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月薪2万,不敢看老家同学的朋友圈
2023/2/24 21:21:00 水木先生说

    

    文/十点小嗲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最近,出现了个新词:“小镇贵妇”。

     来自知乎一位博主的感慨。

     作为一名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都市丽人,原以为自己是同学中的佼佼者,结果过年回到小镇,却发现早已输给了老家的同学。

     全方面输了。

     她们集齐了所有长辈满意甚至艳羡的要素:

     有房有车有稳定工作;生活富足;嫁的很近。

     不需要初七就赶着去上班,不用为了工作加班和内卷而苦恼,连孩子都有父母或者公婆帮着带。

     日常只需要开着BBA准点上下班,悠闲地约其他“小镇贵妇”们一起做做头发,美甲和spa。

     两个字:滋润。

     反观自己,就算在大城市月入2万,却要日日担心公司裁员,房东涨房租。连水果自由都没实现。

     至于扎根,就算自己省吃俭用,依然要掏空六个钱包才能够攒齐首付。

     而“小镇贵妇”们早已人均两套全款房,县(村)里一套,市里一套,其中一套还有可能是别墅。

     身处大城市的我们,不是没见过豪宅、霓虹和名媛贵妇。

     只是这些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憧憬和欲望。

     而当这些“梦”的主角换成了发小、读书时的同学们后。

     憧憬就变味了。

    

     这种巨大的落差,没有点强大的内心,真的难以承受。

     于是,有人嘲讽:

     “这个题关键词根本不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关键在于‘有钱’,至于钱是爹妈的,还是老公的,就看你的命够不够好了。”

     有人艳羡:

     “前两年回老家发展的闺蜜已经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而我还在大城市住着廉租房,搭着公共交通,有时真的怀疑自己的选择对不对。”

     也有人很清醒:

     “每个阶层都有每个阶层享受世界和生活的途径和方式,小镇贵妇背后是几代人的财富传承与积累,但除此之外,大部分人都是辛苦辛苦讨生活的普通人。”

     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我们都必须承认:

     能拥有富足的物质条件和松弛的生活状态,真的挺让人羡慕的。

     但如果我们把视角拉远一点。

     抛开“贵妇”这个身份,重新审视这个故事时,你会发现这个故事似曾相识。

     这不就是困扰90后整整一代人的问题吗?

     年轻人究竟是该选择在大城市奋斗,还是回到家乡小县城工作?

    

     坦白说,这个问题无解。

     大多选择大城市的人,内心深处都藏着对小县城根深蒂固的误解与恐惧。

     认为他们按部就班、不思进取,不曾见过世间繁华与丰富多彩。

     而留在小县城的人,在各种996、007的新闻下,则对大城市的生活报以极大的同情和怜悯:

     “买不起房也落不了户,30+了每天还要挤着一小时地铁上班。”

     发小小欣每次过年回家,总是避免不了和父母大吵一架,有时候是因为催婚,有时候是因为她不愿去走亲戚。

     父母不明白,为什么村里的其他年轻人早早嫁人生子,跟邻居街坊业有说有笑的,很会来事;而自己的孩子学历更高,工作更好,反而不让人省心?

     小欣无数次想向父母解释清楚,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

     可每次话到嘴边,看到他们发白的鬓角,却又什么都说不出来。

    

     另一个发小阿强,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决定买房时亲戚们的反应。

     大城市打拼不容易啊,亲戚朋友少什么都要靠自己,什么东西都贵,特别是房子,每个月要还的贷款听起来就吓人。

     还是老家好,到处都是熟人,房子不贵,轻松自在。

     他怎么也没想到,原来在老家亲戚眼中,自己过得这么艰难。

     令他更难过的是,亲戚们说的都是真的。

     这也让他开始怀疑,自己在外面漂泊这些年的意义。

     除了见过世面,到底还有什么?

