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不把自己当回事
2020/10/7 7:15:00 管理智慧

    

     曾国藩曾告诫家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有才的人虽然可凭才气走捷径,更容易成功,但也容易孤傲自大,故步自封,因而容易导致失败。傲,常见的一种体现便是“过于把自己当回事”,殊不知,鲜花和掌声其实是属于成功本身。

     作者:Windy Liu,雨令,探索人生哲学,追求自我成长的理性思考者,爱画画,爱阅读,常年潜伏于程序猿群体。

     来源:自言稚语(ID: selfgrowing1118)

     如何做成一件事?

     这是很多人会问的问题,我自己也一直在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要做成一件事情,大多数人会认为这需要做事的人有眼光,有魄力,有能力,有资源,还要懂得坚持。

     这些都对,但都没有触及到这个问题的根本。

     因为在上面这类解释中有一种很明确的假设,就是「我」很重要,因为「我」这件事情才能做成。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把自己看得很重,太把自己当回事,可事实上,做成一件事,首先因为这件事是一件对的事。

     因为这是一件对的事,所以即使不是你来做,也会有别人来做,而你只是恰巧在某个时间某个情境碰到了这个做事的机会,你只是做成这件事情的「工具」。

     而要把这件事情做成,不需要你把自己当回事,而需要你把自己这个工具打磨到极致,让这件事情本身引领你去把它做成。

     而事成之后你收获的名利财富成就,只是你把这件事情当回事的副产品。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是不太把自己当回事,而把真正要做的事当回事。

     01

     不太把自己当回事,

     你才能把自己的事当回事

     在《十三邀》这档节目中,许知远采访了马东。

     触动我的并不是这场人生的畅谈,而是在整个节目中,马东表现出来的那种看似玩世不恭却实则深沉厚重的举重若轻。

     镜头落在蔡康永身上,他说——

     “我其实不知道马东当初为什么找我,他找我的时候,我其实就在想说,一个中央电视台做到主管的主持人,选择转战网络平台做节目,应该是个雄才大略的人吧。可见到本人的时候,却发现他并没有那么把自己当一回事。

     娱乐圈是一个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子,可在这种环境中,马东却有一种,你没有把我当一回事也没有关系,你没有把我会的东西都知道而佩服我,这也没有关系。这一点,是我觉得很奇妙也很有意思的事情。”

     马东就是一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因为他把自己真正要做的事当回事。

     所以,纵观整期节目,我看到马东被奇葩说辩手的戏虐和嫌弃,也看到了他与工作人员交流的诚恳和随意,更加看到了他与许知远对谈的真实和睿智。

     一个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活明白了的人,他不虚张声势,也不浪费精力,知轻重,明深浅,哪些重要,哪些无用,在他心里一清二楚。

     所以,不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才有机会把自己要做的事当回事,因为他往往是那个「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人。

     当许知远问马东——

     “你喜欢这个新时代吗?”

     马东的回答是三个“我喜欢”。

     “一点抵触情绪都没有吗?”

     马东的回答是三个“没有”。

     马东说他没有感受到新生代的冲击,相比于许知远,他更能理解和包容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他没有把自己特有的想法观念强加在别人身上,反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的变化。

     就像他从传统媒体转战网络平台,带着的就是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才会愿意去拥抱变化,让自己在变化中揉碎了,熔化了,然后再锻造重生。

     如此,他才有了把自己想做的事做成的机会。

     02

     不太把自己当回事,

     才能处于把事做好的状态

     一个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往往都有个前提——

     他先要能够让自己进入到把事做好的状态,然后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

     你可以观察周围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一旦什么事情找上门,他们就可以挽起袖子立马开干,而不像很多人那样磨磨蹭蹭,推了今天推明天。

     所以,一个能成事的人,往往都能让自己处于把事情做好的状态。

     那「把事做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说,他在给别人讲解的时候有这样一种切身体会——

     如果一周之内他每天都讲,连续讲两周,那他嘴皮子就特别利索,第一句话刚说出口,第三句话在脑子里就已经准备好了,而且总能在记忆里搜到措辞最贴切的词汇,表达得既流畅又精准。

