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节气:一年之计在于春
2022/3/9 身体知道答案

     身体知道答案?微信号:shentizhidaodaan

     覆盖110000+用户 最受欢迎的身心大健康类公众号

     我们积极传播正能量:身心 | 健康 | 文化 | 修行 |

    

     立春

     2022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 星期五),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

     立春,是春回大地的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代表万物复苏、新年伊始。立为建始,虽有冷空气时而造访,春木之气却已叩门,故称为“立”。

     古籍《群芳谱》中写道:“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这段时间可以感觉到日照增长,气温回暖,降水趋于增多的春之先兆。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立春以后,阳气上升、万物复苏、大地解冻、气温回升。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周代,这一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等到东郊迎春,祭祀。唐宋时,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明清以来,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具有浓厚的传统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正月节,立,建始也。”立春,意味着从这一天起,春季开始了。“春,蠢也,动而生也。”意味着闭藏的冬天结束了,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农谚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是提醒人们寒冬快结束了,应该早起干活了。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立春说起来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古时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迎春,于立春前一日开始预演,目的是祭祀句芒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其形象为人面鸟身),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官府民间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设春官,预告立春之时;送春帖,帖上绘有芒神、春牛图,可贴于门墙上;鞭春牛,以土塑牛,百姓向其叩拜后,一拥而上将其打碎,争抢牛土,谓之“抢春”,将土洒于牛圈内,以期牛畜繁衍兴旺。

     立春,是诗意的、神圣的。是春天的开始,伟大事业的开始,它是第一个节气,是轮回的起点。

     “立”是“开始”的意思,“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过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河里的冰开始溶化,不再坚硬负重。

     天地立春,人效法天地,立德,以回升自身的阳气;立命,以摆正身心;立下一年好光景,立下一年的精气神!

     四季轮转,立春伊始,新的一轮节气循回又开始了。

     立春

    三候

     传统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春秋代序,得以生生不息。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候,并且应用《周易》的十二消息卦象喻天德地炁能量的消息作用规律性,总结了每一候的代表性生物活动特征。十二消息卦对应二十四节气,在每一卦统御一个节和气的前提下,能量又分理着相对应的七十二候中的某些六候,产生物候变化的物相形成。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1一候东风解冻:泰卦,初九。

     《周易·泰卦》:“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象》:拔茅征吉,志在外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初爻动,乾变为巽,巽为风,于后天八卦位居东南,故曰东风。巽散,故为解;乾为寒,故曰解冻。一候为五天,立春后一候,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火气温,故解冻。”

    

     2二候蛰虫始振:泰卦,九二。

     《周易·泰卦》:“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立春后五日,二爻动,变卦明夷,互坎为隐伏,故曰蛰虫。乾健,故曰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鲍氏曰,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

     此句是说蛰居的虫类因气至而慢慢在洞中苏醒。“振”表示蛰虫动而未出,要等到二月才会出来走动。蛰虫虽然还在蛰伏中,但是已经开始苏醒了。

    

     3三候鱼陟负冰:泰卦,九三。

     《周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三爻动,乾变为兑,兑为鱼。三在下卦之上,故曰陟;在上卦之下,故曰负。坤纯阴,故为冰。一说乾为陟,伏坤为载,故曰负。乾为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陟,升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逐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

     鱼陟负冰,也有些古籍中记载为“鱼上冰”,据学者考证是《元史志》改之为“鱼陟负冰”。再过五日,因河水中阳气至,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向上游动而接近冰面,此时,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这种融化,特别在黄河流域,是不可抗拒的自动性过程。鱼与龙都生于水中,既然自然界中的鱼都已经开始活动了,那么,我们体内肝中质象态的青龙,也就必然会开始活动起来。

    

    立春的正善治养生

    

     《摄生消息》:“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春天风和日丽之时,应当主动登高望远,用外环境调适肝木喜疏达的需求,舒畅体内的生气,使其活跃而生机盎然。

     肝开窍于目,应主动开阔视野,多视空旷之地,并且关注疏肝理气,主动吸收天地间的生气,使木德能量进入到自己体内。穿着应当选择宽松的衣服,不要为了爱美而穿得束腰紧带的,那样将会影响生气的生发和运动。而且不可以久坐,影响体内气机的运行。

     所谓“生气”就是一种动态的能量,《黄帝四经》中说“动有害”,要想动而不生害,就需像老子所说的“正善治”,进行正确的有为而治的动,才能与自然界的信度数高度吻合。

    

     1、肝臟导引法:正、二月、三月行之。

     《遵生八笺》:“治肝以两手相重,按肩上,徐徐缓捩身,左右各三遍。又可正坐,两手相叉,翻覆向胸三五遍。此能去肝家积聚风邪毒气,不令病作。一春早暮,须念念为之,不可懈惰,使一曝十寒,方有成效。”

    

     2、《灵剑子》导引法:补肝臟三势春用之。

     “一势。以两手掩口,取热汗及津液摩面,上下三五十遍。食后为之,令人华润。又以两手摩拭面,使极热,令人光泽不皱。行之三年,色如少女,兼明目,散诸故疾。从肝藏中出肩背,然引元和,补肝臟入下元。行导引之法,皆闭气为之。先使血脉通流,从徧身中出,百病皆痊。慎勿开口,舒气为之。用力之际,勿以外邪气所入于臟腑中,返招祸害,慎护之。

     二势。平身正坐,两手相叉,争力为之。治肝中风,掩项后,使面仰视之。使项与手争力,去热毒、肩疼痛、目视不明。积聚风气,不散元和,心气焚之,令出散。然调冲和之气补肝,下气海,添内珠尔。

     三势。以两手相重,按陛拔去左右,极力去腰间风毒之气及胸膈,补肝兼能明目。”

    

     3、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立春。

     运:主厥阴初气。

     时:配手少阳三焦相火。

     坐功:宜每日子、丑时,叠手按髀,转身拗颈,左右耸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三次。

    

     立春正月节坐功图

     即:每天23时至凌晨3时之间,盘坐。两手相叠按左大腿上。上体连头向右转。目视右后上方。呈耸引势,略停几秒钟,再缓缓转向左方,动作如右。左右各十五次。然后上下牙齿相叩,即叩齿三十六次,漱津数次,待津液满口分三次咽下,观想把津液送至下丹田。如此漱津三次,一呼一吸为一息,三十六息而止。

     主治:风气积滞,顶痛、耳后痛、肩臑痛、背痛、肘臂痛,诸痛悉治。

    

    立春道家养生六大原则

    

     立春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这是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

     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

     《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即“违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

     欲者,是本脏之神所好也,即补也。苦者是本脏之神所恶也,即泻也。”明确了这种关系,就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1早起早睡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2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3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4每天梳头百下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5少吃补品和盐

     很多人崇尚冬季进补,但是立春后进补要适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

     但立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与此同时,减少食盐摄入量也很关键,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摘自|道教

     ID|daoismcn

    

     近期热读:

     《八佰,四遍半》

     《聊一聊 “孤独”》

     《一场疫情,看看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本能》

     《从人性善恶,看人格化》

     《天官赐“蝠”,上元安康》

     《疫情下,该怎么迎财神?》

     《关于疫情有效的中医良方,供参考!》

     《疫情当前,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了解“千灯人文”,请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可联系身体知道答案公众号,可随时删除。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身体知道答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