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最喜欢的观点,就是“傻逼共振论”
2023/4/27 12:17:54 拾遗

    

    

     傻逼共振论太有道理了。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

     一位高中老师,

     前几天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

     讲述学生的心理问题。

     这个帖子当中,

     一段“傻逼共振理论”,

     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网友们纷纷表示:

     “傻逼共振论太有道理了。”

     我也很喜欢这个观点,

     今年所见观点里面最喜欢的一个。

     2

     关于“傻逼共振论”,

     这位老师是这么说的:

     “现在网络主要问题,

     就是信息茧房太严重了,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

     信息茧房最大的问题之一,

     就是容易引起傻逼共振,

     以前可能方圆十公里就一个傻逼,

     但是现在北京的傻逼,

     上海的傻逼,

     广州的傻逼,

     就可以在一起高山流水遇知音,

     共振出信息茧房,

     然后创造出更大的傻逼。”

     3

     说得真是太好了,

     如今司马夹头之类的坏逼,

     都可以混得风生水起,

     可见“傻逼共振”之强大。

     4

     傻逼共振是怎么形成的?

     一句话总结就是:

     傻逼之所以能形成共振,

     就是因为互联网社交平台拉黑机制,

     造成了信息茧房。

     5

     什么是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提出的一个概念:

     “如果你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

     如果你只关注某一种信息源,

     如果你只关注自己愉悦的东西,

     久而久之,

     便会像蚕一样,

     将自己桎梏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

     从而丧失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6

     现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之类的平台,

     有一个很大的弊病,

     就是你可以分分钟拉黑与你持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反驳者,

     也可以随时取关异领域、异次元的传播者,

     于是你身旁的人,

     与你的相似度越来越高,

     你听到的,

     几乎都是另一个自己的声音,

     最终使你形成“我们这群人才最酷”“我们的价值观最给力”的错觉。

     7

     当越来越多的相似者聚集在一起时,就会产生强大的“回音室效应”。

     什么是“回音室效应”?

     就是同一种看法,在小圈子里面,不断地被人重复,不断地互相传播,不断地互相肯定,并且排斥异见,最终导致这个圈子里的人,视野越来越狭窄,思想越来越偏激,偏见越来越严重。

     “傻逼共振”就是这么形成的。

     8

     以前上网难,

     网上傻逼很少,

     所以大家伙见一个揍一个,

     傻逼很容易就改邪归正了。

     即便不愿意改邪归正,

     他们也不敢那么张扬。

     现在上网容易,

     网上傻逼很多,

     不管什么傻逼价值观,

     都可以上网找到知音,

     而社交平台的拉黑和删除机制,

     又让傻逼非常容易聚集在一起,

     这些聚集在一起的傻逼,

     相互肯定,

     相互鼓励,

     相互传播,

     不断强化自己的傻逼价值观,

     于是他们“我们这群人才最酷”“我们的价值观最给力”的错觉越来越强。

     他们不但不觉得自己傻逼,

     反而觉得认为他们是傻逼的人是傻逼。

     9

     现在各大社交平台,

     “傻逼共振”类的群体太多了,

     而且战斗力极强。

     所以一般人都不敢轻易招惹他们,

     “大家不仅揍不过来,

     甚至还经常被反揍,

     所以只能矗立在一旁,

     静静地看傻逼们跳舞。”

     10

     今天我讲“傻逼共振论”,

     其实不是讨伐“傻逼共振”群体。

     而是想说另一个话题:

     我们怎么预防自己变成这种傻逼?

     我就提四个建议吧。

     11

     第一个建议:

     理性看待不同的声音。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件趣事:

     “上小学时,

     我们都爱看《西游记》,

     大家都说唐僧袈裟是黑色的,

     有个同学特别犟,

     非说是红色的,

     气得班里的一群人打了他一顿,

     后来他哭着把我们带到他家里,

     我们才赫然发现,

     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彩色电视机。”

     许多人认为,

     只有自己知道和看到的是真理,

     并用自己知道和看到的衡量一切,

     但真理其实永远只具有相对性,

     不具有绝对性。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只有相对的视角。

     所以我们要理性对待不同的声音。

     12

     第二个建议:

     多读书。

     多读各种不同说法、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书。

     我们读的书越多,

     对事物的鉴别力就越高,

     至少会变得不那么盲从,

     知道一件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观点,

     就不那么容易轻信。

     罗翔老师有句话说得好:

     “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

     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自豪感,

     因为知识越贫乏,

     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

     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

     13

     第三个建议:

     少去混圈子。

     人一旦聚集起来,就特别容易形成群体意识,一个群体的形成,就意味着信息茧房的形成。

     在这个信息茧房里,观念不断地重复,不断地相互传播,不断地相互肯定,最终会导致这个圈子里的人,视野越来越狭窄,思想越来越偏激,偏见越来越严重。

     “慢慢地,信息和观念的深井就形成了,困在井里的我们,也就变成了蛙。”

     14

     第四个建议:

     主动去看跟自己相反的观点。

     我们绝大多数人,

     都应该去做一件事情:

     主动去看跟自己相反的观点。

     凯恩斯有句话说得好:

     “只要有了新的证据和事实,

     我随时准备改变观点。”

     头脑封闭者有7大迹象:

     1、不喜欢看到自己的观点被挑战;

     2、更喜欢做陈述而不是提问;

     3、更关心是否被理解而不是去理解他人;

     4、喜欢说类似的话:我可能错了……但这是我的观点;

     5、喜欢阻挠其他人发言;

     6、难以同时持有两种想法;

     7、缺乏深刻的谦逊意识。

     我们不要做头脑封闭者。

     15

     最后,

     将菲茨杰拉德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个?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

     还能正常?事,

     并行不悖,

     是第?流智慧的标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拾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