     但如果他两个星期不做这种高强度的讲解,就会很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表达能力迟钝了,说话语无伦次,有的词汇在嘴边绕,但就是想不起来,有时候比划半天手势愣是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急得不行。

     前面这种「流畅顺遂」的状态,其实就是可以「把事做好」的状态——

     在这样一种状态里,你是一个眼里非常敏感的人,总是能调动所有感官去专注眼下正在做的事情。

     而「把事做好」的状态,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心无杂念——

     你的内心井然有序,所有的念头只与当下的事情相关,相互支持,步调一致,就像一条充满能量的河流,徐徐流淌,充实而感动。

     这种状态就是活在了当下,临在此时,此地,此事,达到一种「无念无我」的状态。

     当一个人处于这种「无念无我」的良好状态,他就能够充分发挥潜能,拥有最佳表现,最终自然而然地把该做好的事情做好。

     我过去写文章,思绪总是会被各种执念所填满——我的文字有没有爆款的气质,是不是能够让我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更好,是不是会吸引更多人关注我,我的思考是不是足够深入让别人望其项背。

     这些都是我的期待,我怀着满满的杂念去写一篇文章,我太把自己当回事,结果就是,我下笔的时候小心翼翼,时间在这种纠结和焦虑中流逝,原本想说的话被一遍一遍地修饰,掩盖,最后变得面目全非。

     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不管是科研,体育,艺术,工业或是互联网领域,那些真正让人惊艳的成就,往往都是在一种良好的「无念无我」状态的惯性之上实现的。

     平时这个人并不起眼,你可能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但其实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做事,一直保持着一种把事做好的状态,在一件事情上花功夫已然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突然某一天,他可能是遇到了某个机遇,可能是脑瓜里灵光乍现有了一个新的想法,然后,他就到达了一个新的层次,在所做的事情上有了质的飞跃。

     这时候,你看到了他事成之后的光彩夺目,却从未觉察到他一直蛰伏于那种把事做好的状态里。

     所以,我觉得无论干什么,都不要急于想要做出成绩,你应该先想一想,如何做到不把自己当回事,如何让自己真正处于把事情做好的状态,并且能够一直稳定在那个状态里。

     因为指不定哪一天,或是好运落在你头上,或是灵光一闪,人一下子就上去了,突破了原有的圈层,事成了成就也就有了。

     突然的顿悟,偶然的好运,这些都可遇不可求,等待是唯一的办法。

     而当那一瞬间真正来临时,也只有持久的勤勉所累积而成的那种把事做好的无念无我的状态,才能真正接住它。

     本质上,把事做好的状态其实就是在生命中臣服于当下的等待姿势。

     在这种状态中,你没有太多自我的念头,没有太多功利性的目的,你只是临于当下把握机会,去把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好。

    

     03

     臣服于当下,

     你才能专注地把事情做好

     当你进入「无念无我」的做事状态,你其实就是臣服于当下,把所有专注力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上。

     道家说,“你去找它,你去谈论它,你想获得它,是得不到的。反而你不去找它,你不去思考如何得到它,你就得「道」了。”

     一位老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个事情。

     有个人向他请教一个问题:“我的人际关系很简单,朋友不多怎么办?”

     这位老师看了看他,说:“看来你很在意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简单是问题吗?

     当你关系越简单的时候,你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跟自己独处,而这种独处的能力往往会让你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投身于那些看起来喧闹繁杂的人际关系经营上。人其实有三四个好友就已经很难得了,人际关系一定要复杂一些吗?”

     这个人听过之后,回去就不再纠结于这个问题,而是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沟通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变得越来越强。

     因为自身的优秀,他自然而然受到领导和周围人的重视,而很多人反而会主动跟他交流,跟他搭建新的人际关系。

     当他不把自己当回事,臣服于当下的问题,把问题本身消解了,让它不再成为困扰他的问题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才变得如此唾手可得。

     其实,当一个人全心全意地投身于当下,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他就很容易进入心理学家所说的心流中:在心流体验中,我们可以掌控自我的意识,重塑内心的秩序,进入忘我的境界,收获幸福感和成就感。

