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当画家,去做了北京最后一个铁匠
2016/5/1 拾遗

    

    拾遗物语今天是五一节,准确地说,应该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为什么要在这样的一天,选择这样一个人物来做?因为今天,我们想借“劳动”之名,致敬“一双双匠人之手”。这些手,或糙如树皮,或长满干茧,或弯曲不直,或疤痕累累……但没有这样的一双双手,就没有我们今天享用的手工美物。若没有这样的一双双手,我们的世界该是多么的乏味和空洞。

    蔡小小,北京最后一名铁匠画家蔡小小,20年前,从云南来到北京,专攻绘画创作。但2013年,他突然放下握了30多年的画笔,把家搬到北京宋庄喇嘛庄村,开了一家“小小铁匠铺”。每天早起升炉火,开始了叮叮当当的打铁生活。

    

    小小铁匠铺在北京远郊,很不好找。如果你想去探访,最终可能会是一个开摩的人带你找到这里。路边一扇很不起眼的大铁门紧闭着,门口矮墙上,一个铁质圆形门牌,在树荫下悠闲惬意着,然后,一串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从院子里张狂地溜出来。

    

    

    铁匠铺不大,密密麻麻挂满了各种工具,看似凌乱又貌似整齐。工作台上,放满了各种未完成的铁器。沾满灰尘上的墙上,有一幅“为人民服务”的字,再加上旧风扇,旧式旅行水壶,让人有种回到革命时代的感觉。

    

    

    呼啦呼啦,风箱猛拉,排风口喷出阵阵劲风。灶台里,炭火越烧越旺,铁块由黑变赤,由赤转白。蔡小小左手一伸,钳出铁块,右手一抡,“砰”一下砸在铁块上。火星四溅,铁块在重击下伸展变形。他今天,准备锻打一个铁钵。“天下行业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在绘画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的他,为什么要丢掉画笔,来从事这么艰苦的行当?

    

    船型盘

    葫芦型笔筒 不做画家做铁匠,显然不是一时兴起。他从小就喜欢跑去铁匠铺,看铁匠打铁,帮人家拉风箱。所以,对铁匠铺怀有一份特殊感情。长大后,除了画画,老蔡也会设计金属材质的艺术作品。有一天,因为创作需要,他去找铁匠铺加工一些东西,找遍北京,竟然一个都没找到。老蔡觉得很奇怪,为了探究原因,便做了一个全国范围性调查,发现这个行当正濒临灭绝。“再不拯救,打铁这门手艺就会亡了。”老蔡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惆怅。

    

    茶具

    耳勺铁匠铺快速消亡,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发展造成的。传统铁匠师傅基本都没上过学,只会打造农耕用具和一些简单生活用品。而如今,人们在审美和用品形制需求上有了很大改变,可老铁匠们不会转变,于是,年纪大了就基本不打了。年轻人又觉得这个职业辛苦不挣钱,不愿继承。所以,铁匠铺便一个接个消亡。开始是一点点惆怅,然后惆怅越变越浓,最后凝结成一块石头,重重压在老蔡心里。终于有一天,老蔡熬不住了:“我得去传承这门手艺。”

    

    

    铁钵为了传承打铁手艺,他把家搬到宋庄喇嘛庄村,开了这么一家“小小铁匠铺”。最初的时候非常苦,几乎没有任何生意。他只能靠帮人焊焊自行车,修修老铁门,收个三五块钱。后来老蔡发现,周边喇嘛庙非常多。喇嘛多了,用钵就多。于是,老蔡自己设计了几款钵,用铁材打出来,居然大受欢迎。老蔡的脑袋,“砰”一下就被撞醒了。“要传承,我必须创新和改变。”将设计艺术与传统打铁结合起来,并探索和运用新材料,创造现代人喜欢的生活实用品——老蔡就这样找到了“传承之道”。

    

    

    除了帮老百姓制作生产用具外,其余时间,老蔡都用在了艺术创作上。于是,一件件颇具设计感的铁艺生活实用品,便从老蔡的铁锤下流淌出来。从两三人欣赏到口口相传,老蔡的铁艺作品,很快就供不应求了。很多商家找老蔡合作,但老蔡不喜欢把艺术品当商品,为了利益反复制作同一款作品,他更愿意每件作品的起心动念,皆是以表达审美为出发。这样纯粹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每一件作品都体现了老蔡当下的心境,起手、落锤,没有完全相同的力道,没有一个能够完全复制的印记。

    

    每天对着火炉,敲敲打打,是他不曾经历过的辛苦。老蔡,决定开始打铁后的某一天,连续一年,每天给手掌拍一张照片!365天,眼看一双手慢慢长出老茧,伤口不断,每个痕迹都是“铁匠铺拯救计划”,最真实的记录。老蔡希望更多年轻人投入到铁匠这个行业里来,他说:传统技艺在后现代清零后将开始它当代生命的延续!

    

    老蔡在每天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去真实感受一个旧时手艺人的劳作生活,试图找回并保留住,这种现代生活中已经基本缺失的手艺。他说:我喜欢这种一锤一锤的真实感和认真打磨的过程,这让我感到踏实。

     匠人之心,寄乎于手手艺,双手承载的艺术。精工细作,尽心竭力,这是手艺人给传统工艺文化的一份承诺。冯骥才先生在《俗世奇人》中曾说:“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来,看看这一双双跟老蔡一样,也许不美好,却足够温暖的匠人的手。你用的每件手工美物,上面都留着他们的温度。拉胚的手

    玩黑泥的手

    雕龙头杖的手

    张箩的手

    制伞的手

    蓝染的手

    晒纸的手

    制香的手

    髹漆的手

    斫琴的手

    还有很多很多双这样的手。今天,我们以“五一”的名义,向手艺人致敬!

     文字为「拾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手工美物第一微刊

    长按二维码 一键加关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拾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