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的深度思考:课堂教学,要不要讲究格局?
2022/12/16 21:54:31 思想潮

作者 | 谷雨天成都退休中学老师原创出品 | 思想潮格局这个词时下非常时兴。经常能听到人们说:“那人格局真大!”“啊,这人做事好有格局!”那么,究竟格局是什么呢?按百度上的解释,格局是指对事物的认知范围。汉语大词典里解释,格局源于棋盘,衍生为一种思维框架,认知领域,涵盖时间、空间以及角度,最早可能来自棋局。我之所以这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关注课堂教育教学,越来越用质疑、批判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以及之外的五光十色的活动(尤其是专项的德育活动),不是说那些活动不重要,而是因为绝大多数活动太过急功近利——如挂牌、评奖、晋级;太过表面化、形式化。课堂教学是要讲格局的,也的确有格局大小之分。前不久,在北星中学,我和年轻的高中老师们进行过一次五十分钟左右的关于课堂教学要不要讲究格局的讨论。因为这次讨论是建立在听了几十节课(随堂课、“名师”指导课和校际公开课),并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过意见之后举行的,所以时间虽短,但能达成对课堂教学的一些共识,或者接近共识。追求课堂教学的大格局已然成为北星老师们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1、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小格局顾名思义,照着教材讲课,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绝不越雷池半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北星中学是看不到的。这也是新办学校不到一个学期就得到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的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曾在前段时间写的短文里说过:北星的年轻教师擅于分析总结自己中学时代课堂学习的经验,其中有很大的收获,同时也有遗憾,甚至是影响深远的遗憾。“照本宣科”,或者近似于“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带给这些曾经的高中生,今天的新教师终生的遗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给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伤害”(虽然不是有意的)。“我决不愿做照本宣科的教师!”教师们说:“照本宣科连小格局都谈不上,简直就是没有格局。”的确,“照本宣科”不是做教育教学,更像是“宣传”,而且是拙劣的“宣传”。今天的学生,绝大多数已经被“以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逼到极端功利主义极端世俗——极端世故的墙角。今天的教师也难逃功利化教育教学带来的焦虑感、疲惫感、倦怠感形成的发展藩篱。“小格局”的课堂教学是站在与思想、审美、哲学、文化自觉相对立位置上的。2、缺乏思想力的课堂教学,小格局人本哲学家马斯洛指出:“当我们面临某一问题时,往往有一种倾向于套用早期成功办法的习惯。这意味着:必须把眼下的问题置入某一问题范畴中去;必须选择那些对于这一特殊范畴的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样适用于标签化注意、感知、思维、表达等等现象的最恰当的描述就是习惯现象,即:一切标签化结果都是‘要把世界冻结起来’。”(《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所以北星的教师们在学习前辈教师(包括各类具有名师称号的教师)的教学经验时,往往能自觉结合自身特质(成长年代、知识水平、信息化数字工具影响、生活积累诸方面),根据现在中学生学情实际,继承、批判和发展过往的课堂教育教学成果。因为,“世界在不停地变化,宇宙万物都处在一个发展过程之中。”“没有任何两样东西是相同的,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保持不变的。”(同上)课堂教学的思想力就在这常教常新的变化之中体现出来。课堂教学的求变和新意(不敢轻言“创新”二字),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彰显出思想的力量,是否处于文化自觉的境界之中。教师们应该“像神一样可以从外界的烦恼中隐身而退,在心的宁静自在中追求严肃的快乐。”(《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W.C.丹皮尔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北星的教师们在课堂上不断超越“知识的传授者”、“解题技能的培训者”角色,而开始朝向课堂教育文化自觉的方向进步,朝向思考者、思想者的方向发展。
3、是否撞出思想的火花,格局大小的价值尺度我曾数十次地参与课后讨论“一堂课的成败得失,老师们很看重的一点就是取决于有没有学生主动提出质疑,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当然这不会是绝对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实话实说:迄今为止,课堂上能主动提出质疑的学生仍然是少数。这种缺乏质疑、提出问题的欲望,动力、习惯以及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就我自己几十年对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再到高中课堂教学的观察和研究看,幼儿教育相对好一些,小学的课堂教育从四年级开始,主动提问的迅速减少。到快毕业时,几乎消失殆尽,而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就几乎“绝迹”了。
“看看吧,看看吧,我们是怎么把这些孩子的天性——好奇心、怀疑的目光、以及追问的本能教没了的?是“你”、是“我”、还是“他”?是社会、家庭、学校、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当然这只是个玩笑,一个令人有些伤感的遗憾的关乎教育教学的玩笑。非常不幸的是,玩笑与现实居然是等同的。中小学绝大多数课堂教学里几乎看不到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听不到质疑的声音。许多“探究”、“讨论”都是被设计出来的,有一定套路的,用来证明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参与,甚至证明参与度很高的,一言以蔽之:用来表演的。以前做教师,做教研员的时候,到各地学校听课,上述情形比比皆是(能做得热闹的往往还是各校的骨干,甚至“名师”。当然不能全怪教师们。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以前我也有过不少文章谈及此类问题,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这个问题像山一样横亘在(包括北星中学在内)所有的教师面前。挖掉这座山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这座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大山不仅存在于学生心里,更是生长在成人社会、教育管理者、家庭,以及教师们的头脑里。正因为如此,北星的教师们才更清楚地意识到“挖山不止”的精神的可贵;更愿意做一个“挖山者”。唯有挖掉这座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教学大山,这座戕害天性、阻碍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大山,方可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重新拥有一颗活的创造创新灵魂,只有让课堂教育教学成为美学,成为哲学,成为思想碰撞的殿堂,才能使得课堂教学短短四十分钟也可彰显思维之美、文化之美、哲学之美,也惟有如此的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理想的高分——极富价值内涵的高分,而非单纯的用来当敲门砖使用的冷冰冰的数字。想得到已经不易,做起来就更难。北星的老师们是从改变自己做起的,眼前学生的问题,也许就是当年自己做中学生时的问题,自己一旦做了老师,一不小心,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小格局”的课堂教学模式代际传播。因此,革新课堂教学,首先要革新自己。但难就难在这里。革新自己,急需要自我的认知,也需要外在的条件:比如来自官方的貌似多元其实单一的评价机制;比如初衷是激励,其实却变形为浮躁、急功近利的刺激;比如初衷是培训培养,结果却变成模式化、同质化要求等等等等,更不用说反反复复的检查、考核、申报------从某种角度看,安安静静专心教学,坐得下来,认真读完一本有分量的书,心无旁骛地感受、体验、享受课堂教育教学,这本应该成为教师们的常态,但遗憾的是,这对于教师们来说已然成为一种可想而不可得的奢望。有些能改变,有些改变不了。那就先从能改变的做起,从自己做起。
如果你把自己变成一个爱独立思考、有质疑、批判精神,穷究根底、对这个世界始终充满好奇,从而在课堂上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提问的老师。那你也就具备了在任何一所学校做老师,做优秀老师的资格。也许这样讲有些功利,如果这也算功利,那就功利一把吧。事实上,我们不缺“名师”,我们缺的是名师。他们不想做“名师”,他们很想做真正的名师。“做一个有大格局的教师”,“教有大格局的课”,“做一个有文化自觉的教师”,“成长为一个有思想力量的教师”。这就是北星中学教师们的教育理想。他们已经朝着大格局的、文化自觉的课堂教育起步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