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给到孩子最好的,就是知道我们的界限是什么
2018/1/11 身心灵

    

    

     为什么我们要来谈论界限的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界限?

     如果谈到界限,那么就会有内外之分,就像圆一样。不论是我们还是我们的孩子,我们都需要知道,我们的内在是什么?我们自己,我这个人到底是什么?那么在我的外在,这个世界又是什么?如果没有界限存在的话,我们就会无法真正了解我们自己,我自己的空间就会受到侵犯。如果没有很好的安全感,那我就没有办法很好的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发展我自己。我可以是群体的一部分,在古代的时候,我们一直属于群体。我们是家庭、村落、部落中的一部分。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必须能够代表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和孩子都需要界限,以使我们和孩子能代表我们自己。

     现在的孩子有一种特殊的能力,他们可以感知到他人的情感,感知另外一个人在遭遇着些什么,这是我们所没有的。但如果孩子在生活过程中一直感受他人的感受,体会他人的情感,他会觉得非常的疲惫。所以,当我们给他这样的界限时,其实我们也给了他们力量和勇气,让他们在体验他人的同时,也体验到自己。所以,我在这里会跟大家来谈论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需要什么不同的界限。因为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他们的需要和家长们的需要都会不同。

     首先,请大家讨论一下,成人在以下几个方面所需要的界限是什么?

     成人在物质身体层面需要不受伤害,有自己的空间;在情感层面需要安全·亲密感·尊重;在精神层面需要宁静的时间。

     作为成人在物质身体层面我们需要自己的空间,可以抽离出来回到我自己,我的身体就是我的空间。在公交车上、办公室里我们都是与他人分享空间,回到家后,关上门,我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我需要有自己的隐私,我的事情是我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大家的事情。当我们没事闲谈别人,八卦别人时我们已经在侵犯别人隐私,在触碰别人的界限。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感到安全,受到尊重的话,我们也要确保别人感到安全,受到尊重。

     我们还需要亲密感,我们需要一个人,和他不仅是在物质身体上是亲密的,而且在情感上也是亲密的。刚才我们谈到了触碰,其实触碰不仅是物质身体层面的,也是情绪情感层面的。当我们年龄越来越大时,我们之间的触碰会越来越少。你们可以想一下自己的父母,他们会在多大的频率上被你们拥抱,被你们触摸?虽然有些父母离开了家乡,来到城市里和你们一起生活,但他们平时会有多少时间有这样的亲密接触的机会?所以,在情绪情感方面我们需要安全·尊重·亲密。而且这种亲密关系是相互的,我无法去和一个不想和我亲密的人保持亲密关系。但确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孩子不了解这一点,他们撞到别人身上,去搂着别人想和他在一起,他们的确没有“我在这里,别人在哪里”的这样的界限。

     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什么?(大家的回答同理、共情、自由、独立),其实,当我们说到同理共情时, 我们是邀请他人进入到我们的这个空间;但当我们谈到界限时,我们是需要自己的空间。我们使用我们的离斥感,将其他的东西隔离在外面,使我们有时间和空间来做冥想做静思,然后与更高层的东西做连接。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物质空间和情感上的自由,让我们去反思,我是谁?我如何成为我自己?希望我们现在的人,可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可以退回到我们物质身体的空间和我们情感上的空间,这样我们才可以去反思去进步。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想要去思考孩子们都需要什么样的界限时,先思考我们成人都需要什么样的界限。

