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被骂,真的一点不冤
2024/4/1 拾遗

    

    

     《我本是高山》剧组,

     宁肯相信有人故意抹黑,

     也不相信自己出了问题。

     。

     01

     最近这几天,

     电影《我本是高山》,

     多次被骂上热搜。

     02

     该剧组及有的出品方,

     把电影被骂归结为有人故意抹黑,

     “恶意的有组织的诋毁。”

     03

     有没有人故意抹黑?

     应该是有的,

     但这个“有”是极少数。

     绝大多数给差评的网友,

     其实是自发的。

     一个网友说得特别好:

     “要在网上特意组织这么大的声量,

     花费起码得上亿。

     没有人有任何必要,

     花费上亿去狙一个成本几千万的电影。

     一般来说,

     真正发酵大的事情,

     几乎都是自然发酵的,

     跟组织没有多大关系。”

     04

     这电影被骂,

     其实并不冤。

     为什么不冤?

     我来说说几个焦点问题。

     05

    

     第一个:酗酒问题。

     剧中原型本来是一个父亲酗酒,

     但片方在拍摄的时候,

     将父亲酗酒改成了母亲酗酒。

     为什么这样改?

     前几天海清在接受采访时说:

     “其实主要是想表现张老师,

     不光是对孩子的救赎,

     也是对母亲的一个救赎。”

     从海清的采访可以看出,

     剧组的出发点并没有恶意,

     之所以这样改,

     其实就是想凸显一个概念:

     张桂梅影响了当地三代女性,

     “救一个女孩,可以救三代人”,

     改变母亲、改变自己、改变未来。

     06

     出发点虽然是好的,

     但是问题在于,

     这样一改就出现了两个大问题。

     一是农村女性酗酒的比例极低,

     统计数据是0.2%,

     所以网友们就觉得“不真实”。

     二是跟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的初衷起了冲突。

     张桂梅为什么创办华坪女高?

     她不是为了反抗男权,

     也不是为了提倡女权,

     她的出发点十分朴素:

     在资源匮乏的大山、农村和乡镇,

     女性是天生的弱势群体,

     过着一种恶性循环的生活,

     “我想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来改变华坪很多女孩的命运。”

     可剧组这样一改,

     就变成了女孩的苦难是另一个女性造成的,

     所以很多网友无法接受这一点。

     07

     第二个问题:信仰问题。

     这部电影,

     剧组采用了大量篇幅,

     去呈现张桂梅办学以来遇到的各种困难,

     着力描述了她在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挣扎。

     但是剧组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

     把支撑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念的来源,

     交给了她已经亡故的丈夫。

     在张桂梅办学中的那些困难时刻,

     在她每一个想要放弃的时刻,

     脑海里闪现的都是她与丈夫温馨生活的影像,

     是丈夫对她一直以来的鼓励与支持。

     为什么要这样拍?

     知名编剧汪海林觉得这是思维惯性:

     “这些年参加的创作会议很多,

     一再要求创作者不要喊口号,要接地气,

     写老百姓能理解能接受的情感,

     不要写观众理解不了的崇高,

     脱离人的常情的牺牲,

     尤其不要在片中说豪言壮语,

     做超越常人的事,强调要平民化。”

     08

    

     这样的思维惯性或者说创作思路,

     用在一般人身上或许可以,

     但用在张桂梅身上却极不合适。

     为什么不合适?

     因为一直支撑张桂梅的信念和动力,

     从来不是小情小爱,

     而是共产党员的信仰,

     很多媒体采访时其实都问过这个问题:

     “一直撑着您的是什么?”

     但张桂梅的回答都是:

     “共产党员的信仰。”

     剧组这样改,

     可能是想让张桂梅更加“人性”更加像常人,

     怕太“高大上”了不接地气。

     但问题在于,

     张桂梅的格局本来就是这么宏大这么宽广啊。

     所以这样一改,

     反而把张桂梅原本如高山耸立的内核,

     拉低到了儿女情长这个层面,

     大大矮化了张桂梅的格局,

     这是令最多网友不满的地方。

     09

     第三个问题:细节问题。

     剧中多处细节的处理和改编,

     其实都是有问题的。

     比如剧中有个情节,

     是张老师想念丈夫,

     两人在幻境里跳起了华尔兹。

     但其实真实发生的情景是,

     丈夫拉二胡伴奏,

     张老师唱歌,

     夫妻俩合作《毛主席来到咱农庄》。

     剧组可能觉得跳华尔兹比较浪漫一点,

     但问题就像一个网友说的:

     “大山里的老一辈,

     怎么可能想到去跳华尔兹呢?”

     还有一些细节问题,

     比如网吧问题、脾气问题,

     也是有一些失真的。

     所以看完点映后,

     一个局长原型说:

     “我非常敬重张老师,

     从来没有吼过张老师,

     张老师也从来没有吼过我。”

     一个学生原型说:

     “张老师对我很好,

     没有(像电影中)那样。”

     所以这部电影被骂,

     其实真的不冤。

     10

     关于失真,

     片方有两个非常搞笑的解释。

     一是:

     “电影有艺术创作,

     可以看作是平行时空的故事,

     可以跟原型不完全一样。”

     二是:

     “说到底,

     《我本是高山》虽是基于张桂梅的事迹改编的,

     但它是一部文艺创作的电影,

     而只要是文艺创作,

     编剧和导演就有虚构的特权,

     有权去刻画他们心中的张校长。”

     11

     看到这种解释我就来气,

     既然你觉得是平行时空的故事,

     不能算是传记,

     那你干嘛要以张校长的名义,

     干嘛要拉张校长来站台。

     如果只是挪用张桂梅的经历,

     撇去张桂梅的精神,

     来重新塑造一个更符合你们认知的张桂梅的话,

     那么,请别消费张桂梅。

     12

     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说这部电影呢?

