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消费”到“真消费”,全域渠道能力是关键
2022/12/21 7:15:00 管理智慧

    

    

     流量见顶、资本退烧……新消费的寒气全面来袭,企业要从“新消费”回归到“真消费”,才能完成这场穿越周期的试炼。文章作者基于其丰富的消费品领域咨询和实战经验,立足行业洞察,深入解读建立全渠道能力的方式方法,来帮助企业在消费这个赛道里把握机会,不断前进。

     作者:参加君编辑:可安 / 美编:高婉珍来源:参加 CANPLUS(ID:canjiaxueyuan2018)

     新消费不是品牌,而是一个赛道。今天,消费者买的不是货,而是解决方案。这就造成了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变成认知、交易、关系三位一体,整个决策链路变短。品牌和消费者的关系是C端创造需求,B端去履约。所以,整个新消费的本质是Consumer To Brand,而不再是以前的Brand to Consumer。

     从“新消费”到“真消费”,需要消费时代的进化和品牌本质的回归。真消费的核心是建基本盘、控节奏感、精益增长。基本面包括:品牌、渠道、供应链。

     其中,全域渠道变得越来越重要。

     线上流量相当于一个无限模拟货架,品牌需要关心的是“人货场”小众匹配的问题;线下流量相当于“巷战”,品牌关心的是怎么拿到实体店铺中有限的货架位置。当一个品牌成功建立线下基本盘时,它就可以形成可持续的高利润增长。

     因此在流量红利见顶的当下,品牌如何在做好线上的同时抓住线下,成为重中之重。

     1

    

    怎么建立好的渠道模式?

     1.品牌的三个渠道角色

     品牌可以从以下三个不同的角度思考渠道角色。

     第一是增长角色,要考虑渠道是不是可做,是否有巨大的销售增长机会。

     第二是消费者角色,品牌的渠道要和顾客的购物诉求相匹配。

     第三是客户角色,客户零售商有四种品类角色,包括核心品类、引流品类、利润品类和补充品类。

     举例来说,引流品类在现在的大卖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生鲜,生鲜能带领消费者到店;现在很多消费者养成了每周买奶的习惯,所以低温乳制品就成了生鲜中的核心品类;利润品类则可能有一定的季节性或是针对高端客户。

     品牌要明确自己在上述三个维度的渠道角色,再去制定渠道目标、选品、打法和覆盖模式。没有一个渠道是相似的,选定渠道,就选定了基本盘的根。2.渠道覆盖模式的三个要素

     渠道覆盖模式需要涵盖三个要素,也叫“3C”,即coverage(覆盖广度)、cost(成本优势)和control(终端管理)。

     市场定位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品牌对于上述三个要素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打法也完全不一样。

     假如你是一个高端品牌,那么可以考虑直供,这样对于终端的管控会更强。但如果你是一个中低端品牌,需要快速铺货,那资金问题会让你更依赖经销商来垫资,借此提高覆盖率,但付出的代价就是利润。想把3C做得面面俱到很困难,品牌不得不有所选择。

     终端管控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可口可乐。它采用的完全是直供模式。市场上,整个可口可乐的装瓶厂系统在一线有5万个销售。在中国全部1100万个终端店里,可乐能够做到直控的差不多350万,每周销售都能去到终端访问。

     但可乐的模式其实对任何人都没有借鉴意义,因为这样做需要的人力太多,代价太高,很难再借鉴效仿。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型是今麦郎,它发明了“四合一”的利润分配制。任何品牌想往线下,尤其是县级市往下走的时候,我都强烈建议学习这个模型。这个“四合一”是什么呢?特别简单,就是“小老板承包制”。

     当你想去县级市往下到乡镇村进行产品覆盖时,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失去作用:电商很弱,店与店之间的距离也很远。今麦郎想出的办法是,它要求经销商的小工会开车,直接把司机和销售合并,承包整条线路做正确的铺货。

     这样做以后,这个单线运作的“车销模式”相比传统销售模式,成本下降了40%。

     3.渠道覆盖模式因人而异

     渠道覆盖模式没有对和错,只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它跟你的品类,品牌的发展阶段,所处的城市层级息息相关,品牌要找到最适合?的模式。

