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高考作文:一切速成都是耍流氓
2022/6/7 14:51:52 拾遗

    

    

     别着急要结果,先问自己够不够格。

     01

     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

     是关于“本手、妙手、俗手”。

     这则材料给我的启示就是:

     一切速成都是耍流氓。

     02

     在谈“我的启示”之前,

     我想先聊聊三个人。

     第一个人:莫扎特。

     说到西方音乐史,

     人们常会提起一句话: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天才,

     那么莫扎特一定名列其中,

     他是神的创造力在人间的化身。”

     莫扎特确实太牛掰了,

     他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35年,

     但却留下了近千首作品,

     在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歌剧等几乎所有音乐领域,

     都留下了不少杰作。

     我们都觉得莫扎特是天才,

     但莫扎特自己却这么说:

     “我每天花12小时练琴,

     人们却用天才两字埋没我的努力。”

     莫扎特在成为职业作曲家之前,

     其实他的作品并不出色。

     他在童年时期的多数作品,

     比如七首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

     都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完成的。

     完全出自莫扎特本人之手,

     并被奉为他的第一部经典作品的,

     是第九号钢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是莫扎特21岁时创作的,

     那时他已经练习作曲整整12年了。

     作为“神的化身”的莫扎特,

     其实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作曲家,

     因为他经历了整整20年最基本的练习,

     才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

     莫扎特有句话说得好:

     “我不是什么天才,

     我只是比同龄人做了更多的练习而已。”

     莫扎特不是天生就有“妙手”,

     他所有的妙手都产生于“本手”。

     03

     第二个人:巩俐。

     在国内国际斩获最多大奖的演员,

     应该就是巩俐了。

     前段时间,

     第40届香港金像奖公布了提名名单,

     巩俐凭借《夺冠》中“郎平”一角,

     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

     导演陈可辛在谈及《夺冠》时,

     提到了巩俐的一场戏。

     这场戏是巩俐的独白:

     全片最重要的台词,

     整个电影的主题,

     都蕴藏在这场戏里。

     这场戏有足足四分钟,

     台词写满了整整三页,

     但陈可辛万万没想到:

     “巩俐居然拍一条就过了。”

     以严厉著称的陈可辛,

     从来没有拍过一条过的。

     但这么长这么重的戏份,

     巩俐这次竟然一条就过了。

     陈可辛为此感叹不已:

     “那一刻我心里在想,

     这个世界有两种导演,

     拍过巩俐的和没拍过巩俐的。

     我幸运地属于前者。”

     巩俐是怎么做到的?

     为了演好郎平这个角色,

     拍摄之前的那几个月,

     她每天都排到排球训练场,

     在那里一呆就是大半天,

     干什么?

     观察郎平说话、动作、神情,

     并用小本本记录总结下来。

     为了散发跟运动员一样的气息,

     她跟女排姑娘们“混”住在一起,

     一起报到,一起吃饭,一起下班。

     为了每个动作显得标准,

     她在房间放了一个排球,

     每天练习各个位置:

     主攻、副攻、二传、自由人。

     巩俐为什么能神还原郎平?

     就在于她下足了“笨功夫”。

     其实巩俐天赋并不好,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

     她连续三年报考艺术院校,

     结果每次都落榜了。

     第四次报考中戏,

     依然还是差了11分,

     要不是一位老师出于怜悯,

     巩俐根本就进不了中戏。

     起步如此糟糕的巩俐,

     后来为什么能成为巩皇?

     就在于她演戏从来不讨巧,

     总是很笨拙地去观察生活,

     总是很笨拙地去体验生活,

     总是很笨拙地去揣摩细节,

     但正是这样的笨拙这样的基本功,

     最后成全了巩俐。

     巩俐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不见其长,日有所长。”

     她不是天生就有“妙手”,

     她所有的妙手都脱胎于“本手”。

     04

     第三个人:张艺谋。

     夺得国际大奖最多的中国导演,

     毫无疑问就是张艺谋了。

     入行四十年,

     张艺谋共获得400余个大奖,

     被网民称为“国师”,

     完全算得上名副其实。

     但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

     刚进北京电影学院的时候,

     张艺谋的底子其实非常差。

     “跟同学们一比较,

     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土包子。

     他们谈论的很多电影,

     我连名字都没有听过,

     他们说起拗口的外国导演的名字,

     更是如数家珍。

     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

     完了,课落下太多了,

     不知道还跟不跟得上。”

     张艺谋是怎么赶上并超过其他同学的?

     现在北电的图书馆,

     仍可查到张艺谋当年的借书记录,

     “他是借书最多的几个学生之一。”

     张艺谋后来回忆说:

     “我把能借来的书都整本儿抄一遍。

     抄了三年,我似乎懂了一些。”

     每次观摩电影的时候,

     “我就揣着一叠母亲给的医学资料卡片,

     拿着笔,看到好的构图,

     就在黑暗中迅速给画下来,

     光线啊影调啊,什么都记。

     一场电影看下来,

     记下几十个卡片,

     然后再回去整理。

     四年间几百部电影,

     都是这么看下来的。”

     就是凭借这样扎实的“基本功”,

     张艺谋完成了对其他同学的超越。

     有人总说张艺谋运气好,

     但张艺谋说过一句话:

     “热情和苦工永远是基础,

     那些运气都是从这上面长出来的。”

     他不是天生就有“妙手”,

     他所有的妙手都源自于“本手”。

     05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格拉德威尔的《异类》。

     格拉德威尔一直致力于社会学研究,

     在调研、分析数千名“顶级大师”后,

     他在《异类》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

     并非天资超人一等,

     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

     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不管是作家、音乐家、画家,

     还是棋手、运动员,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

     都经过了至少1万个小时的基础训练。

     如果每天训练6小时,一周训练5天,

     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8年。

     连达·芬奇、莫扎特这种神童都不例外。

     也就是说,成功从来没有捷径。

     这两年,有很多人质疑一万小时定律:

     “谁说训练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大师了。”

     这是典型的误读。

     一万小时定律从来没有说过:

     “只要训练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大师,

     而是说大师必然经过一万小时的训练。”

     这是两码事。

     喜欢作家毕淑敏的一句话:

     “树不可长得太快。

     一年生当柴,三年五年生当桌椅,

     十年百年的才有可能成为栋梁。”

     一切速成都是耍流氓。

     06

     作家王路写过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叫做《丑陋的胜利》。

     我特别喜欢文中的一段话:

     “不去做一些事情,

     或者至少有条件有保留地,

     不以某种方式去做一件事情,

     尤为重要。

     它虽然看起来笨拙,

     不容易取得成功,

     但同时也是一种保护,

     保护你在一条通向更远的路上缓慢但扎实地行进。”

     这个世界从不缺聪明,

     但稀缺笨拙。

     这个世界从不缺漂亮,

     但稀缺丑陋。

     这个世界从不缺聪明的失败,

     但稀缺“笨拙的胜利”。

     这个世界从不缺漂亮的失败,

     但稀缺“丑陋的胜利”。

     世间本没有妙手,

     本手练多了也就有了妙手。

     所以我们在索求任何结果之前,

     都不妨先问问自己够不够格。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拾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