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遭遇“软绑架”,谁在扼杀他们的职业生涯?
2022/12/22 19:52:53 思想潮

作者 | 谷雨天
(成都退休中学教师)
原创出品 | 思想潮
与90后、00后教师们接触时间长了,就总让我想起一个词儿:“软绑架”。
这还得从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培训)说起。
本来教师培训应该是好事,可是把不该纳入培训范畴得内容一股脑儿都塞进“培训”这个框里,这就有些值得商榷了。
培训不应该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
有些内容,比如操作性特别强的: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上的校规校纪,学生守则,多媒体课件的最新版本制作以及最新版本的教育教学软件的使用等等。
也就是说,大凡和技术性相关的能力大致都需要有些培训的。(尽管在高校期间他们对当时的大数据产品早已烂熟于心)
还有一类就是国家的宪法以及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等法律法规,培训一下也许是必要的。(尽管这些年轻教师们大多在高校期间或者在报考教师资格证期间,都认真学习过以及背诵过)
可是,按照常识可以知晓?也有许多内容是不太适用整齐划一的集体坐在那里用讲座形式培训的。
比如“怎样带好一个班级?”
这需要青年教师在做了一个班的班主任后,摸索、探索、磨合,以及适时向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
这期间,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有他们在高校时、实习时学到的东西足以应付他们成熟起来之前的班主任教师职业时光了。
又比如“怎样备好课、怎样写教案”?这种问题同样不宜集体端坐听讲。更需要青年教师在以后教学日子里去熟悉去磨练。
这是因为:1、他们在毕业前系统学过教材教法(即便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也不必担心不懂);2、具体怎么备课,从文本上看(主要考虑到中学一般会定期不定期对青年教师的备课本进行检查),懂得撰写格式数分钟即可。至于内容,不必强求整齐划一,严格地讲,怎样备课从根本上看是教师自己的事。
鼓励青年教师们借鉴自己大学导师的备课方式,“学术”一点地备中学的课,既照顾到了知识点、考点的学习和把握。又不至于把教学活脱脱弄成纯粹的技术活,最后还可能导致自己随着不断变得“成熟”而变成一张思想文化的薄纸片。

还可以例举很多,因为是短文,这里不再赘述。
小结一下,就是说,每个学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几乎从踏进校门的那一瞬间开始)都有不少的种类繁多的培训,在不断挤压着教师们的空间和时间。
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难以计数的政出多门的规定、报表、任务、项目、考核、评审、各种赛事等等“软绑”着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
从有编的公务人员看,的确不多,也就二三十个吧,可是在政府管理部门(这里只是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工作干活的每天都在一百人出头。
二十来个科室,平均就算五个人,每个人的年终考核可都“仰仗”着学校教师们呢,每人手里都拽着根线。一头是管理部门,一头是学校。
我曾对已经入职三年、两年和一年,甚至一个学期的青年教师做过调研:一个是阅读调查。
能从入职中学教师开始一直坚持阅读习惯,保持一定阅读量的人不到一成。绝大多数是“偶尔阅读”,还有就是“基本没阅读”。
共同点是:“没有时间!”“我们的时间都被占完了!”
另一个调研“专题”是“做中学教师,迄今为止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以为很特别,后来没这种感觉了。”
“管得太多,事情太多,如果不是这年月工作太难找,我不会选择当教师的。”
“一句话吧: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们如是说。

那有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应该有,但不一定真有。
说有办法,其实是明摆着的。把占用学校教师编制但却长期做着机关公务员工作的教师们还给学校,教师编制有了,教育管理部门去掉许多原本不必管的事了,学校的校长们以及管理层们也可以专注于学校的办学,专注于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了。当然,这也许需要一部校长法作为法律保障。
倘若能如此,青年教师在中学做教师的获得感,肯定远远不止于在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找了个相对稳定的可以养活自己的职业,而更多的在于对教育的那一份情愫。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潮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