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镇银行:有些精英真不是东西
2022/6/24 11:09:34 拾遗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了不起的盖茨比》

     01

     河南村镇银行出事后,

     很多农民都取不出钱。

     有些人不但不同情,

     反而觉得简直活该:

     “放着国有大银行不存,

     非要去存什么村镇银行,

     人家名字写得清清楚楚,

     是‘村镇’银行,

     一看就不太正规,

     你还偏要去存款,

     不是活该是什么?”

     “国有大银行三年期存款利率,

     只有3%多一点点,

     但村镇银行竟然高达6%-7%,

     一看就有问题,

     你还贪图便宜去存款,

     不是活该是什么?”

     “最起码的理财和存款都分不清,

     只知道占便宜只知道贪高利息,

     不是活该是什么?”

     …………

     更甚至还有人说:

     “就该让这些人吃一次大亏,

     这样他们以后才会吸取教训。”

     02

     看到这样的“活该”之论,

     说实话,

     我真的觉得实在是太傲慢了。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芒格说过一句话:

     “人们以为拥有常识很容易,其实非常难。

     所谓常识,就是因为普通人不具备常识。”

     在很多城市人看来,

     在很多精英人士看来,

     村镇银行一看就风险大不靠谱,

     村镇银行的存款一看就是理财,

     但我们觉得“这是常识”的知识,

     其实对于很多农民来说,

     对于很多底层人士来说,

     他们是并不知道的。

     大V“Amyly”前几天讲了一件事:

     “我大伯在一个二线城市务农多年,

     有次他突然跟我讲,

     现在的科技好发达,

     居然把一张卡插入一个机器,

     就能掉出来好多钱。

     我当时那叫一个震惊,

     没想到城里都快淘汰的ATM机,

     大伯竟然还没有见过。”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

     很多时候,

     我们觉得是最基本常识的东西,

     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

     其实是从来不曾看过的,

     甚至是觉得不可思议的。

     所以我们不能以我们的高度,

     去丈测和衡量一切人。

     03

     一个老师做过这么一个测试:

     他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纸,

     让学生把纸揉成一个纸团,

     接着他在讲台放了个垃圾桶,

     让学生们往桶里扔纸团,

     扔进来就得分。

     当然有的中有的不中。

     然后老师采访那些扔中的学生:

     “你为什么可以扔中?”

     学生就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

     “我平时打篮球。”

     “我方向感很好。”

     “我用的是这样的姿势。”

     …………

     但其实,最显然的原因是:

     大部分扔中的人,

     只是因为坐在前两排而已,

     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

     而误以为是自己的水平高。

     接着老师让大家调换位置,

     前几排的换到后面,

     后几排的换到前面,

     结果刚才前几排扔中的人,

     换到后面后几乎都没有中。

     做完这个测试后,

     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做这个测试就是想告诉你们,

     身处优势的人是不知道自己在占便宜的,

     所以往往会把优势误以为是能力和才华,

     觉得自己的成功是凭个人努力获得的,

     所以就会去嘲笑那些身陷窘境困境的人

     觉得他们之所以过得不好,

     就是因为懒就是因为不努力,所以活该。

     04

     以前我在报社做记者的时候,

     去一个贫困地区做过几天支教老师。

     那段经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我给二年级学生上语文课,

     在黑板上写了个“驶”字,

     问学生:“这个字念什么?”

     没有人回答。

     我说:“把字典拿出来查一查。”

     学生答:“我们没有字典。”

     我说:“有字典的同学举下手。”

     结果只有三个人举手。

     我问:“你们怎么都不买字典啊?”

     学生答:“太贵了。”

     我说:“那有字典的同学查一查。”

     一个同学翻了翻字典,突然大叫:

     “老师,我字典里怎么没‘马’部?”

     我拿过字典,翻了几遍,

     真的没有翻到“马”部,

     最后我发现字典是盗版的。

     “你怎么买盗版字典啊?”

