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通才战胜专家的时代
2021/11/9 7:24:43 管理智慧

    

     现在无论是工作还是教育,都已经成为了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状态,而且普遍认为这种专业化的模式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但其实这是工业社会生产形态的要求,现在早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当前的时代中,通才逐渐开始被社会所接受,成为最稀缺的人才。

     作者:博雅君

     编辑:梁京雨

     来源:博雅人文(ID:boyarw)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学校教授的学科是高度细分的,同一个学院底下的科系可能都界限分明,老死不相往来。职场上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分工,像一个个零件一样,日复一日做着同样一件事情。

     “专家”也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头衔。这种高度专业化的逻辑是,一个人通过刻意练习,专攻某一项知识或技能,才能出类拔萃,成为专家。但这种我们长久以来习以为然的观念,在今天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认知误区。

     欢迎来到一个通才胜过专家的时代,其实过度专业化弊大于利。

     无论是教育上,还是事业上,过早进入高度专业化的状态,会让我们陷入认知壁垒,限制自己的发展。我们应该拓宽自己认知和事业的范围,而不是画地为牢,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狭隘的小世界里。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专才是怎样炼成的,以及高度专业化会带来哪些弊病;接着,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通才又有哪些优势,为什么说通才是未来社会的王者,以及一些扩大我们认知范围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专才是怎样炼成的,以及过度专业化都带来了哪些弊病。

     我们都听过很多神童的故事,比如很小就成为棋牌高手、能够背诵几百位小数的圆周率、特别擅长某一项运动,或者特别会考试。这样的神童真是大有人在,新闻媒体也特别热衷于报导这些别人家的孩子。这些神童的“特异功能“往往令人匪夷所思,但如果我们深究一层,就会发现,这些“特异功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我们对于“刻意练习”和“一万小时定律”应该不陌生,这是坊间励志书籍中非常盛行的一种理论。大意是说,如果一个人在正确指导和即时反馈下,持续地刻意练习某一项技能,就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咖。高度专业化的持续刻意练习,是大多数专才炼成的方式。

     通过高度专业化的刻意练习,成为专才,确实能让人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就,但也存在很多弊端。高度专业化的弊端主要有三点:

     第一、专才赖以成功的刻意练习的学习方式,只在友好的学习环境下才能有效。

     所谓友好的学习环境,就是指规则固定,能够获得即时反馈和大量的经验可供学习。比如说下棋,打篮球或者学外语,这些活动,都是有固定规则、能够获得即时反馈,并有大量经验可供学习的。而在现实世界中,很多技能和见识的习得,是不存在友好学习环境的。比如说商业决策、解决一个前人无法解决的科学问题,这些活动都不可能像打篮球或学外语一样,有固定的规则或有大量经验可资借鉴的。

     成为专才的道路就好比是AI的深度学习,在给定规则的前提下,利用海量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得出解决某种问题的能力。但在面对全新问题或者需要想象力时,专才就无法掌控了。所以,在现实生活的大范围场景中,经验无法让人习得新技能。在那些涉及人类行为和模式没有明显重复的领域,重复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象棋、高尔夫、外语都是例外,而不是常态。

     第二、高度专业化会让人陷入认知狭隘,丧失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世界。

     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林发表了一份轰动学术界的研究报告,弗林搜集了来自全球30个国家的国民智商数据,发现20世纪人们的平均智商水平,每10年增长10%。弗林的这一研究后来得到了众多学界同行的验证,他的这一发现,也被称为“弗林效应”。

     “弗林效应”不仅揭示了人类的智商越来越高这一事实。还揭示了,我们之所以越来越聪明,是因为人在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上越来越强了。说得更形象一些就是,我们在理解“母鸡”、“食物”、“疾病”这些直观概念上,并不比祖先强多少。而我们在理解诸如“法律”、“社会”、“逻辑”这些抽象概念上则把祖先甩得越来越远。

