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年所庆征文·7】杨天明:广州分所勇闯珠三角纪实
2018/4/23 17:45:00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随着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以下简称广州分所)所长李令奇与广州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下简称“互太公司”)主席尹惠来等共同开启启动球,“基于互联网融合的印染智能化生产”试点示范项目正式宣告启动。作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两周年重点技改项目,总投资达到1.46亿元,项目主要承担单位——广州分所承担了其中五项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服务。这是广州分所近五年来与互太公司深化合作的典型示范案例。
项目启动仪式现场
任何成绩的取得一定源于长期的积累。2012年,在地方政府的引荐下,广州分所到互太公司调研,“最初一段时间,双方并没有达成明确的合作意向,我们只能自己深入实地、挖掘需求。” 回忆起最初与互太公司接触时的情景,广州分所智能工厂技术研发中心 负责人于广平这样说道,“不过也并非没有机会,那时互太提出先从作为生产辅助的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方面入手,看看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合理化建议。”于广平团队十分重视这道看似简单、但却对未来能否实现长远合作起着关键作用的考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几个月时间的深入调研,他们发现互太公司在污水处理方面使用的药剂无论是处理效果还是经济成本,都未达到最优状态。基于此,他们向用户建议:将药剂中的液碱换成生石灰,这样处理将为互太在污水处理方面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经过多次研讨沟通,对方采纳了这个建议并成功实现了预期效果,据估算,仅仅通过药剂配方的优化就为互太公司每年节省处理成本近千万元。就这样,于广平团队凭借专业的技术水平与积极的服务意识,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几年来,广州分所与互太公司已逐步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领域也从最开始的污水处理拓展到包括能源管理、生产管控、物料输送在内的智能工厂领域。于广平团队以推动印染绿色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为目标,开发了多项技术并投入应用,有效推动了互太公司向智能化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此外,相关技术还先后在广东溢达、佛山佳利达、浙江红绿蓝、杭州富丽达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得到推广,并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纺织印染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不仅是纺织印染行业,珠三角地区很多传统产业都有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多年来,广州分所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发中心负责人肖金超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无线网络技术的研发,凭借较强的技术储备,曾参与承担了沈阳自动化所牵头的工业无线网络方向国家863项目,而肖金超也一直在关注并思考着如何通过技术优势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突破转型升级障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2年,在广州分所副所长苑明哲组织协调下,肖金超第一次来到广船国际进行调研,在全面了解了船舶结构及各功能模块后,他心里盘算着:无线技术究竟能不能上船?上船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带着这样的思考,肖金超团队持续前往各个船厂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需求开展研发工作。“第一步,先实现船上设备间的互联与互通,这是基础”,肖金超对于“无线上船”有着明确的路径规划。就这样,该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前行,从基础的船上设备互联互通,逐步研制开发出船舶內通与船上多媒体系统,极大地提升了传统船舶的网络化与智能化水平,并与中船集团、中外运航运有限公司、中船租赁公司、长江航道局等成功实现了业务合作。“智能船舶的最终发展形态将是实现无人驾驶,这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对于未来发展,肖金超有着更高的期待。
船舶设备综合管理系统
如果说纺织印染和船舶行业更具地方产业特色,那么机器人装备方向可谓是广州分所从母所带过来的看家本领。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实施,传统制造业企业对于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而珠三角恰恰是各类制造业企业的聚集地。广州分所几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将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珠三角地区。智能装备研发中心及数字装备技术实验室的成立、广东省机器人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批复,都见证了广州分所在这个方向的进步与成长。
广州分所成立至今,坚持“技术立所、需求牵引、成果推动、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肯定和合作企业的信赖,追根溯源,这一切得益于沈阳自动化所在7年前作出的重要决策。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规划纲要》精神,沈阳自动化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经过与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友好协商,决定共建广州分所。2011年5月27日,在中科院及地方政府领导的见证下,时任沈阳自动化所所长王越超与时任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罗兆慈签署共建协议,标志着沈阳自动化所在珠三角地区开启发展的新篇章。
共建仪式签约现场
当年8月8日,沈阳自动化所派出以李令奇为首的十几人初创团队,正式进驻广州南沙办公场地。办公场地坐落于南沙海滨路,青山绿水相伴,景色气候宜人,但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驻足欣赏,万事开头难,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创业旅程,他们需要尽快进入角色,“敢问路在何方”?结合自身技术储备与地方行业现状,经过夜以继日的谋划、研讨,广州分所确定了建所初期的业务布局,即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工业节能与增效、物联网等方向开展工作。实践证明,当时的战略布局是严谨、科学且富有前瞻性的。