     学生低下头,红着脸回答:

     “不是买的,是我妈用鸡蛋换的。”

     这些学生每天放学后,

     还要去放羊打猪草割牛草,

     农活干完之后才能看书做作业。

     出生在这样环境下的人,

     跟出生在大城市的我们,

     真的是完全没办法比的,

     我们付出五分努力便能得到的东西,

     他们付出十分努力也难以企及。

     但身处优势的我们,

     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占了便宜的,

     我们喜欢把一切获得的特权,

     都当成是自己聪明才智的结果,

     于是去嘲笑他人为什么不努力。

     05

     香港亿万富豪田北辰,

     以前看不起穷人,他有一句名言:

     “世界正在惩罚不读书的人。”

     田北辰一直都认为:

     “穷人之所以穷,

     是因为他们不好好读书,

     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工作,

     所以穷人活该受穷。”

     2016年的时候,

     田北辰参加了一档真人秀节目,

     就是去体验一下穷人的生活。

     去体验之前,田北辰有一个想法:

     “我这次要证明给穷人们看,

     只要通过努力就是可以成功的,

     弱者可以变成强者。”

     田北辰被节目组安排住进了笼屋,

     笼屋只有三四平米大,

     进去只能坐着,根本直不起腰,

     但每月租金需要1300港元,

     看起来似乎很差,

     但这已经是“豪华笼屋”了。

     田北辰的工作是做一名清洁工,

     每天只有50港元生活费可用。

     早上6点起来,

     他准备坐地铁去上班,

     结果去地铁站一问询,

     才得知坐地铁上班来不及,

     于是他想去坐通宵巴士,

     但坐巴士需要13港元,

     他根本坐不起,

     所以只好走很远的路去上班。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

     他去买便当时,

     才知道一份便当要25港元,

     他根本吃不起,

     为了找一份低于20港元的午餐,

     他走了好几条街。

     …………

     就这样工作三天后,

     田北辰就受不了了:

     “一天工作近17个小时,

     每天只能睡5、6个小时,

     完全没有时间读书学习。”

     参加完这个节目后,

     田北辰改变了以前的认知,

     “我以前想得太天真了。”

     现在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站出来,

     为生活在底层的穷人说话。

     这件事情证明了我们真的需要去了解各个阶层,

     只有我们去关注和了解了,

     才会少犯“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的毛病。

     06

     哲学家桑德尔写过一本书

     这本书叫做《精英的傲慢》。

     在这书本里,

     桑德尔提出了一个观点:

     就是我们这个社会,

     越来越多的精英人士,

     觉得自己的成功完全是靠自己取得的,

     完全是自己努力和奋斗的结果,

     而忽略了自己的成功,

     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家庭和天赋。

     所以这些精英人士,

     不太关心那些活在底层的人,

     不太同情那些生活不幸的人,

     觉得他们之所以过得不好,

     就是因为懒就是因为不努力,

     所以他们就应该承受他们目前的境遇,

     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咎由自取的。

     桑德尔将这种思维归结为“精英的傲慢”:

     “我们越是认为自己是白手起家自给自足的,

     就越不关心那些比我们不幸的人的命运。

     如果我的成功是我自己努力实现的,

     那么他们的失败一定是他们自己的错。”

     就是这样的思维逻辑,

     让很多精英失去了同理心和共情力。

     桑德尔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他就想先提醒很多精英人士:

     尽管我们的成功,

     离不开我们的个人努力,

     但不容否认的是,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成功,

     其实也依赖了“出身”和“天赋”。

     为什么成功的人要怜悯活在底层的人?

     为什么成功的人要多为底层的人发声?

     为什么成功的人要对底层的人有所亏欠?

     桑德尔这样回答说:

     “因为若非上帝的恩典,

     或出生的偶然,

     抑或是命运的神秘,

     我也会遭受如此厄运。”

     07

     杨绛写过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叫做《老王》。

     老王是一个蹬三轮车的苦力,

     杨绛经常坐老王蹬的三轮车。

     作为大知识分子,

     杨绛和钱锺书,

     并没有高高在上,

     他俩一直都对老王很好。

     但老王去世之后,

     尽管自己以前对老王很好,

     但不知道为什么,

     杨绛每每想起老王,

     就会觉得心上不安,

     她一直搞不懂是什么原因。

     终于有一天她想明白了,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为什么总是心上不安,

     就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但为不幸者所做的还不够。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

     幸运者为什么有责任关爱不幸者?

     幸运者为什么有责任为不幸者发声?

     因为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拾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