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台旧手机,为中国捧回首个手机摄影“奥斯卡”奖
2016/7/30 拾遗

    

    拾遗物语前不久,IPPA全球手机摄影大赛结果公布。这个“手机摄影里的奥斯卡”奖,已连续举办9届。

     以往的获奖者,全是清一色的外国摄影师。

     但这次有点不同,获得年度总冠军的是一个中国人——牛思源。

     牛思源发现,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纪录片,而新疆却像深闺少女少有人知。

     于是,他决定用手机记录新疆,让人感受这里美丽的自然,乐观的人以及祥和的生活。

     有人问:你拍的照片那么美,灵感来自哪里?

     牛思源回答:我不是在创造美,只是如实记录生活而已。

     好的摄影,从来不是来自于眼睛,而是来自于眼睛深处的心灵,和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生活还不够近。

     不要因为距离而误解她1987年,牛思源出生在乌鲁木齐。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娃。大学时,他从中国大西北考到了靠近沿海的江西,在南昌华东交大,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跳出贫困大西北,对很多人而言是个大喜事。

     但没想到大学一毕业,牛思源又选择了重回新疆。“新疆孩子把人生规划做得很精彩,但善良地保留了一块家乡。”牛思源说。

    

    他开始到叔叔的摄影工作室帮忙。说牛思源来自摄影世家,或许有点夸张,但从小耳濡目染,倒是事实。小时候,伯伯从事摄影相关工作,叔叔受伯伯影响,也开始从事这一行。伯伯叔叔还专门建了一个暗房,小时候的牛思源,总是忍不住好奇,东摸摸、西看看。

    

    2010年,牛思源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单反。他开始系统地学习摄影知识,从基本的构图,到色彩、用光……两年时间,牛思源已经是个摄影高手了。平时出差,带的行李、摄影装备又沉又多,渐渐地,牛思源养成了用手机拍摄的习惯。

    

    因为摄影,牛思源结识了很多外地朋友,他越来越感触:每个省份、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纪录片,每座城市的摄影师,都有讲述自己家乡的作品,但是,关于新疆的却很少。新疆就像深闺里的少女,鲜有人知。甚至,不了解新疆的人还对这里有误解,以为新疆就是落后,暴力,混乱。有朋友问牛思源:你们都是骑马上学吗?

    

    牛思源着急地想要解释,但他发现,文字很难解释清楚。在新疆,人们善良淳朴,人们对美食尊重而执着,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和爱护。她虽然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但是,牛思源不希望大家因为距离而误解她。牛思源决定,拿起镜头,用照片去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记录一个真实的新疆,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朋友喜欢新疆。”

    

    我有故事,想慢慢说给你听因为工作的关系,牛思源经常去一些少有人去的地方,甚至去过被称作“死亡地带”的荒漠无人区。每到一处,他都不停地按快门,用镜头,记录下新疆自然浩瀚的壮阔美。

    

    

    “新疆很广阔,每次去一个地方都会开很久的车,连绵的高山、一望无际的草原或者戈壁沙漠,每一次旅途都让我心驰神往。”他镜头下的新疆,纯净,壮阔任何繁华都市、高楼大厦都无法比拟。

    

    

    牛思源镜头下的新疆他去那达慕大会,记录蒙古族朋友的盛会。大家正在准备比赛赛马时,牛思源看见一个瘦小少年,趴在马背上,若有所思,忽然吹来一阵大风,马鬃随风飘荡,气势雄壮。看到这一幕,牛思源情不自禁地按下快门。就这样,他用镜头记录下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

    

    

    他镜头下的人物,无论小孩还是老人,都带着纯净质朴的笑容。他喜欢叫他们老乡,他喜欢和老乡“勾肩搭背”地合影。镜头里,从此留下了新疆人民的淳朴之美。

    

    

    他把新疆的美发到微博、朋友圈,慢慢地,有朋友说通过他重新认识了新疆,“新疆就像一个梦想的仙境。”但牛思源说:我没去过什么天堂,我只是生活在我的家乡。我不是创造美的那个人,我只是在记录美。在牛思源的镜头里,更多的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他更愿意去讲述他所经历的新疆故事,通过镜头把一个个感动传递出去。

    

    

    2013年,牛思源认识了马坎,一个训练鹰的老人。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鹰很多,经常捕食牧民家的羊,这让当地人有了捕杀鹰的念头。马坎是当地的一位有威严的老人,他告诉牧民,鹰是保护动物,捕杀是犯法的。于是,他用自家的羊喂养鹰、训练鹰。

