeaXsU6qd7YjKaJyictw/640?wx_fmt=jpeg)
十三山人
王秋辰
“千灯人文”发起人之一
身心行为专家
身心健康专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玄门居士
叶问系咏春拳第三代
“身体知道答案”公众号创办人
![](/asp/image.asp?m=0&w=gh_5fba8ab16058&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0yVqGQcsJlVcmMdzaTXczA1jBgq0hDCWb1fcPjOFPWvKHBiasxeNGD7ygNSfAMtAc1ibuc8TI3f0m4V2EjjSj8YQ/640?wx_fmt=jpeg)
了解“千灯人文”,请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身体知道答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