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欲的张文宏
2022/12/25 10:00:00 思想潮流

    

     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

     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

     目前在香港固然有三百几十万人之多,然而我们大家的做人境界却不一定能高,人生情味也不一定能深。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在书中遇见的人可不同;他们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保留以至于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试问中国能有几个孔子呢?又如耶稣,也快达二千年;他如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为什么我们敬仰崇拜他们呢?便是由于他们的做人。当然,历史上有不少人物,他们都因做人有独到处,所以为后世人所记忆,而流传下来了。

     图片

     钱穆书法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世间决没有中了一张马票,成为百万富翁而能流传后世的。即使做大总统或皇帝,亦没有很多人能流传让人记忆,令人向往。中国历代不是有很多皇帝吗?但其中大多数,全不为人所记忆,只是历史上有他一名字而已。哪里有读书专来记人姓名的呢?做皇帝亦尚无价值,其余可知。中马票固是不足道;一心想去外国留学、得学位,那又价值何在、意义何在呀?当知论做人,应别有其重要之所在。

     假如我们诚心想做一人,“培养情趣,提髙境界”,只此八个字,便可一生受用不尽;只要我们肯读书,能遵循此八个字来读,便可获得一种新情趣,进入一个新境界。各位如能在各自业余每天不断读书,持之以恒,那么长则十年二十年,短或三年五年,便能培养出人生情趣,提高了人生境界。那即是人生之最大幸福与最高享受了。

     图片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读哪些书?

     说到此,我们当再进一层来谈一谈读书的选择。究竟当读哪些书好?我认为:业余读书,大致当分下列数类:

     一是修养类的书。

     所谓修养,犹如我们栽种一盆花,需要时常修剪枝叶,又得施肥浇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当心照顾,便决不会开出好花来,甚至根本不开花,或竟至枯死了。栽花尚然,何况做人!当然更须加倍修养。

     中国有关人生修养的几部书是人人必读的。

     首先是论语。切不可以为我从前读过了,现在毋须再读。正如天天吃饭一样,不能说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书也该时时读。再次是孟子。孔孟这两部书,最简单,但也最宝贵。如能把此两书经常放在身边,一天读一二条,不过花上三五分钟,但可得益无穷。此时的读书,是各人自愿的,不必硬求记得,也不为应考试,亦不是为着要做学问专家或是写博士论文;这是极轻松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识之”便得。

     只这样一天天读下,不要以为没有什么用;如像诸位毎天吃下许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时时去计算在里面含有多少维他命,多少卡路里,只吃了便有益;读书也是一样。这只是我们一种私生活,同时却是一种高尚享受。

     图片

     1949年,钱穆与同仁在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孟子曾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连做皇帝王天下都不算乐事;那么,看电影、中马票,又算得什么?但究竟孟子所说的那三件乐事是什么?我们不妨翻读一下孟子,把他的话仔细想一想,那实在是有意义的。

     人生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有人以为月入二百元能加至二百五十元就会有快乐;哪知等到你如愿以偿,你始觉得仍然不快乐——即使王天下,也一样会不快乐。我们试读历史,便知很多帝王比普通人活得更不快乐。做人确会有不快乐,但我们不能就此便罢,我们仍想寻求快乐。人生的真快乐,我劝诸位能从书本中去找;只化三两块钱到书店中去,便可买到论语孟子;即使一天读一条,久之也有无上享受。

     还有一部老子,全书只五千字。一部庄子,篇幅较巨,文字较深,读来比较难;但我说的是业余读书,尽可不必求全懂。要知:即是一大学者,他读书也会有不懂的;何况我们是业余读书;等于放眼看窗外风景,或坐在巴士轮渡中欣赏四周景物,随你高兴看什么都好,不一定要全把外景看尽了,而且是谁也看不尽。

     还有一部佛教禅宗的六祖坛经,是用语体文写的,内中故事极生动,道理极深邃,化几小时就可一口气读完,但也可时常精读。其次,还有朱子的近思录与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这两部书,篇幅均不多,而且均可一条条分开读。爱读几条便几条。

     图片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我常劝国人能常读上述七部书。中国传统所讲修养精义,已尽在其内。而且此七书不论你做何职业,生活如何忙,都可读。今天在座年幼的同学们,只盼你们记住这几部书名,亦可准备将来长大了读。如果大家都能毎天抽出些时间来,有恒地去读这七部书,准可叫我们脱胎换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