    

    

     鹰容易躁动,常常攻击人。为此,马坎用牛皮缝制眼罩,遮住鹰的眼睛。马坎十分尊重鹰,当鹰到了繁衍年龄,他就会把鹰放生。马坎一生中,总会有不同的鹰与他作伴,虽然每次的结局都逃不过别离。在马坎眼中,鹰和人是平等的,他们是朋友。

    

    

    那年冬天的一天,牛思源来到马坎家,在这里拍摄冰雪风景,不远处,老人怀里的鹰似乎感觉到了陌生人,开始躁动不安,不断扇动翅膀,发出刺耳叫声。

     老人立即用鼻子抵着鹰的嘴,轻轻地摩挲安抚,

     那只鹰竟然就平静了下来。

     一人一鹰一碰,这一刻仿佛时间都静止了。牛思源被这神奇画面所吸引,立即掏出手机,就在这时,平时话不多、不爱笑的老人,沧桑的脸上竟然露出一丝微笑,牛思源迅速按下快门,便有了这幅《老人与鹰》。

    

    作品《老人与鹰》后来,牛思源挑选几幅作品参加IPPA摄影大赛。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老人与鹰》一举夺魁,牛思源不仅因此夺得本届 IPPA 摄影大赛总冠军,29岁的他,也因此登上了《时代周刊》。“你能看到威严的老人,高傲的老鹰,但他们在碰触的一刹那,这就是自然。”《时代周刊》如此评价道。这一次,牛思源通过镜头,让全世界看到了新疆,还有感人的新疆故事。

    

    我想和世界谈谈真实的新疆2014年4月,牛思源拍摄的一组“混血之城乌鲁木齐”,在业界引起不小轰动。他在这组照片里说:“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比她更远离海洋,没有哪座城市比她更善于兼容并蓄,这里是中国民族最多的城市……”这组照片,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新疆。

    

    

    虽然牛思源的摄影技术越来越好,使用的摄影器材也越来越高端了,但是,他用得最多的还是手机。“手机摄影会让你更注重摄影本身,而不是一些镜头或者器材的选择。”他很赞同一句话:最好的相机,就是能时时刻刻都装在身上的那一台。

    

    

    慢慢地,牛思源觉得照片已不能满足他的表达,他需要更多流动的画面。于是,他拿着手机,把镜头对准了田字路、人民广场、大巴扎,对准了保洁员、小学生、画家……对准了生活在这里不同身份的市民。走过百余条街巷,历经180多天,他拍摄了一个5分钟公益短片——《乌鲁木齐我爱你》。

     放到网上,短短几天,竟然赢得200万点击。

    

    那些常见的街景、戈壁,在牛思源镜头下充满了美感;那些皮肤粗糙,身材走样的人,在他的镜头下都如此可爱可亲。“他们善良淳朴,很少有人去看见,但看见的人都会一心挂念着他们,这就是新疆的魅力。它只是缺一个展示的机会。”牛思源说。

    

    

    未来,牛思源还筹划着拍摄关于家乡的短片。“希望能在奥斯卡、戛纳电影节短片环节获奖。”牛思源正在用他擅长的喜欢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和世界谈谈真实而美丽的新疆。

    

    牛思源和新疆姑娘们如今,牛思源手机里有了越来越多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好似在诉说一个故事。隔段时间,牛思源就会有很震撼的作品出来。有人问:你这么多的灵感来源于哪里?“我想就是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吧,我想用手机记录生活的城市,让人们感受这里的美景,乐观的人、祥和的生活、文明的气息。”

    

    其实,手机就像手中的笔,不管这支笔多好,

     它本身是写不出诗歌来的,关键在于握笔的人。

     那些美丽的照片也一样,

     它们之所以好,不是因为手机多棒、像素多高,

     而是因为手机背后的人,

     对城市、对生活有着深沉的爱。

     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个牛思源。

     无论贫穷或富足,无论传统或现代,因为自己的作品,让人永远记住他的城市,应该是每一个摄影者梦寐以求的目标。

     文字为「拾遗」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拾遗热文

     《舌尖上的中国》再好吃,也比不上“老男人饭局”

     征服最年轻亿万富豪,相貌平平的她靠的不是“邓文迪”

     那个骂周杰伦垃圾的陈年,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

     她把一个“三无”蛋糕,竟然做进了故宫博物院

     原来,我们一伸手,就可以成为别人的千手观音

     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闺秀,中国最后的贵族

    

    

    你的生活美学指南

    长按二维码 一键加关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拾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