     其实就是想说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已经存在很多年了,

     就是很多内容生产者,

     文字生产者,

     新闻生产者,

     短视频生产者,

     电影电视剧生产者,

     都不在乎细节,

     都不在乎证据,

     都不在乎准确性。

     他们觉得只要结果是对的,

     只要目的是好的,

     只要出发点是好的,

     只要是为了宣传正能量,

     细节和证据都不重要。

     所以在宣传一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时,

     经常肆意修改、胡编乱造,

     以让“典型”更加“典型”。

     但是这样的典型因为失真,

     反而让读者和观众觉得不可信。

     13

    

     前段时间我在写一篇稿子时,

     举过几个例子。

     比如中铁十六局四公司公众号,

     宣传一名女职工时这样写道:

     “怀了二胎。”

     “不顾劝阻两个晚上通宵加班,

     直到第三天晚上出现流产症状。”

     “请求丈夫把标书送到医院,

     自己仰面躺在病床上一字一句校审。”

     “腹中的孩子最终还是没能保住。”

     该文作者胡编乱造,

     想凸显这个女职工的伟大,

     结果遭到网友的一片质疑:

     “一个怀了二胎的孕妇连续通宵加班,

     居然没一个人制止,

     领导、同事这么没有人性吗?

     都出现流产症状了,

     还举着标书让老婆细细校审,

     丈夫如此没有人性吗?

     病人都要流产了,

     居然还允许这样操劳,

     医护如此没有人性吗?

     看了这样的正能量宣传,

     我一点没有感动,

     只觉得荒唐和虚假。”

     14

    

     比如中国振华集团云科电子公司,

     在宣传一个员工典型时这样写道:

     “9点前从未吃过晚饭,

     有很严重的胃病。”

     “常年晚班有时甚至干到凌晨,

     与丈夫分居两地。”

     “18年来从未请过假,

     她曾经在晚上把2岁的孩子锁在家里,

     电闪雷鸣后她赶回去,

     孩子眼神空洞,缩在墙角,

     哭不出来也喊不出来,

     那天很冷但孩子的身上却全是汗。”

     该文作者胡编乱造,

     是想凸显这个女职工的无私奉献,

     结果也是引来网友一片大骂:

     “这样的宣传,

     不但一点不激励人不说,

     还让人觉得愤怒:

     把两岁孩子锁在家里,

     这是正常人干得岀来的事吗?

     这是一个母亲干得出来的事吗?

     想想就觉得恐怖。”

     15

     觉得只要结果是对的,

     只要目的是好的,

     只要出发点是好的,

     只要是为了宣传正能量,

     事实和细节都不重要,

     事实和细节都可以肆意篡改,

     这样的创作思路,

     真的应该改一改了。

     16

     《我本是高山》剧组,

     一直觉得很委屈:

     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呀,

     都是为了宣传张校长,

     都是为了让人记得张校长。

     但不管你出发点有多好,

     如果结果出了问题,

     就应该老老实实接受观众的批评。

     就像一个网友所说的:

     我知道你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求你别出发。

     17

     这世上,

     好心办了坏事的例子多了去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谨防“自以为是的善意”。

     很多时候,

     正是以“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还不是一片好心”为名,

     我们才作恶无数。

     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

     常常是自以为是的善意。

     18

    

    

     说到支撑张桂梅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信念,

     我想说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是表演艺术家孙少兰发布的。

     孙少兰是大型歌剧《江姐》的饰演者。

     2018年的时候,

     孙少兰去华坪女中演出歌剧《江姐》,

     那天演出结束后,

     孙少兰在学校拍摄风景,

     这时张桂梅悄悄走过来,

     把头靠在了她的肩上,

     这幕场景被旁人拍摄了下来。

     孙少兰在朋友圈写道:

     “她悄悄地靠近我,

     是因为我是演她最喜欢的江姐的人,

     她轻轻的把头放在我肩上,

     是因为她心目中的英雄离她更近,

     而我此刻是她与英雄灵魂对话的媒介……

     我不敢动,怕打断了她的思绪,

     希望她闭上眼睛那一刻,

     真能看到她一辈子崇拜的女英雄,

     投入江姐的怀抱……

     她用她的生命在践行着先烈的遗志……

     我不自觉地泪如断线的珠子,串串滚落。”

     张桂梅多次表示:

     “江姐是我一生的榜样。

     她的坚强,她的忠诚,

     她的坚定信仰,她的无畏,

     成了我一生的楷模。

     我要以她为榜样,做她那样的人。”

     19

     我为什么要说这张照片呢?

     我就是觉得:

     说到动力和坚持,

     相比于电影中那些丈夫闪现的桥段,

     用这样真实发生的场景,

     其实更加具有说服力。

     20

     张桂梅的故事

     其实不需要任何演绎,

     真实展现就足够伟大。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拾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