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家杨东平:这才是中国孩子不快乐的根本原因
2022/12/14 21:50:00 思想潮

作者 |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来源 | 巨浪育见

对于中国而言,高度竞争化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教育就是考试,就是排名,这种教育的现实,会极大地破坏学生对学习这件事情的幸福感受。
北师大一个著名的教授顾明远,经常讲到一个小故事,他说一个孩子考了100分,结果回家以后嚎啕大哭,这个孩子说他们班还有一个学生也考了100分。
当学习变成了一种恶性竞争时,它内在的价值和乐趣就消失了,这点对于中国的家长和学生是非常清楚的,他们也都接受这个观点,但他们的问题在于学校的评价考核、升学都依靠竞争学习。这个问题更多的并不是理论性的,而是一种实践性的,就是怎样来扭转学校的这种导向。
中国的考试竞争太严重了,都以分数作为唯一的尺度,所以就造成了很多学生行为上的变异。最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了很多学生厌学、弃学,甚至是患病,他们完全感受不到人生的美好,我觉得这是对教育很大的颠覆。
全社会各个方面都在鼓吹“唯学历论”、“唯名校论”,完全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家庭的实际情况。
这种现象在二十年以前,其实还不是很突出。那时的每个家庭,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孩子的聪明程度做出一个选择。像调皮捣蛋的孩子让他去当兵,聪明的孩子去上学,这就已经做出了一个自然的分工。
那么到了现在,因为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每个家庭都把这个孩子当作天才来培养。这种“唯学历论”、“唯名校论”的趋势,就是在最近二十年里越来越严重。但是我相信这种情况随着我们打破了独生子女的制度,以及其他领域的就业机会、社会待遇的逐渐改善,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都很清楚,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学习文理科,适合上清华北大。大多数学生按照自己的本意,本来可以学其他的方向,只不过家长和社会舆论都认为不上一流的大学,那整个人生就浪费了,这些舆论逼迫学生只能去参加名校的竞争。
而且在中国的城市里,外卖小哥的学历越来越高。有一个调查显示,大概20%的外卖员时大学以上的学历,它的就业岗位跟学历越来越脱离。我相信这种现象的本身会起一种治疗的作用,而不是片面追求高学历。
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更需要改变的是中国的家长,因为部分中国的家长的短见,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选择。
所以我们今天要特别提倡,每一个孩子都要做自己的主人,在这个决定人生、专业、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上必须自己拿主意,不能完全只听家长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