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吃瓜群众是会进化的
2022/8/18 9:30:12 拾遗

    

    

     靠一篇小作文就定罪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01

     朱军性骚扰案二审宣判后,

     这段时间,

     我观察了一下网民的反应:

     大部分网民,

     都选择了支持朱军。

     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标志着靠一篇小作文就定人罪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02

     4年之前,

     弦子在微博上发文,

     状告朱军性骚扰的时候,

     跟大部分吃瓜群众一样,

     我也是弦子的积极支持者,

     我不仅转发了弦子的控诉,

     还写文章讽刺过朱军。

     跟很多很多网民一样,

     我选择了无条件相信弦子:

     “一个女孩子,

     怎么可能用自己的清白去诬陷男人?”

     03

     但接下来的4年里,

     各种各样的小作文翻车事件实在是太多了:

     红黄蓝猥亵事件,

     苟晶高考被替事件,

     罗冠军强奸事件,

     哮喘血衣事件,

     网红殴打孕妇事件,

     陈露霍尊分手事件,

     李靓蕾王力宏离婚事件,

     谢娜买房毁约事件,…………

     在最近三四年里,

     这样的小作文翻车事件,

     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次。

     04

     身为吃瓜群众的我们,

     最初都选择无条件相信弱者,

     最初都选择无条件相信女生,

     但一次次被反转打脸后,

     我们终于学会了进化,

     开始从无条件相信弱者相信女生,

     变成有条件相信弱者相信女生: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只转发,不评论。”

     “不知全貌,不予置评。”

     “吃瓜还是谨慎点好,别站队太早。”

     “有什么请直接放实锤。”

     “没实锤前一律不信。”

     “这些事说不清楚,还得看证据。”

     “坐等官方回应。”

     “只相信官方调查结果。”

     …………

     一次又一次的反转,

     让我们渐渐开始回归理性:

     越来越重视实锤和证据,

     不再无条件相信小作文。

     05

     学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

     都知道一个理论:价值回归。

     就是一件商品的价格,

     会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时而会高于价值,

     时而会低于价值,

     但是从长期来看,

     价格必然会回归价值。

     社会舆论也一样,

     也存在一种“理性回归”:

     社会舆论对于某类事情的走向,

     虽然有时会偏向极左,

     有时会偏向极右,

     但是最终都会回归到理性状态,

     向“实事求是”靠拢。

     就像一位作家所说的:

     钟摆向左,钟摆向右,

     但钟摆最终越来越趋于中间地带。

     小作文类曝光事件,

     在经过一次又一次反转翻车之后,

     吃瓜群众终于开始慢慢回归理性,

     越来越趋于中间地带:

     不再无条件相信一个人,

     开始重视实锤和证据。

     06

     朱军性骚扰案二审宣判后,

     为什么大部分网友会选择相信朱军,

     因为弦子的指控没有证据:

     一个像样的证据也没有。

     不仅一个像样的证据也没有,

     而且有的证据还非常荒唐:

     说朱军在直播中拉过董卿的手,

     说朱军在综艺中摸过金晨的腰,

     以此来证明朱军有性骚扰的前科。

     这样的证据实在是太荒唐了,

     如果拉过手摸过腰就算性骚扰的话,

     那中国所有综艺都不用搞了,

     因为牵手摸腰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

     那小S这样的人则应该被判无期徒刑,

     因为她摸过太多男人的腰和腿。

     有些人说:“虽然没证据,但不一定代表没发生。”

     确实如此,

     没证据的事情,

     不一定代表没发生。

     但是没证据的事情,

     我们只能代表它没发生,

     因为“疑罪从无”,

     是现代法治的基石。

     07

     疑罪从无,

     是全球大多数国家都认可的法律原则。

     1996年的时候,

     中国修改了《刑事诉讼法》,

     从此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

     为什么确定“疑罪从无”,而不是“疑罪从有”呢?

     两大原因。

     第一大原因:

     放过坏人和冤枉好人相比,

     哪个后果更为严重?