     这时,我们回头来看儿童时期都需要些什么样的界限。我们会从婴儿期(0—3)、幼儿期(3—7)、学龄期(7—11)等阶段来进行说明。

     婴儿期的物质身体层面需要独立的物质身体,了解身体的各个器官;在情感层面需要依附于我们;在精神层面需要爱和保护。

     婴儿期(0—3岁),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婴儿期我们将不会花太多的时间。但是,出生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界限。孩子从原来在母亲的子宫中,然后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原来他待的那个世界是黑的,没有光的,温暖的,在水中。突然来到这个世界是有光的,有声音,有空气并且也有重力。如果那些经历过自然分娩痛苦的妈妈们,都了解到孩子需要经历黑的、很漫长的产道的时间才能来到这里。所以其实大自然就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很自然的时刻,出生的这一刻就是一个界限。就在脐带被剪断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开始了成为独立个体的旅程。有的时候我们家长会抵制逐渐分离的过程,所以我们也会抵制界限。我们希望不给孩子更多的界限,依然和他们保持连接。但是其实独立的过程,也是一条逐渐被分离的过程。当孩子出生之后,他就拥有了自己的物质身,我们会把他包裹起来,拍他会去保护他。在孩子生命中的头三年,我们让孩子去了解他的身体。当孩子们可以自己吃饭的时候,意味着及时他闭着眼睛也能找到自己的嘴。如果我们想要训练孩子们如厕的话,需要他能告诉你他哪个地方要尿尿。所以,孩子童年早期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了解他自己是谁,自己的哪里是哪里的过程。到三岁左右,孩子基本上自己身体的每个部位他都可以触碰到了,他也会说“我”。所以,其实这就是分离过程开始的一个里程碑。

     在这一过程中,情绪情感方面需要些什么?虽然孩子在物质身体方面已经有了独立的物质身,但在情绪情感方面,他们依然依附于我们,他们需要知道,在他们需要时,我们成人就在那儿,我们都爱他们。我知道在中国,妈妈们在生完孩子之后,很快就要离开他们上班。所以,其实在孩子本来还依附于我们的阶段,妈妈和孩子就需要有很痛苦的分离。当孩子大了之后,我们无法再和他有这样的依附关系,无法在他长大后来进行这一阶段的弥补。孩子们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饥饿·渴·难过等。如果我们不得已要和孩子分离,我们要怎么去弥补呢?那就是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时,要百分百在当下。回家之后,我们不能再想着我们的生意、我们的朋友,回家就是真的回家了。如果,你一边和孩子在一起,一边还打着电话的话,你给孩子传递了怎么样的信息呢?那就是:你不重要,我的朋友更重要,安静一点。所以,回家之后要建立的界限时,当你回家时把手机关掉,就和孩子在一起。当孩子睡觉之后,你可以去回电话。因此,在一些不得已的情况下,你不得不在孩子这么小时和他分离,能做的弥补就是,当你和孩子在一起时,将所有的一切都抛开,百分百在当下与他相处。

     在精神层面孩子们需要什么呢?有爱有保护。因为我们现在的世界都充满了声音和光,这些实际上都侵犯了他们的灵性空间。就是这些在感官上的过度刺激,进入到他们的身体之后,就会让孩子们躁动不安。所以,我们需要保护孩子们的各种感觉。我们需要让孩子们做适合他们年龄阶段的事情,在这个阶段,他们就是去玩,去探索周围的事物。所以,当我们在打电脑、看电视时,即使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我们的注意力仍然在眼前的这个盒子里。我们根本不知道身边的这个孩子他究竟是在挖鼻子呢、抠耳朵呢、还是在剪东西呢?所以,我们要和孩子在一起,给他们唱歌、讲故事,百分百在当下的和他们在一起。这些是年幼的孩子无论是那个层面都是非常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非常自律的有我们的界限。比如:我现在没空,现在和孩子在一起。

     幼儿期的物质身体层面需要安全可自由探索 ;在情感层面需要规律的生活 ;在精神层面需要将他们视为幼儿的环境。

     幼儿期(3—7岁),我们要成为他们的模范, 在物质身体层面,他们需要温暖,这就要求我们要和四季保持一致,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拥有自己安全的空间,使他可以在自己的空间中玩耍。我们需要确保在他所在的这个环境中,他可以安全的去触碰和探索周围的一切,即使他会碰倒,会打翻,但依旧可以归位。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安全探索的空间,不被打扰,在他们探索和玩耍时,我们不能总和他们说话来打扰他们,他们需要秩序和节奏。