     可现实中大部分人却无法臣服于当下,要么在工作的时候想着休假,要么在休息的时候又念着赚钱,思绪总是游走在未来和过去。

     可是,过去是你此时此刻的回忆,未来是你此时此刻的想象,在我们心中,更重要的是当下,只有当下的此时此刻是你能够把握的,是你可以调动自己的智慧,技能,身心去付诸践行的。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如果过去怎么样就好了,如果以后怎么样就好了。

     但我们唯独没有专注于此时,此地,此事,无法进入到「无念无我」的做事状态。

     臣服于当下,就是要放下内心的执念。

     面对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你要做的不是天天期待着它哪天会实现,执着于它应该如何如何,它必须怎样怎样,而是摒弃掉内心的执念和期待,让自己全力投入到当下,去做该做的事情,然后一步一步地把自己可以做好的事情做好,而那些自我的功利性以及外界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则放任自流,随他去了。

     当把「我执」从内心里移除,你的大脑反而能够安静下来,你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当下。

     而内心清明之后,那些难得一遇的灵感和思绪反而会自然地从你的内心里流淌出来,变化成你把事情做好的利器。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用「正念」这个工具来做到臣服于当下,通过练习冥想,通过长期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然后有觉知有意识地觉察当下的一切,同时又对当下的一切不作任何判断,评价,只是单纯地让自己处于「无念无我」的状态。

     04

     「无我」之后,就是「无为」

     臣服于当下,才能让你进入到「无念无我」的状态。

     很多人对于臣服和放下有一种错误的认知,以为那是一种怯懦认命的表现。

     但事实恰恰相反,臣服于当下需要一个人付出所有力量,让自己足够勇敢,坦然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

     臣服是一种Being的状态,让你一直活在当下,不被个人的偏爱好恶来引导你的生活方向,而是主动允许自己的生活被一个强有力得多的力量所引导,那就是生活本身。

     最近因为出版公司的一些问题我的新书迟迟未能出版,我很郁闷也很气愤——

     别人的书都早早出版了,我是不是落后于他人?

     错过了好的时间节点,这本书会有好的销量吗?

     一而再地让读者失望,他们还会关注我吗?

     …...

     所有这些焦虑和恐惧让我进入了一种「我执」的状态,我想要操控这一切,我想要一切如我所愿,这时候我就没有臣服于当下,我被自己头脑里的各种念头牵绊着,无法做出选择。

     当我觉察到太把自己当回事,太过于执着于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的时候,我决定放下头脑里的各种评判,调整状态去跟出版社沟通。

     「无我」之后,就是「无为」。

     所谓「无为」,并不是不去做任何事情,等待着事情自己变好。

     在《臣服实验》这本书中,作者Michael·A·Singer对「无为」有一种解释:

     “没有要做的决定,有的是你和你面前的事的交互。认为「我」要去做决定,是因为「我」有各种牵挂,欲望和恐惧。唯一能帮我们的,是放下,释怀。如果你能放下自己的这些欲望和恐惧,那就没有什么决定需要做,剩下的只是生活本身。”

     所以,当我臣服于当下,放下内心各种执念和评判之后,我找回了内心的平静——

     我更愿意把出书这件事看做一件对的事,做成它靠的不是我一个人的能力,而是所有认同这本书价值的人共同的信任和努力。

     所以,我试着去做到「无念无我」,臣服当下,接纳现实,把自己当作做成这件事情的工具。

     这时候我才能真正放下内心的欲望和恐惧,感知到他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试着与他人重新建立信任然后一起去尽力做成这件事。

     而我相信,「无我」之后的「无为」,是未来做成这件事的深层次的原因之一。

     05

     最后的话

     “当你不再需要吸引任何东西的时候,你原来需要的人事物,反而倒过来需要你。”

     就像有才华有能力的导演,他不再需要证明自己,不再需要跟人打交道拓展人脉积累资源,那些电影投资人和各种资金,剧本等创作资源反而会自然地都涌向他。

     不把自己当回事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我们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就会把我们当回事。

     当你不把自己当回事,而把当下该做的事情当回事,你才有机会放下内心的恐惧,焦虑,专注于此时此刻,真正地把事情做成。(本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

     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

     思维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