     一个线下渠道的建立需要毅力和耐心。品牌寻找经销商,最标准的方式就是采用二级分购的模型,由一级经销商再找到二级经销商;或是进入一级经销商覆盖率高的门店,派遣品牌监督员去监督。

     后者是目前比较好用的一个模式,可以帮助品牌迅速渗透到很多地区,通过经销商的人力大规模覆盖,从而降低品牌的人力成本。但这需要严格的经销商管理、渠道利润的控制体系和本地的适合伙伴。

     2

    

    如何做好全域渠道的精细化运营?

     全域渠道的精细运营需要做到三点:1.电商渠道做好“三新”,2.现代渠道做好“三高”,3.传统渠道做到“三强”。

     1.电商渠道做好“三新”

     电商渠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创新:

     a.新增量:品牌要立足消费的真需求,寻找场景新增量,实现人货场匹配。无论是传统电商还是兴趣电商,品牌只有找到特定消费人群的特点并设法满足,才能保持强竞争力,获得增长机会。

     b.新模式:品牌要在站内站外全面联动引流,提升消费者AIPL全链路的转化和体验,通过敏捷测试得到最佳组合。

     我们的思路是AIPL要自上往下地规划,去统筹全局,根据不同的平台特性去配备不同的货,而且要联合站外站内一起打造品牌。其中非常核心的一点是:不能完全靠平台的流量,而是要靠自身造血,打造品类创新和品牌价值感。

     c.新联动:借助平台生态,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联动。

     各个平台现在都在做线上线下“新联动”,也就是所有人在谈的“全域”。

     全域具体怎么做?首先是战略层面,要有一个全域平台的布局。其次是战术层面,要把站外站内打通一起思考。

     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自己的私域。私域在开始阶段不一定能卖货,也不是所有品类都适合私域卖货,但是私域可以给品牌提供更快的路径和更敏捷的反馈,让你知道消费者在想什么,从而帮你做出正确决策。

     现代渠道要做好KA,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a.高质量的精细化管理

     品牌要针对战略目标到合作伙伴,设计核心方案,做到客户精细管理。此外,品牌还要聚焦“核心大单品”,做优化性管理。你可以是一个小品类,但是如果你在这个小品类里面有核心大单品,那么则要往下做广、做深和做强。

     b.要售点活动的高回报

     品牌要优化线下的投入,专注主货架的建设,陈列清晰。现在要做好KA,最关键的问题是回到产品,像以前一样光靠砸钱和招促销小姐难以实现。

     这就要求你优化整个线下的基本投入,简化促销机制,减少地推和路演,包括促销员、货架等投入。反而应该挪一部分钱到线上,抓好主货架的陈列和费用的精细化管理。

     货架摆多少,要回到绝对领导力,一般消费品的货架份额是市场份额的1-1.5倍。货架摆放的重心肯定是核心大单品,不要做长尾单品的陈列。货架怎么摆,记住要靠近高流量的品类。怎么“炫”则和商品的颜色符号、商标符号和包装符号相关。

     还要将费用精细化管理,店内活动有试吃、地推路演、电子平台优惠券等类型,它们的优势、目的、使用场合不同,需合理地投资组合分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得把店分类,不仅要“进店”,还要弄清自己要进“什么样的店”。

     c. O2O场景要实现高增长

     O2O是所有新消费在这个时间点下的红利,做好O2O有三个要点。一品牌要先巩固线下分销,激励线上上翻,根据购买动机和场景匹配产品。KA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你没有在线下就到不了它的仓,而O2O的原理是每一家店都是你的前置仓。所以你进不了线下,就不可能进线上。

     二是抓住核心细分场景,结合消费者购物动机/链路,设计营销引流活动。

     三是从线下各自为政到链路统一规划。比如冰激淋产品和路雪就是根据线上单品的销售情况,重新倒推线下铺货,从而形成了线上线下的整个闭环。

     传统渠道要立足三“强”:

     a.强体系:

     一个好的管控体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寻找经销商。我想说的不是“怎么找”,而是“怎么淘汰”,对新消费品牌来讲,可能淘汰比选取还要重要。