     我们先说空间上的秩序。在家中,最危险的地方是哪儿?厨房。你们会让你们的孩子进厨房吗?我们让他们进厨房,但是我们会把危险的地方锁起来,把危险的东西挂在高处,这个没有例外。我们可以留一两个橱柜给他们玩,他们可以把所有东西都拿出玩,玩了之后再把他们放回去。所以,在厨房,孩子们知道哪些东西是他们可以碰的,哪些东西是危险的不可以碰的。他们通过我们的行为来进行模仿和学习。

     如果没有给他们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去探索,他们将不知道哪些东西是危险的,或者他们根本就不敢去探索。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在那个环境中他们依然可以做孩子,并从我们的身上学习。所以在婴儿期我们需要保护他们,在幼儿期我们需要做他们的榜样。我们需要和孩子们一起去做事情,他们才能学会怎样去使用东西,怎样做事情。

     情绪情感方面,规律既是物质身体方面也是情绪情感方面的。早上我们有规律的起床、上厕所、刷牙直到晚上何时睡觉。关于规律很重要的一点是,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

     今天,我来这儿时,上车前,旁边有一个奶奶,端着一碗吃的,在大街上不停地给在她前面的小孙子喂食。我们说,吃饭应该有开始也有结束,绝对不能持续到大街上去。

     我还看到过妈妈推着孩子荡秋千,孩子荡过来喂一口,荡过来喂一口。所以,当孩子坐在桌子上吃饭时,他应该感到的是饥饿。当他坐好时,我们还要让他再等一会儿,进行餐前感恩,然后再吃。孩子吃饱了,我们是会知道的,他会向我们表达。他们会把手伸进盘子里,或把盘子扣头上了。这个时候我们就笑着和孩子说:“好,你吃饱了,我知道了。我们来擦擦手,擦擦嘴,东西收拾好。就没有了。”

     如果真到6、7岁时,他们就不会把盘子扣头上了,他们会说:“我吃饱了,我不要了。”然后,我们说什么?如果这个时候他走了,过了一会儿,他又回来说:“妈妈我还想要一点儿。”这个时候,你准备怎么办?这个时候如果孩子真的和你说,妈妈我吃饱了。你可以说:“真的吗?你要不要再吃最后一口。”如果他吃完走了,那就真的没有了。如果他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他会知道他真的吃饱了。但如果奶奶还在不断地持续的在喂的话,那么他们的身体就不会知道他们是否饱了,等到他们大了,也许会越来越胖。所以,在幼儿阶段,我们需要让孩子清晰的一点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

     比如,当他们想要画湿水彩时,我们说可以,请你先带上围裙,把架子上所有的东西都取下来,准备好,然后等一下,再开始。当他们画好后,不能让他们画完之后就走了。我们可以说:今天画了这么美的画,让我们把它拿去晾干,等爸爸回来了给他看。再一起把所有的一切都收拾好。所有的一切都有这样一个结尾。

     但婴儿期(0—3岁)的孩子,对于开始和结尾是没有这么清晰的概念的,他们是非常多血质的。对于他们来说,没有这些也是可以的——这个我们不见得一定要很僵化,但我们要观察,最好有一个清晰的开始和结束给到孩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过渡,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这都是一个过渡。在每一个过渡中,你都可以和孩子有一个仪式性的庆祝。每个从家到学校,这也是一个小小的结束,那这时我们可以说:拜拜,我过段时间来接你。我们要给孩子在开始和结束中间,这样一个过渡的呼吸。这样我们有分离,有再一次连接。如果我们能够做得很好的话,孩子也会学会去处理,怎样分离和连接。

