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总是会来,不该想的就别想了”
2022/12/2 11:56:55 拾遗

    

    

    关于疫情,我们应该凝聚的四个共识。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

     还争论是清零还是放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现在大局已定,没有什么争论的必要了。

     当下最紧要的,我觉得就是凝聚四个共识。

     01

    

     第一个:

     疫情之下,没有最优解。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

     我想先说说政策的产生。

     你知道政策是怎么产生的吗?

     清华大学教授刘瑜出过这样一道题:

     假设你来自火星,

     突然被扔到中国,

     你可能被扔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也可能被扔到河南这样的内地省份,

     还可能被扔到西藏这样的边疆地区。

     你被扔到这3个地方的概率一样,

     各占三分之一。

     这个时候,

     让你来设计一个高考分数线制度,

     你会怎么设计?

     有人可能会说:

     “三个地方分数线一样,大家公平竞争。”

     那如果你被扔到了教育条件很差的西藏,

     估计就要喷血而亡了。

     有人可能会说:

     “那把西藏的一本线设置成200分,

     其他两个地方一本线设置成600分。”

     那如果你被扔到了北京,

     估计就要一头撞死了。

     所以最合理的高考录取制度,

     一定不是对某一方最优待的制度,

     而是各方都互有妥协的制度。

     因为对某一方最优待,

     就必然会带给其他方最大害。

     所以高考录取制度,

     永远不可能是最优解,只能是次优解。

     因为局部的最优解不是全局的最优解,

     个人的最优解也并不是社会的最优解。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是这样,

     任何一项政策的诞生,

     它寻求的都不是对某个人的最优解,

     也不是对少数人的最优解,

     而是对整个国家的最优解,

     而是对整个社会的最优解。

     也就是说,

     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对100%的人都友好的政策,

     任何一项政策,

     对一部分人非常友好,

     必然就会对有一部分人非常不友好,

     怎么办?

     对于一个国家的政府而言,

     他只能选择对多数人更友好的政策,

     只能选择对整个社会更有利的政策,

     这就是所谓的从大局出发。

     所以一项政策诞生后,

     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委屈者”,

     总有一部分人会成为“牺牲者”,

     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如果我们不幸成为了“那少数的一部分”,

     希望能够早日想通并接受这件事情。

     人生就是这样:

     你必须得接受要接受的,

     然后跳过情绪化去解决它。

     02

    

     第二个:

     越是政策的受益人群,

     就越应该帮助政策的脆弱人群。

     就像“于三羊鲜声”老师所说的:

     任何政策都有它的脆弱人群。

     比如环保政策,

     环保是对大多数人都有益的政策,

     可以推进可持续发展,

     但因为环保政策破产的企业不少,

     失业的人则更多。

     你不能说因为支持环保政策,

     就觉得那些因此而破产的企业,

     因此而失业的人就是必要的代价,

     就是应该牺牲的部分,

     而对他们的遭遇视而不见。

     这样不公平,也不人道。

     没有任何人本来就是应该被委屈的,

     没有任何人本来就是应该被牺牲的,

     他们被委屈、被牺牲,

     只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大局。

     没有他们的委屈和牺牲,

     整个社会就不可能有稳定、进步、繁荣的大局。

     所以作为大局的受益者,

     我们应该体恤和帮助那些“政策中的脆弱人群”。

     因为没有他们的牺牲,

     就不会有我们的受益。

     新冠也一样。

     就目前和以后的政策而言,

     高龄老人,

     特别是有基础病的高龄老人,

     就是政策中最脆弱的人群。

     我们应该如何体恤和帮助他们?

     我觉得最大的体恤和帮助,

     就是轻症不要去医院。

     新冠中最可怕、造成最多死亡的,

     是医疗挤兑,

     而不是疾病本身,

     这是全世界共同验证过的真知。

     所以为了给老人腾出更多医疗的资源和空间,

     我们不要有点小感冒就往医院跑,

     不要有点小咳嗽就往医院跑,

     不要有点小发烧就往医院跑。

     你所“省”下来的每一点医疗资源和空间,

     那就是一个个老人的生命。

     喜欢刘瑜的一句话:

     “人道主义的起点,

     就在于一个人面对另一个受苦的人时,

     心里会咯噔一声:

     如果我是他呢?”

     什么是一个有人性的人?

     我觉得有人性的人就是,

     当他遇到特定政策下的脆弱群体时,

     心里会咯噔一声:

     如果我是他呢?

     03

    

     第三个:

     请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我最瞧不起一种人,

     不解封吧,

     他说:“凭什么管我?”

     解了封吧,

     他又说:“凭什么不管我?”

     人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这很无耻。

     做人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

     任何一种防疫方式都是有代价的,

     你不能只想享受解封的甜头,

     不想承担一点解封的代价。

     成年人的我们,

     需要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买单,

     我们不能一边喊着口号冲出牢笼,

     一边怪自由的空气里有病毒。

     没有一个选择是没有代价的,

     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再说,

     也并不是什么不管你,

     而是医疗资源实在是有限,

     只能先照顾那些特别亟需的人。

     所以既然逐步放开了、有序放开了,

     那我们就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自己为自己托底。

     什么是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加强疫苗接种

     ●出门戴口罩

     ●包里放个手消

     ●保持社交距离

     ●不随地吐痰

     ●不乱摸公共物品

     ●注意个人卫生

     ●自备相应药物

     ●轻症不去医院

     ●感染别出去乱逛

     我们对自己健康的负责,

     对他人健康的负责,

     就是对防控疫情所作出的最大贡献。

     都是成年人了,

     不要只愿意成为个人自由的第一负责人,

     而不愿意成为个人健康的第一负责人,

     这很无耻。

     04

    

     第四个:

     当前子女最大的孝顺,

     就是带领父母去打疫苗。

     前几天香港有关部门,

     公布了今年疫情的统计:

     共死亡10300多人。

     但这个死亡是在特定群组发生的,

     年龄的中位数是86岁,

     67%是完全没打过疫苗的,

     15%是只打过一针的,

     还有,91%都是有长期病的。

     我们再看年龄组别:

     20到29岁的人,

     死亡率极低;

     19岁以下死亡的,

     也是极少;

     其他的年龄组别,

     死亡的也不多;

     死亡最主要的群体,

     是80岁以上的老人,

     特别是80岁以上、没打过疫苗的人,

     感染死亡率高达14.70%。

     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

     打了三针疫苗的老人,

     不管打的是科兴还是复必泰,

     死亡率马上降到1.58%,

     打四针更是降到了0.87%。

     也就是说,

     如果打了三到四针疫苗,

     即使是80岁以上的老人

     死亡率也比较低,

     甚至比正常的季节性流感还低。

     所以对于老人而言,

     特别是高龄老人而言,

     完成疫苗接种实在是太重要了。

     但是在中国大陆,

     还有太多太多的老人没有完成接种。

     所以,

     如果你真的爱惜你的父母,

     真的想保护你的父母,

     在他们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那就赶紧劝说他们去打疫苗吧。

     现阶段子女最大的孝顺,

     就是带领父母去打疫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拾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