     淘汰经销商时要看它能否做好以下四件事:

     1.分销卖进,能把指定SKU卖进主要点。2.终端执行,能够做好零售终端服务,确保陈列计划。3.后台支持,能有效管理库存、订单、物流、账期。4.系统数据,能利用信息化工具,保证经销商内部数据及终端数据的高可视度。

     b.强执行:

     挑选经销商时,还要看它是否有一个高效的管理能力,包括库存管理、仓储管理和终端管理。终端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表、情、管、理”——也就是可以分享的店铺线路图、客户明细表和拜访表。

     我去年做了一个客户,18个月从40亿做到了100亿,是做对了什么呢?首先要讲,这位客户确实有底子的,供应链和产品质量都很好。其次人家是有福报的,今年赶上了一波大风口。我们真正抓住的,就是把产品结构重新梳理了一遍,然后重整了销售最基本的表情宣传。要做业绩,要真正能够基业长青,这一步是绕不过去的。

     c.强管控:

     有效激励强管控可能对大家来说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大家要学会换位思考,经销商的投资回报是从哪里来的?收入减去成本,再除以投资额。

     什么是收入?前台毛利。什么是成本?物流、租金、人员。然后去除以投资额(库存日期、通路账期,即你的动销速度)。后面两块(成本、投资额)与产品本身强不强有关,跟选的经销商的运营效率更相关。

     第一点的收入则靠价值链设计,合理的价值链设计是决定你的产品好不好卖最重要的因素。

     价值链的设计有三大原则:

     1.单个看有优势:经销商、零售商可以从你这里得到同品类中有竞争力的利润。

     2.一起看不冲突:和经销商设计、调整进货价、零售价的时候,要规避窜货的风险。

     3.做得越好,赚得越多:对经销商不仅要考核销量,更要考核执行,通过梯度化返点指导经销商行为,达到长期共赢。

     快消里面有一句话叫:好设计不如强执行,强执行不如严管控。

     消费品都会面临一个从早期到成熟期的痛苦变化,到了成熟期,市场日益竞争剧烈,产品拉力碰到挑战,铺货红利减少,产品的单店重要性提高。这时候品牌必须要开始更加精细化的管理。

     管控就管两件事,货流和钱流。货流管的是产品是否保质保量的分销到了对应的门店,因此要看经销商的进销存的管控、终端门店实际销售的管控、货品的区域/渠道流通的管控(是否出现窜货)。钱流管的是营销资源是否合理地落实到每一个门店,促销能否落地管控,终端价格能否稳住。

     3

    

    如何做好数字化建设?

     关于渠道的数字化,我们最近采用的是“三流”的方法。

     一个叫业务流,就是品牌商到经销商,到门店,到消费者。

     一个叫做信息流(数据流),就是你有出场信息、物流信息,在经销商这里要拿到进销存物流信息、门店覆盖信息、门店的动销信息、库存信息、执行信息、购买信息等。

     还有一个是我们最新在做的数字化2.0方法,也就是将“数字化”集成“激励流”,做到全链路一码相连。传统大家都听说过一物一码,现在就是将它串联,变成“四码合一”。

     所谓“四码合一”,首先有箱外码,即物流码。其次是箱内码,就是打开时门店店员扫的码。饮品行业例如白酒和饮料有瓶外码,由促销小姐扫码。还有瓶内码,就是打开以后消费者扫的码。

     “四码合一”和以前的区别在于它是串联的,比如当消费者扫瓶内码时,他可以追溯到前面所有扫过的码。

     “四码合一”的价值就在于价值链的重新设计,但是它并不适合所有品类,最适合的是高端白酒、洋酒还有母婴奶粉。因此问题的本质,还是回归价值链的梳理,要思考什么适合你的产品。

     大家可能都有非常大的雄心壮志,想拓品类做国际化,但最基本的是要把基本盘里的基本款做好,然后将基本面的基本功做好。最好的真消费的修炼之道,是要有终局观,建基本盘,做当下事,控节奏感。(全文完)

     营销是一场心理战役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管理智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