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障碍:别让孩子伤在敏感期
2018/10/24 身心灵

    

    

     所谓依恋,指的是人与人缔结紧密关系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依恋形式,不只是人际关系和感情生活,连工作方式及人生态度都深受不同的依恋形式影响。

     拥有稳定依恋形式的人,无论在人际关系还是工作上,都会表现出强韧的适应力。这样的人,面对任何人都能坚定表达自己的主张,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孤立;遇到困难时,他们懂得如何求助,也知道如何巧妙地保护自己;他们很少因压力而忧郁,容易被人接受,也乐意接受别人,因此易于掌握成功的机会,并毫不费力地把握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

     令你头疼的问题,

     可能与依恋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什么孩子总是暴躁易怒?

     为什么孩子会有自卑感?

     为什么孩子会对父母冷漠,甚至有攻击性?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愿与人交流?

     为什么孩子面对轻微压力时都容易受伤?

     为何长大了的我们,总是无法好好爱人,好好爱自己?

     这一系列问题时常萦绕在我们脑海中,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近来,“发展障碍”一词被人们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一问题不仅发生在儿童身上,也有不少发生在成人身上的案例。而其中有很多依恋障碍被诊断为发展障碍。

     著名日本心理学家冈田尊司根据自己多年来,对人格障碍与发展障碍患者的接触和治疗工作总结发现,越是难以处理的案例,越是与依恋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提出:依恋形式会对我们造成长达一生的影响,堪称“第二基因”。

    

     当孩子拥有依恋这个安全堡垒,就能放心向外探索,发展认知、行为、社会化等功能。换句话说,依恋是各种发展的基础。因此,当依恋产生障碍,孩子的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发展问题横跨多个领域,从基础的肢体动作到自律神经的掌控,乃至各种学习、分享兴趣、协调、处理问题等社会能力……其中一个例子就是遇到困难或压力时的应对能力。

     拥有稳定依恋的孩子,当遇到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时,不但懂得寻求协助,也能理所当然地找人商量。相对地,有依恋障碍的人则会试图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忍耐到极限为止,最后也很容易被压力击溃。

     此外,依恋障碍者也常缺乏上进意识及自我肯定。因此,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难以提起意愿和动力朝目标努力。

     拥有充分勇气与支持的孩子,会为了自己也为了让父母高兴,自然产生努力的念头。然而,这对总是被父母否定、缺乏父母关心的孩子而言,其实是很困难的事。

     许多有依恋障碍的伟人,

     从小就是问题儿童

     实际上,有不少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名家、伟人都曾为依恋障碍所苦;而他们中有不少人从小就是问题儿童。

     日本文豪夏目漱石,一生都在与依恋障碍对抗;法国作家让·热内,集叛逆、刻薄、偷窃癖于一身;文坛硬汉海明威,因无法形成健康依恋而陷入婚姻失败的怪圈;喜剧大师卓别林,娶了比自己小许多的女性为妻只为满足对父亲角色的渴求……

     苹果公司的前执行总裁,现在被商务人士视为英雄的史蒂夫·乔布斯,或许也是如此。

     乔布斯出生后几个星期就与亲生父母分开,成为别人的养子。他自幼年时期便开始出现多动的倾向,也做过试吃杀虫剂、把发夹插入插座等危险行为,有好几次受伤送医的经历。如果在今天,大概得接受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检查。

     这种行为倾向,正是明显的依恋障碍。与其说他显示出的多动与冲动性来自发展障碍,不如说是来自依恋障碍更为贴切。

    

     冈田尊司在《依恋障碍》一书中反复强调:依恋形式从根源上影响着每个人,不只是人际关系,更包括情感、认知与行动等,范围之广,堪称塑造人格的重要基础。此外,他还在书中列出了存在依恋问题的人的典型表现。

     ⊙ 没有稳定依恋的孩子,抗压力极低。只要与双亲之间的依恋不稳定,孩子就可能带有潜藏的依恋障碍风险,比方说遇到压力的时候,不稳定的一面会比一般人更容易浮出水面。

     ⊙ 要么对谁都无法形成依恋,要么跟谁都能形成依恋。对谁都能形成依恋,就等于无法与特定对象建立依恋,说到底,还是等同于无法依恋任何人。

     ⊙ 很难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也很难维持对等关系。依恋障碍者表现在人际关系中的特性之一,就是无法拿捏与别人的距离,不是离得太近就是太远。

     ⊙ 容易在伤害中钻牛角尖。有依恋障碍的人,经常不是过度解读对方的意图,就是容易卷入别人的情绪中。

     ⊙ 有依恋问题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依恋是人们安全感的基础,当基础出现障碍时,人会变得难以认同自我的存在。这种自我认同的动摇,当然也会在面对世界或他人时,产生自我怀疑。

    

     幸福人生、健全人格,

     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依恋

     每个人的依恋形式,皆以“与母亲的关系”为出发点,并在经年累月的人际互动中培养成型。儿童出生后6个月到1岁半左右的时期,是依恋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个“关键期”一过,幼儿就无法与母亲顺利建立起依恋关系。

     然而,就算过了这段时期还是不能放心。这个时期只是依恋形成的关键期,在接下来的阶段,还会再经历一次关键期。尤其是两三岁左右,孩子最容易产生母子分离焦虑,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被强制与母亲分离,依恋关系受到伤害,分离焦虑仍会留下强烈的影响。就结论来说,在5岁以前都该视为敏感阶段。

     依恋形式对人格塑造有着非凡的意义,同时,它也在潜意识中支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动。我们常常困惑不解:明明可以选择其他生活方式,为什么偏偏要这样生活呢?只要理解一个人的依恋形式,想来这个问题就能水落石出了。

     实际上,拥有稳定依恋形式的人,不但容易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更可能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和成功的社会生活。

    

     以上内容整理自《依恋障碍:别让孩子伤在敏感期》,[日]冈田尊司/著,邱香凝/译,紫图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身心灵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