     “弗林效应”还表明,今天的孩子们在没有事先训练的情况下,能更好地识别并解决新问题。科学来说,人类的智商主要体现在理解抽象化概念,和在没有刻意练习的情况下,运用抽象思维识别并处理新问题的能力。

     但我们今天盛行的专才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上,并不注重开阔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是在扼杀抽象思维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弗林的另一项研究,比较了美国顶尖大学学生的平均成绩与批判性思维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大学成绩和批判性思维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用弗林的话来讲就是,“即使是最好的大学也没有培养出批判性的智力,大学除了专业技能,没有给学生提供分析现代世界的工具,我们的教育太狭隘了”。

     弗林认为,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再教学生思考什么。四分之三的美国大学毕业生在只掌握一门学科的技能后,会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在一个日益复杂、相互关联、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一个好的工具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高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还会阻碍创新。

     回顾一下科学史,我们会发现,那些科学上的巨大突破,都是从跨学科的类比中产生的。这就需要扩大我们思维和认知的范围,而不是狭隘地局限在某个专业里。

     比如现代天文学的鼻祖开普勒发现,距离太阳越远的行星,运行速度越慢。今天,我们当然都知道是因为距离太阳越远的行星,所受到的太阳的引力越小。但开普勒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还没有出生。所以开普勒只能靠各种知识之间的类比来寻求问题的解释。

     他先后将行星运动与气味、水流和热量类比,这些东西都是距离越远,速度或温度更低。最后开普勒联想到磁力,得出了太阳对行星具有一种类似磁力的牵引力,距离越近,牵引力越强,这已经相当接近万有引力理论了。接着开普勒还正确推断出了“潮汐现象”的原因,是月亮对地球上海水的牵引力作用产生的。

     开普勒之所以能够超前发现天体之间存在牵引力,并解释自然现象,正是得益于这种不同领域之间知识思维的连接。这种学科融合式的创新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比如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得益于他将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思维用于解释生物进化的现象。不仅仅是科学,任何领域的突破式的创新,都有赖于拓展思维和知识的范围,并在不同领域之间建立连接。

     反观今天,人们从接受教育到参加工作,走的都是高度专业化的路线。都指望着深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成为行业精英。但很可能会事与愿违。就拿科学研究为例,近三十年来,科研人员和经费逐年增长,但科学界鲜有像样的突破性成就。难道真理都被发现完了吗?其中原因可能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在忙着做研究,但没有人停下来思考研究的意义是什么”。高度专业化的分工扼杀了突破性创新的可能,这就是专才的第三个弊端。

     我们分析了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劣势,接下来我再一起分享一下通才都有哪些优势,以及扩大自己范围的一些建议。这就是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

     相对于专才来说,通才的成长往往是厚积薄发,后来居上的。通才是不赢在起跑线的人,他们不像专才那样,靠刻意练习专项技能,成为狭窄领域的大拿,而是广泛涉猎,不断试错,从而发现自我,成就自我。通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通才在不断试错中能更充分地认识自我。

     人生最终极的三个哲学问题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认识自己是一件重要又困难的事情,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选定与自己最佳的匹配方向,才能有更大的几率取得成就。但自我认识这件事,不是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的。

     只有在广泛涉猎和不断试错中,我们才能得到“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扩大我们认知和事业的范围,而不局限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有一项研究,调查了4500位CEO的履历,发现他们平均从事过8份不同的工作。可以说,正是多样化的尝试,能让人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发挥最大的潜能。

     其次,通才还更具有创新能力。

     靠不断重复,往往只能强化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不能发现新知,开创新领域。创新往往来自于不同知识和领域的连接。历史上那些各个领域的开创性的天才都是通才,爱因斯坦既是科学家,也是哲学家、音乐和文学爱好者;马克斯·韦伯是社会学家,也是宗教学家、经济学家,不懂中文的他,还写出了传世名作《儒教与道教》,被誉为“最伟大的外行”,前面我们说到的达尔文和开普勒也是如此,他们正是因为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并建立连接,才得出划时代的理论。