     在幼儿期精神层面的界限是什么呢?(有人回答,将他们看成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个体(虽然他们有独立的物质身,也确实是独立的),如果你真的把他们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还是会有不安全感。尊重依然是一个非常远的话题,这个时期的孩子仍然需要我们的爱。(也有人说到接纳,接纳他一切的情绪,包括暴力)这样我们就去到一个比较危险的区域了,如果你的孩子说:“我讨厌你,我要杀了你。”你要说什么?我们还是说:“哦,亲爱的孩子,但是我爱你。”所以,我们并不是接受所有的一切。有的时候我还是要去分辨他是出于知道还是不知道,有的时候,小孩子他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做什么,因为他们是在那个当下直接去回应你的情绪的。在这个时候,他们的确需要接纳。但是他们需要的是把他们当成学龄前的儿童来接纳,而不是当做学龄儿童来接纳,有更高的期待。

     如果这个孩子说他想学一种乐器的时候,你是不是直接报个艺术班让他去学呢?当然不是这样的。你可以拉小提琴,如果孩子说他想拉,可以让他轻轻地触碰它,但不能让他玩,因为孩子是不能玩乐器的。当他体验了之后,你把小提琴放好,告诉他:当你上小学之后,你也可以去学。所以,原则上来说,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精神层面的界限是,将他们当成学龄前的儿童看待,不要把我们的野心放在他们身上。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的界限其实是我们的界限,我们要看得出来哪些东西不适合他们。

     学龄期的物质身体层面需要节奏和规律 ;在情感层面需要愉悦的鼓励;在精神层面他们仍还是个孩子。

     学龄儿童(7—11岁), 学龄儿童不再需要我们任何时候都做他们的模范,他们需要我们去引导他们。孩子们需要知道一些规则,知道怎样去做事情。在幼儿园时,我们会向他们展示如何去做,而不是解释为什么这样去做,因为会增加他们头脑的负担。但是学龄期的儿童是真的想要去知道,而且他们也想要去做对事情。所以,他们想要知道是什么,和怎么做,他们也想要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是正确的、合适的时候让他们去做这件事情。

     对于上学的孩子物质层面的界限是什么?我们在自然的学校中都会这么做,在华德福的学校中也会这么做,那就是:规律,节奏和规律 。所以,他们需要准时起床、上学、吃饭、睡觉每天都准时有规律地做这些事情。

     如果一个上学的孩子,早上起不来的话,我们是不是让他继续睡觉呢?如果晚上孩子说:我不累,我不睡觉。我们第二天早上会怎么做?准时叫他起床。即便他会觉得累,上课的时候也会觉得累,但这都没有关系。他要知道他这样熬夜,会有一个后果。让他接受这个疲倦,之后他就会准时去睡觉了。没有哪个上学的孩子会想要上床睡觉,他们都会说,我不累,我不要睡觉。我们要告诉他们,明天你还要去上学,所以你要上床去睡觉,这样明天早上你起来才会有精神有活力的去上学。

     对于学前的孩子,和他做的所有的大的事件都有开始和结束,当他去上幼儿园了,我们也要有这样的规律和节奏,但也不见得要很僵化。有的时候孩子到了幼儿园之后会变得很躁动。有的会很难和家长分离,有的到了学校之后会像一阵旋风似的到处都是。当我看到这样孩子的时候,我会问他们家长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孩子睡得怎么样。一个睡眠不好的孩子一般都会是这样很躁动的。所以,给孩子们最初的界限是白天和夜晚,是日常生活中很基础的,有规律的界限。

     很多家长都会说,我下班很晚了,我还要去买东西啊。所以,我们为了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得很有规律的话,我们要重新去安排我们的生活,否则我们就不是一个好家长。不然我们的那些孩子将会很疲倦,他们的眼神将不是明亮的,不能很好的学习,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有规律的生活所滋养。

     在这一点上我们如何去引导他们呢?让他们有准备的时间。如:我们很快要吃饭了,很快就要去上学了。我们并不把时间分成一块一块的,我们让他们有时间去准备,去打开他自己的空间,让一切都在他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到底是谁在控制这件事情呢?是家长。但我经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不要做这个,我的孩子不要做那个。那我就会问:到底谁是家长?我们是大人,如果他们问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我们可以告诉他:因为我是你的妈妈,在这一点上我比你知道的更多。如果没有这样的健康界限孩子,他就会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要么就会去欺负别人,要么就会被别人欺负。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扯着孩子让他去睡觉,我们面带微笑,给他准备的时间。但对于即将要做的事情,我们要很坚定。