从0到1的过程是艰辛的,初创团队在研究所“献身、求实、协作、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勇敢地踏上了珠三角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刚刚进驻南沙时,由于广州分所尚未完成法人单位注册,所以暂时没有资金来源,面对空空荡荡的办公场地,大家感到一筹莫展。幸好,在原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广州工研院院长王小刚的支持与协调下,广州分所能够通过工研院的银行账户先行采购部分基础物资。“记得最初我们几个人在一间办公室里办公,没有电脑,没有其他办公设备,唯有一部电话机静静地躺在那里。”广州分所财务资产部负责人焦玉宁略带苦涩地回忆道。那时,他联系了十几家供货商,提出希望对方能够先将设备提供给大家使用,等后续资金到位再补款。但很无奈,大多数供货商都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唯有一家之前与中科院单位有过合作的供货商,经过多次沟通,最终接受了这个方案。“他们熟悉中科院系统,了解我们成立的背景,提出愿意先帮这个忙。后来,凭借广东省较高的政务效率,我们很快走完了事业单位法人注册程序,有了启动资金,才算真正地缓了口气。”焦玉宁至今感慨万千。
广州分所形象标识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如果说硬件条件是基础,那么以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则更能体现出组织的价值观。对于初创的广州分所而言,需要尽快确定自身的定位、愿景与目标,为单位的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我们都是沈阳自动化所人,广州分所是研究所实施‘十二五’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母所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广州分所科研部负责人胡跃集合了大家的整体思路,在沈阳自动化所徽标下面加上了“GUANGZHOU”字样,设计了广州分所的形象标识;同时,广州分所直接继承了“献身、求实、协作、创新”的研究所精神与“创建先进制造一流基地、开拓自动化领域前沿”的发展目标。除了行政事务,胡跃也要牵头完成与地方政府的对接工作,回首当初到南沙“开疆拓土”的那段时间,他说:“有一次写材料写到凌晨三点多,后来实在扛不住就在办公桌上睡着了,还是早上被蚊子给‘叫’起来的。在当时,这是必然的选择,我们既然来了,那就要把事情做好,如果觉得太苦太累,那就别来。”的确,广州分所延续了母所的工作作风,低调、务实、有成效,这些都给地方政府和企业留下了深刻印象。
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曾说,创业型组织要思考三件事: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而队伍恰恰是将战略落地最为核心的要素,没有人,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最开始招人还是比较困难的,南沙距离广州市中心较远,很多应聘人员了解到工作地点,都会产生一些畏难情绪”,时任广州分所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杨亮回忆说。如何招到人、招好人,是杨亮在当时所面临的一个挑战。那时南沙的发展远不如今天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双区加身”这般耀眼,交通不便,配套有限。“用发展的眼光看南沙,中科院有着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我们是初创型组织,来了,你就是创业团队的一份子,有很多的机会与成长空间。”对于一个有想法、勇于挑战的年轻人而言,杨亮抛出的这些“筹码”是具有吸引力的。就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广州分所建立起一支近50人的科研团队。为了不断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杨亮牵头成功申报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通过海外招聘渠道,引进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孟庆国。2016年,由苑明哲负责、孟庆国主持的环境与能源光催化实验室正式成立,为广州分所开辟了基础研究的新方向。以人为本、人才至上,是广州分所一直坚持的用人理念。
回忆刚到南沙的那段时光,初创团队的成员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两个细节:那时,他们居住在距离办公地点2公里之外的青年公寓,每天加完班后从单位步行回住所成了一天中最为惬意和放松的一段时光;那时,刘欢的《在路上》是他们百听不厌的一首歌曲,“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每一句歌词,都是他们内心真实的写照,同时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力量与信心。对他们而言,那是一段让人热泪盈眶与刻骨铭心的岁月。
对于初创团队而言,广州分所的每个人都面临着一次角色的转变。他们一半以上是80后,此前在所里做的大多是执行类工作,到了南沙,则要各自负责一部分业务,撑起一个部门。诚然,广州分所的体量虽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让几个20多岁的小伙子尽快实现从执行型思维向管理决策型思维跨越,并非易事。基于此,在那段时间,初创团队的成员们忙于实践,更勤于充电,大家重点阅读学习了由施尔畏、邓麦村等人编著的《关于研究所管理》一书,结合相关内容,大家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难点与瓶颈,共同学习、研讨、探寻解决方案,收到了显著效果。即使现在,广州分所依然会定期组织骨干成员参加内部培训,通过专题党课、混沌大学公开课等形式以及《蒋新松传》等书籍,广泛涉猎、深度学习、全员参与。他们坚信,学习型组织建设将为组织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内在动力。
2018年2月8日,广州分所召开了2017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这也是李令奇第七次在台上为全体同事作年度工作报告。回首发展历程,在沈阳自动化所指导下,在全体分所人齐心协力、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下,各项工作稳步发展:七年来,累积承担各类横向及纵向项目超过250项,并实现了项目合同总额及各类知识产权数量、质量的逐年攀升,成功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获批建设9个广东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级公共服务平台、2个广州市级公共服务平台,参与建设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等政府重点建设平台,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等多项集体与个人荣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点滴滴,铸就不平凡。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对于一个孩童而言,七岁刚刚是步入学堂的年龄;对于一个志在远方的组织而言,七年尚处于发展成熟的起步阶段。对未来,广州分所人充满期许,奋斗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
杨天明,男,1988年8月出生。2011年10月至今在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广州分所工作。现任广州分所综合管理部负责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所网站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