     确实,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交通、医疗、教育、商业等等,有限的优质资源全在这里集中了。

     相比之下,安逸的小县城,成了一个看上去带有“躺平”意味的标签。

     尤其是这些年,在“攀比”和“精致主义”泛滥的时代,更是把小县城打造成了“年轻人逃离北上广的退路”。

     隐隐透露着一种优越感:

     小县城,好像说回就能回。

     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小镇贵妇”的帖子下,一条评论特别触心:

     “家富而留守,家贫闯四方。”

     字里行间,把大城市社畜们嘴硬的借口撕个精光:

     这个时代看似给了大家很多选择,但蓦然回首,当初的自己其实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那些讽刺不回老家的人,应该生活的地方还是不够贫困吧,多少年轻人是在老家找不到工作才选择北上广的。

     在这个人情社会里,小县城基本所有的资源都把控在一部分人手里。没钱没背景,仅凭一己之力想建设家乡,最终你可能只是个月薪2,3千的,骑着电动车跟小贩讨价还价的平凡妇女。

     “从我考上研究生父母热情张罗请客开始,我就知道自己已经回不去了。说得体面一点,读了这么多年专业只有大城市才能找到对口的工作,才有发展潜力,才能报效父母。

     而说得不好听一点,回去你会被口水淹死,‘读了名牌大学研究生,还不是一样回家干普通的工作,还不如高中毕业就开始打工,至少早点找到老婆’……”

     “我的老家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从出生到读完高中,几乎就没出过小县城,直到后来去了上海读了大学,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羡慕大城市的孩子。

     从小接就可以触各种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还有各种丰富的户外活动,他们的阅历见过的世面,远远超过我过去20年人生经历的总和。

     所以后来我义无反顾留在这里,我想先让自己站在更大的舞台上,然后才能给孩子更多可能性。”

    

     就像钱钟书笔下的围城。

     我们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向往过彼此的生活。

     如果有条件,谁不贪恋小县城的安逸,享受下班后和家人一起吃饭,享受什么事情都有人帮忙出谋划策呢?

     如果真不想要,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裸辞回家种地”“辞职回老家改造旧房子”的呼声。

     但人生很残酷。

     不会留给我们太多时间去遗憾,去后悔。

     甚至你还不曾发现,就被下一个接踵而至的难题缠住了。

     所以,不必过于在乎选择了什么。

     我们所能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彼时在权衡比较之后,做出的优化结果。

    

     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美化当时自己没有选择的那条路。

     因为想象总是无限美好的。

     但必须承认,我们终究只是芸芸众生里的普通人。

     同时也都要接受,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

     留在舒适安逸的小县城,虽然没有住房生活成本的压力,但可能也丧失更上一层楼的野心;

     选择生机勃勃的大城市,对未来确实有更多幻想,那就要面对房价、物价、子女教育的压力。

     生活永远都是不完美的,无论我们选择哪一种,都会失去另一种生活模式。

     但这不代表它是不美好的。

     阿强最后说:

     “我不再执着该怎么向父母解释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我把工作尽力做到完美,多挣钱多存钱,在这座奋斗的城市有了自己的小家,定期回去看望父母,每年都带他们出去旅游……”

     而小欣,再三考虑后放弃了自己买房的计划,回到了家乡的山水之间,有一份不算忙碌的工作。虽然不能锦衣玉食,但有了更多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我感觉这个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去生活的权力,同时,也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尊重你内心的选择,并为之不断努力,让当初的选择变得更加正确,就是我们最好的人生。

    

     最后,分享莫言的一段话:

     “人,来到这世上,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也会有许多的不公平,会有许多的失落,也会有许多的羡慕。

     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

     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总有休息时间。

     或许,我们都是远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

     或许,我们都是近视眼,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幸福。

     事实上,大千世界,不会有两张一模一样的面孔,只要你仔细观察,总会有细微的差别。

     总会有人在你切一盘水果时,秒杀一道数学题;

     总会有人在你熟睡时,回想一天的得失;总会有人比你跑的快……

     参差不齐,才构成了这世界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在这个繁忙浮躁的时代,我们仍会关注一个又一个新的热点,像钟摆一样不停在踌躇满志和焦虑彷徨中来回奔跑。

     而打破它最好的方法是:

     少想当时,多看脚下。

     不去美化没有走过的那条路,高高兴兴打好手上剩下的牌。

     无论你现在在为什么而奔波,都祝福我们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点个【在看】,打好手中的牌。

    

     作者:小嗲。文章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水木先生说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水木先生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