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疾病,神调不了,结永远打不开!
2021/9/28 18:30:00 身体知道答案

     身体知道答案?微信号:shentizhidaodaan

     覆盖110000+用户 最受欢迎的身心大健康类公众号

     我们积极传播正能量:身心 | 健康 | 文化 | 修行 |

     有报道称有些人做过器官移植之后,其性情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越来越像器官捐赠者的性情。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身体究竟有怎样的关联呢?我们可以看看中医对情志学说的研究。

     中医有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情志学说。情就是七情,志就是五志。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五志是把悲和忧合并,再把惊和恐合并,于是成为喜怒忧思恐,七个缩减成了五个。

     为什么要缩减成五个呢?因为要和五脏对应。

     中医的情志并不是单纯的意识性存在,不仅仅是心理活动,而是与内在的气机运行,与脏腑的功能活动紧密相连。

     一、七情与气机

    

     先说七情和内气的关系。

     《黄帝内经》上有这么一段话:“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后人又补上了“忧则气凝”。所以,七情中的每一种情绪都和内在的气机运行直接联系在一起。

     比如什么叫怒则气上呢?所谓“怒发冲冠”,一生气,头发都竖起来了,那不就是气上来了吗?人一着急,一发怒,就会觉得气往上顶,血压也可能升高,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怒则气上。

     所以怒并不仅仅是的心理活动,怒的心理情绪一出来,生理的气机或者说内在能量,就会向上涌。

     什么叫恐则气下?一害怕,吓得尿裤子了,就是恐则气下。再严重一些,大小便失禁了,都是恐则气下。

     所以中医认为情志与气机运行相关,是有现实的症状为依据,并不是空想的。

     同样,喜则气缓,就是哈哈一笑,心里很轻松,眉头都舒展开了。很难想象一个人一边微笑着一边发怒,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要是笑起来,喜洋洋的,怒气就升不起来,这就是喜则气缓。

     而悲则气消,就是很悲伤的时候,人就没有力气,瘫倒在那里。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中医把气机运行和情绪直接关联,就是把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融在一起。情绪不单单是心理活动,也是生理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就是气机运行。

     而且,中医的七情是和人体整体的气机相关联的。

     比如说怒则气上,气是往上,从下而上而怒发冲冠,恐则气下是从上而下,所以大小便会失禁。气从上而下、从下而上,都是整体气机的运行方向发生了转化。

     这就是七情和内气运行的关系。

     二、七情与脏腑

    

     再说一下七情和脏腑的关系。

     中医里有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五脏配不了七情,七大于五嘛。为了和五脏相配,就把七情缩减为五情,变成了五种情绪:喜、怒、忧、思、恐。那么为什么改称五志呢?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论》里面有这样的说法:“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这里肺的忧包括了悲,肾的恐包括了惊。

     于是,中医的七情,也就是七种主要的情绪,都和五脏联系上了。

     五志的“志”,有志向和意志的意思。也就是说,每个脏腑有特定的情感和情绪指向,反过来呢,某一种特定的情绪情感,太过或者不及,就会影响相关的脏腑。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她时常悲切忧郁,她的病就是肺痨。悲切忧郁和肺病是有关系的。悲切忧郁可能是肺痨的原因,也可能是肺痨的结果,但更可能是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同样,肝主怒,如果是经常发怒,肝可能就会不太好,怒气冲冲是伤肝的。喜伤心,过分欢喜也不行。《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举,不就是高兴太过了吗?随后精神错乱,把心伤掉了。

     所以中医情志与脏腑相关的理论,也是有生理和心理学依据的。

     三、情志学说临床应用

    

     不仅有心理生理依据,古人还会根据情志学说的理论,来调理气机和脏腑功能,从而治愈疾病。

     比如情志与气机运行的关系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等,那么怒气来了以后,调气下降就行了,降气就可以治疗情绪。比如吃个三五副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一般的怒气就可以平掉了。

     再举一个按照五行生克原理治疗情志病的例子。

     患者是一位七十岁上下的贵妇。她离了婚,欲与男友共度晚年。不料男友不兑现诺言,不与之共同生活,病人大怒,不平衡,只能尖叫激怒高喊,说不出话。下腹背部四肢,拘谨僵痛拒按,下肢静脉曲张,变成紫黑色。

     采用针灸、中药治疗一段时间以后,有些效果,身体表层已经松了,但是仍然觉得里面很硬,肢体僵硬疼痛不减。没有表面怒气了,但是还是说不出话,就好像是急火攻心,憋住了。

     怎么办?我出个主意说:想办法让患者大哭一场,大悲一次,症状就可以缓解。

     为什么呢?因为肝主怒,肝在五行里面属木,五行里谁克木呢?金克木。金是肺气所主,肺主金。把肺调动起来,就可以把肝克住。肺主什么情绪呢?肺主悲,所以让她悲伤地大哭一场,让肺气制住肝气,怒气就会消掉。从调整情志角度而言,金克木就是悲伤怒。

     此外,从气机升降理论也可以解释金克木,肝主怒,怒则气上,肺主悲,悲则气下,气上和气下是相反的运行,所以加强肺向下的气机运行就能够抑制肝气上冲。

     这个治法在古书里也有例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就用过这种办法,按五行生克的原理,用一种情绪制约另外一种情绪,把病治好了。记得在《儒门事亲》里就有记载。

     其实从常理上想,人发怒的时候,忽然遇到非常悲惨的事,怒气是不是会削弱?应该会。当然这个悲惨的事必须和发怒者有关。比如一个人正和同事怒气冲冲地吵架,突然被告知最亲近的人去世,眼泪马上掉下来了,还会发怒吗?

     这种处理情绪的方法与心理学没有什么关系,完全是古人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推演出来的,非常有中国特色,或者说中医特色。它不去找情绪产生的原因或机制,直接用情绪克服情绪,直接解决情绪本身,很有特点。

     当然,除了上面的情志学说,中医里面还有“神、魂、意、志、魄”,魂还有三魂,魄更有七魄,可见古人对人的精神领域、对神识领域,包括“治神”的研究都有很高的造诣。

     只是我们现在过于强调“治气”、“治形”,好像只有到形、气一层才是疾病,实际上从“神”开始,就种下了因,而对于有些疾病,神调不了,结永远打不开。

     作者:刘天君 中医书友会

     来源|道教

     ID|daoismcn

    

     近期热读:

     《八佰,四遍半》

     《聊一聊 “孤独”》

     《一场疫情,看看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本能》

     《从人性善恶,看人格化》

     《天官赐“蝠”,上元安康》

     《疫情下,该怎么迎财神?》

     《关于疫情有效的中医良方,供参考!》

     《疫情当前,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了解“千灯人文”,请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可联系身体知道答案公众号,可随时删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身体知道答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