     当然是冤枉好人。

     冤枉好人的破坏力,

     十倍于百倍于放过坏人。

     第二大原因:两害相权取其轻。

     坚持“疑罪从有”,

     可能会犯下两个错误,

     一是好人被冤枉,

     二是坏人被放过。

     但坚持“疑罪从无”,

     最多只能犯一个错误,

     那就是坏人被放过。

     两害相权取其轻,

     选择“疑罪从无”优于选择“疑罪从有”。

     警察和检察机关可以坚持“疑罪从有”,

     但法院必须坚持“疑罪无从”。

     08

     关于缺少证据的疑罪,

     全世界以前有四种判罚方式:

     疑罪从有,

     疑罪从重,

     疑罪从轻,

     疑罪从无。

     所谓疑罪从有,

     就是“宁愿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所谓疑罪从重,

     就是“既然怀疑有罪,那就重点判刑”;

     所谓疑罪从轻,

     就是“只是怀疑有罪,那就轻点判刑”;

     所谓疑罪从无,

     就是“宁愿放过一千,也不错杀一个”。

     上面四个判罚原则,

     疑罪从重是最早被放弃的,

     接着是疑罪从有,

     现在只剩下两个,

     就是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

     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特别是发达国家,

     都坚持疑罪从无。

     因为疑罪从无不仅是对人命的最大尊重,

     还会最大程度地降低冤案的发生概率:

     如果按照“有罪推论”来执法,

     一定会造成非常多的冤假错案。

     公权力也会肆无忌惮,

     想抓谁就抓谁。

     我觉得你有罪你就有罪,

     整个社会一定会乱套的。

     09

     可能有人会说,

     “疑罪从无会放过很多坏人。”

     确实如此,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正如罗翔老师所言:

     “法律永远都不是最优解,

     而是次优解,

     因为局部的最优解不是全局的最优解,

     个人的最优解也不是社会的最优解。”

     法律所关注的,

     是如何建立一套对多数人更合理的秩序,

     而不是对某个人更合理的秩序。

     法律所关注的,

     是对整个社会的最优解,

     而不是对某个人的最优解。

     疑罪从无肯定会放过一些坏人,

     但是它保护了最大程度最广义的人群,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个别案例,

     就去破坏这块法律的基石。

     以张玉环案为例,

     张玉环至今仍是那个杀人案最大的嫌疑,

     但法院为什么要宣布他无罪,

     国家为什么要给他几百万赔偿呢?

     就是因为“疑罪从无”这个法律基石不容破坏。

     法律如果不讲证据,

     只凭诉方一口之说就定人之罪,

     那将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在自由心证的浪潮下,

     每一个人都可以被定罪,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推上绞刑架的人。

     今日朱军,明日诸君。

     10

     微博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说说你被人冤枉最深的一次经历?

     下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回答:

     “读一年级,被老师冤枉偷东西,

     他拽着耳朵把我拖到讲台,

     一直使劲煽我的脸,

     质问是不是我偷的,

     足足打了我半个小时,

     当晚,我差点跳楼死掉。”

     “被同宿舍的人冤枉,说我偷钱,

     也不质问我,

     只是在所有人面前冷落我,

     用异样的眼神看我。

     在一起上课,我如坐针毡。

     我没有偷钱,

     可是她们不给我解释的机会。”

     “读小学4、5年级的时候,

     有一天打雪仗,

     玩得正开心的时候,

     被一个家长一把抓住我的脖领,

     质问我为什么用雪球砸哭他家的孩子,

     我跟我同学一起打雪仗,

     根本就没砸过他家孩子,

     但那个孩子就认定是我砸中的他,

     导致那个阿姨不停地骂我向我开火,

     我一直解释不是我砸的,

     可是她根本就不听,

     我当时死的心都有了。”

     …………

     看着这些回答,真是心有戚戚,

     原来每个人都曾有过被人无辜冤枉的经历。

     一个社会为什么要坚守“疑罪从无”?

     因为在自由心证的浪潮下,

     每一个人都可以被定罪,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推上绞刑架的人。

     今日朱军,明日诸君。

     11

     说实话,

     我一直不太喜欢朱军,

     以前不喜欢,

     以后估计也不会喜欢。

     但不能因为我不喜欢,

     就希望他被无证据定罪。

     疑罪从无,

     是很多人用生命奋斗了多少年才得来的进步,

     我们不能因为性骚扰难以取证,

     就把它击穿。

     罗翔老师说过一句话:

     “如果你追求的是法治,

     就要接受法治的基础精神之一,

     那就是疑罪从无。”

     所以朱军性骚扰案二审结束后,

     看到大部分网友都选择支持朱军,

     说实话我挺开心的:

     因为大家都选择了法治。

     特别喜欢一句哲言:

     “你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就选择去做什么样的事情。”

     你是希望生活在一个疑罪从有的社会,

     还是希望生活在一个疑罪从无的社会?

     很开心大部人都选择了后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拾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