     香农是信息论的开创者,他在大学学的是电气工程专业,但他选修了一门哲学课,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布尔逻辑系统,并将之与电话呼叫路由技术结合起来,发现可以用电子编码和传输任何信息,从而开创了信息论这一全新的学科,而信息论就是我们整个信息时代的理论基石。乔布斯也在讲演中表示,苹果电脑之所以有那么优美的字体,完全得益于他在大学旁听的书法课。

     当专才们在自己狭隘的领域苦苦挣扎时,通才却能够倚仗自己广阔的范围打破认知壁垒,触类旁通,别开生面。

     最后,通才在事业上比专才更有后劲。

     我们往往认为,一个人越早拥有专业技能,成为专家,就越有可能获得职业上的成功。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除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指标——匹配质量。匹配质量是指一个人的个人特性与所从事的事业之间的匹配程度。如果一个人年纪轻轻就选定了一条道路,可能最后会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并不是现在走的这条道路,却又缺乏改变的灵活性。而且,当我们在过度专业化中沉浸太久之后,一旦目前的职业淘汰过时,就很难适应新生职业,这也是一种缺乏灵活性的表现。

     有一项调查,对比了从16岁开始分科学习和不分科学习的两组学生的职业发展。其中,16岁开始分科学习的学生,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因为拥有专业技能,所以相对于没有分科学习的学生收入更高。但在这个变化迅速的社会,没有多少工作是可以干十年以上的,两组学生都经常面临着换工作的情况。

     这时,分科学习的学生缺乏灵活性,不愿意换工作,更愿意选择一条狭窄的道路走到黑。而没有分科学习的学生则灵活得多,他们可以在不同岗位之间切换,直到找到最匹配他们的事业,收入也比分科学习的学生高。这就是匹配质量和灵活性的作用。通才能够找到匹配质量更高的事业,并能随时代的需要更新自己的技能,弥补专业技术上的不足。

     我们分析了通才的三大优势,那么如何扩大自己的范围,成为一个通才呢?作者给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别怕输在起跑线上。

     成名并不一定要趁早,每个人成长的节奏都是不一样的,急于求成得到的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我们不必苛求刻意练习带来的少年得志,而更应该为长期发展留足后劲;

     第二,寻求高的“匹配质量”,多行动,在尝试中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有在经历过一个领域之后,你才能发现自己的才能和性情适不适合这个领域。就像谈恋爱一样,只有花时间了解、寻觅,才能有更大的概率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

     第三,不管主业是什么,都要给自己留出“刻意业余”的时间,尝试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业务,扩大自己的范围。

     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太久,这样很容易陷入认知壁垒;

     第四,要勇于跨界。

     颠覆式的创新都来自于不同领域之间建立的连接;就像我们前面说到的,开普勒、达尔文、爱因斯坦、香农、韦伯、乔布斯,这些在各个领域完成颠覆式创新的大师,都得益于在不同领域建立了连接;

     第五,学习的目的是成为健全、博雅的人,而不是一个刻意练习出来的工具。

     在哲学上来讲,固定的专业化分工是异化的根源。我们不是一个追求成功的工具,在今天这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健全、丰富的人。

     专业化也并非一无是处,而应该避免过早和过度的专业化,认识到专业化的弊端,并尽可能地扩展自己认知和事业上的范围,努力成为一个通才。

     专家在今天仍然没有彻底过时,专家仍然是一个光环式的标签。但在这个知识大融通、信息日趋民主化的时代里,专家相比于真正的通才面前,越来越相形见绌。因为,那些颠覆式的创新和革命性的范式转型,大多都是由通才完成的。(本文完)

     《新用户思维》原创热文推荐:

     你这么坚持品质,为何还是止不住客流下滑?盲目跟从带货,是企业对直播最大的误解 私域流量的终极奥义:不在流量,而在于人! 疫情之下着急要做新零售,98%的企业老板都弄错了! 营收破260亿的海底捞,如何破单店负增长的困局?

     思维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