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的故事,在此刻达到了高潮
2022/7/28 15:19:51 拾遗

    

    

     人们披着善良的皮囊,

     却不愿付出实质。

     01

    

     二舅的故事,

     这两天掀起了多重高潮。

     掀起了争论的高潮:

     二舅的故事,

     到底是在倡导“坚强乐观”,

     还是在“歌颂苦难”,

     网民们为此吵得不可开交。

     02

    

     掀起了报道的高潮:

     二舅的故事发酵后,

     不管是主流媒体,

     还是自媒体,

     不论是记者,

     还是网红,

     一窝蜂似的直奔二舅老家,

     搞采访的搞采访,

     搞直播的搞直播,

     弄得二舅不堪其扰。

     03

    

     掀起了学习的高潮:

     一些地方,

     一些机构,

     一些单位,

     一些学校,

     开始号召学习二舅精神,

     学习他的随遇而安,

     学习他的乐观向上,

     学习他的身残志坚。

     04

    

     但很可笑的是,

     这些所有的高潮,

     其实又与二舅本人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完成了采访的KPI,

     我们完成了报道的KPI,

     我们完成了直播的KPI,

     我们完成了学习的KPI,

     但这跟二舅本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概率的,

     这几天热潮一过,

     我们从哪里来就会回到哪里去,

     从此再不会惦记二舅。

     二舅也一样,

     这几天热潮一过,

     他的生活大概率会恢复原样,

     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在意他到底缺些什么,

     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在意他到底想要什么。

     没有几个人会真正愿意帮他实现他的愿望。

     05

    

     大多数精英,

     大多数文人,

     大多数领导,

     甚至大多数人,

     包括我,

     其实都有一个通病:

     爱人类,而不是爱具体的人。

     罗翔有句话说得好:

     “爱人类却不爱具体的人,

     是很多文人的通病。

     人类是抽象的,

     并无具体的对象,

     无需投入真心,收放自如,

     还可以为自己赢得道德上的优越感,

     但具体的人总是有那么多的问题,

     你要想帮他解决问题,

     就必须的付出时间、精力和财力。”

     所以我们总是爱抽象的人类胜过爱具体的人,

     因为爱抽象的人如此可爱,

     而爱具体的人却如此麻烦。

     06

    

     前段时间,

     大V“查理很行”做了一个实验,

     实在是有点震撼我。

     最近这几年,

     因为精神抑郁或者其他原因想自杀的人,

     特别的多。

     所以每次遇到热点自杀事件,

     就会有媒体或自媒体,

     列出一些自杀求助电话,

     或者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

     告诉那些想自杀的人:

     “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

     但总有人守护着你,

     24小时免费心理危机咨询热线:

     ××××××××。”

     “查理很行”就做了一个实验:

     “用搜索引擎搜索自杀方法,

     就出现了很多个自杀求助电话,

     我就挨个打了过去,

     结果全部都不在服务时间,

     唯一一个打通的,

     告诉我前面有十七个排队的。

     和此地的大部分人和事情一样,

     其实你死不死对别人而言根本无所谓。”

     确实如此,

     我们爱抽象的人类,

     总是胜过爱具体的人,

     因为爱抽象的人类,

     只需要释放廉价的同情就可以了,

     但是爱具体的人,

     就得付出实实在在的时间和精力。

     07

    

     其实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通病:

     爱远方的哭声胜过爱近处的哭声。

     比如卢梭,

     这个写过《忏悔录》的大思想家,

     这个写过《社会契约论》的大思想家,

     是那么地热爱人类,

     是那么地悲悯世界,

     是那么同情“远方的哭声”,

     所以他写了《忏悔录》《社会契约论》,

     为全人类争取自由争取平等。

     但是你知道吗,

     这样一个热爱人类的人,

     这样一个悲悯世界的人,

     却对近处的哭声充耳不闻。

     其情妇华伦夫人,

     曾救援过他四次,

     但当华伦夫人落魄时,

     卢梭却对之置之不理,

     任凭其贫病而死。

     卢梭自称“没有一个父亲会比我更加慈爱”,

     但他的5个孩子刚落地,

     就被他先后打包送去了孤儿院,

     他还大言不惭地为自己辩解:

     “我其实挺爱孩子的,

     不是我不想养,主要是我没钱,

     为了他们好,还是送给国家吧。”

     卢梭一想起人类的苦难就会落泪,

     却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送进了孤儿院,

     是不是非常可笑?

     08

    

     二舅这个事情也一样。

     二舅是个特例吗?

     并不是,

     像二舅这样遭遇的人,

     在全中国多的是。

     我们很多人身边,

     都有这样的邻居和亲戚。

     我们平时关心过他们吗?

     我们平时帮助过他们吗?

     说实话,

     其实并没有。

     我们就是这样:

     爱远方的哭声总是胜过爱近处的哭声。

     我们总是对远方的哭声和人类非常关注,

     对近处的哭声与具体的人却漠不关心。

     因为爱远方的哭声,

     只需要释放廉价的同情就可以了,

     但是爱近处的哭声,

     就得付出实实在在的时间和精力。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人们披着善良的皮囊,却不愿付出实质。

     09

    

     特别喜欢一句话:

     真正的爱都是具体的,

     看见具体的风景,

     做具体的事,

     爱具体的人。

     应该是前年吧,

     罗翔老师出了一本的新书《刑法学讲义》,

     书的最后,

     罗翔老师写了这么一段话,

     分享给所有人。

     三件不要做的事:

     1. 控制自己内心的张三,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你无法避免心动,但千万不要行动。

     2. 不要有知识的优越感,追逐知识只是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

     3. 学习法律不是钻法律的漏洞,而是真正认定法治的信念。

     三件坚持做的事:

     1. 坚持阅读经典,与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走出我们固有的平庸与傲慢。

     2. 思想与行动并存,我思并不代表我在,我动方能印证我存,在每个个案中坚守法治的精神。

     3. 从爱抽象的理念转向对具体的人的爱,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人,但我们可以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情。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

     “从爱抽象的理念转向对具体的人的爱。”

     我们不要爱人生的意义

     要爱生活本身。

     我们不要爱抽象的人类,

     要爱具体的人。

     10

    

     今年北京冬奥会的时候,

     白象方便面上了好几天热搜。

     为什么上热搜?

     因为白象三分之一的员工都是残疾人。

     白象上了热搜之后,

     很多人站出来大骂白象,

     说白象动机不纯目的不纯,

     招收这么多残疾人是为了炒作。

     看到这种言论我就很生气:

     人家白象招收残疾人员工已经很多年了,

     要炒作要营销的话,

     早就炒作营销了,

     为什么非要等到现在?

     再退一步讲,

     就算人家炒作又怎么了,

     人家为残疾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岗位,

     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可观收入,

     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五险一金,

     就算动机不纯,

     也远远胜过你在嘴头上热爱残疾人。

     实实在在地爱一个具体的人,

     实实在在地帮助一个具体的人,

     哪怕做的事情再小,

     哪怕只做一件事,

     也远远胜过在嘴巴上热爱人类一万遍。

     爱不是爱抽象的概念,

     而是爱具体的事物。

     我们不能热衷于爱人类,

     而忽视爱具体的人。

     我们不能只听见远方的哭声,

     而忽视近处的哭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拾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