     在情绪情感方面,孩子们需要什么呢?在这一阶段的孩子,绝对不需要我们和他说:这个做错了,做得不好,再努力一下。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所做的事情有充满愉悦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正向积极的话语来鼓励他们,但是要是真实的。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说:这不怎么好。如果他说:这个没你好,没有老师好。你会不会说:不,这个比你的老师好。当然不能,因为这不是事实。你可以说:当你长到你老师这么大,像你老师一样有智慧时,你就可以画得一样好。因为孩子们都还在旅程中,还没达到终点。所以他们需要我们愉悦的鼓励,但同时他们也需要知道生命和生活的规律和界限。

     有一种很好的方法教会孩子界限的是:游戏。在游戏中我们都需要轮流来进行,需要看、听、和等候。关于输赢怎么办?让孩子总是赢,让他们有自信这个重要吗?当然不是,他们需要学会怎么去输,成为一个很好的输家。可能他会觉得怎么又是你赢了,这不公平,也会有一点点生气。但这些都没有关系,一点生气对他们来说是好的。他们会学着去崇拜你,崇拜也是很好的。有输和有赢对于上学的孩子来说是很好的,让他们会去学习这样的规则,会自己去建立这样的规则。

     这一阶段的孩子,精神层面的界限是什么?(有人回答尊重,进他房间是要敲门)这个年龄的孩子,并不是很介意。尊重他们的空间,但对他们所做的一切感兴趣,同时也要知道他们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保证他们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是他们灵性层面的要求。如果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推着他们去做超过他们年龄阶段的事情,以达到我们的期望。那么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总是容易感到筋疲力尽。

     有这样的一个实验,我们的孩子在肚子里时就开始做胎教,学龄前做学龄的事情,学龄的孩子做着中学的事情,到了中学就开始学大学的而知识了,所有的一切都在提前着去做。这样好吗?这并不好。当这个调查研究的人去问这些最聪明的孩子,你们快乐吗?你们最想做什么?那些孩子说:我并不快乐。女孩只想去玩娃娃,男孩只想去踢足球。家长是希望这样的孩子为人类做贡献,但其实他们已经让他们的孩子筋疲力尽了。这类孩子已经被剥夺了他们的童年。所以,在这一阶段,精神层面的界限是,我们尊重他们还只是个孩子。不要让他们去做他们根本不知道的事情的决定,问他们想要去哪个学校,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他们看到别人拉小提琴时,你问他要不要学。他说学,买来之后一个学期就没劲儿了。问他学不学竖笛,他说:学。一个学期之后有厌倦了。所以不要让他们去做这样的决定,也不要过早的让他们去学乐器。因此对于学龄的孩子也是一样,我们要给他们建立界限,我们也需要去学习。不要去推他们去做一些事情,我们也要有我们健康的界限。

     我们能够给到孩子最好的,就是知道我们的界限是什么。而且千万不要把我们的野心放在孩子身上。

     来源:孔雀妈妈双语国际托管 kqmmsygjtg

     转载请注明本文编辑整理:身心灵(shenxinlingdao)

     我们尊重原创。部分文章和图片来于网络和网友推荐,如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欢迎原作者联系我们。谢谢!

    

     身心灵微信号:shenxinlingdao

     身心灵微信第一平台!★★★★★

     每一个生命都将觉醒。

     粉丝人数30万,关注后收看更多灵性文章!

     ● 关注后回复:占卜,进入在线灵性占卜。

     ● 回复:我的前世,进入在线前世分析。

     ● 主编:宣鉴 yifangxiaoshi (长按可复制)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身心灵 微信平台!

     如果本文不错,请给朋友看看,传递正能量!

     如果本文让你驻足,请记得点下方拇指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身心灵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