     图片

     其次便是欣赏类的书。

     风景可以欣赏,电影也可以欣赏,甚至品茶喝咖啡,都可有一种欣赏。我们对人生本身也需要欣赏,而且需要能从高处去欣赏。

     最有效的莫如读文学作品,尤要在读诗。这并非要求大家都做一个文学家;只要能欣赏。谚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诗中境界,包罗万象;不论是自然部分,不论是人生部分,中国诗里可谓无所不包;一年四季,天时节令,一切气候景物,乃至飞潜动植,一枝柳,一瓣花,甚至一条村狗或一只令人讨厌的老鼠,都进入诗境,经过诗人笔下晕染,都显出一番甚深情意,趣味无穷;进入人生所遇喜怒哀乐,全在诗家作品中。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当我们读诗时,便可培养我们欣赏自然,欣赏人生,把诗中境界成为我们心灵欣赏的境界。如能将我们的人生投放沉浸在诗中,那真趣味无穷。

     图片

     钱穆书法

     如陶渊明诗: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这十个字,岂非我们在穷乡僻壤随时随地可遇到!但我们却忽略了其中情趣。经陶诗一描写,却把一幅富有风味的乡村闲逸景象活在我们眼前了。我们能读陶诗,尽在农村中过活,却可把我们带进人生最高境界中去,使你如在诗境中过活,那不好吗?

     又如王维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诸位此刻住山中,或许也会接触到这种光景:下雨了,宅旁果树上,一个个熟透了的果子掉下来,可以听到“扑”“扑”的声音;草堆里小青虫经着雨潜进窗户来了,在灯下唧唧地鸣叫着。这是一个萧瑟幽静的山中雨夜,但这诗中有人。上面所引陶诗,背后也有人。只是一在山中,一在村中;一在白天,一在晚上。诸位多读诗,不论在任何境遇中,都可唤起一种文学境界,使你像生活在诗中,这不好吗?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图片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纵使我们也有不能亲历其境的,但也可以移情神游,于诗中得到一番另外境界,如唐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那不是一幅活的人生画像吗?那不是画的人,却是画的人生。那一幅人生画像,活映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去欣赏。在我想,欣赏一首诗,应比欣赏一张电影片有味,因其更可使我们长日神游,无尽玩味。不仅诗如此,即中国散文亦然。诸位纵使只读一本唐诗三百首、只读一本古文观止也好;当知我们学文学,并不为自己要做文学家。因此,不懂诗韵平仄,仍可读诗。读散文更自由。学文学乃为自己人生享受之用,在享受中仍有提髙自己人生之收获,那真是人生一秘诀。

     第三是博闻类。

     这类书也没有硬性规定;只求自己爱读,史传也好,游记也好,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性之所近,自会乐读不倦,增加学识,广博见闻,年代一久,自不寻常。

     第四是新知类。

     我们生在这时代,应该随时在这时代中求新知。这类知识,可从现代出版的期刊杂志上,乃至报章上找到。这一类更不必详说了。

     第五是消遣类。

     其实广义说来,上面所提,均可作为消遣;因为这根本就是业余读书,也可说即是业余消遣。但就狭义说之,如小说、剧本、传奇等,这些书便属这一类。如诸位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可作是消遣。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图片

     上面已大致分类说了业余所当读的书。但诸位或说生活忙迫,能在什么时读呢?其实人生忙,也是应该的;只在能利用空闲,如欧阳修的三上,即:枕上、厕上和马上。上床了,可有十分一刻钟睡不着;上洗手间,也可顺便带本书看看;今人不骑骡马,但在舟车上读书,实比在马上更舒适。

     古人又说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现在我们生活和古人不同;但每人必有很多零碎时间,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临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时间了。恰如一块布,裁一套衣服以后,余下的零头,大可派作别的用场。另外,还有周末礼拜天,乃及节日和假期;尤其是做教师的还有寒暑假。这些都可充分利用,作为业余读书时间的。

     假如毎日能节约一小时,十年便可有三千六百个小时。又如一个人自三十岁就业算起,到七十岁,便可节余一万四千四百个小时,这不是一笔了不得的大数目吗?现在并不是叫你去吃苦做学问,只是以读书为娱乐和消遣,亦像打麻雀、看电影,哪会说没有时间的!如果我们读书也如打麻雀、看电影般有兴趣、有习惯,在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都可读书。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这样,便有高的享受,有好的娱乐,岂非人生一大佳事!读书只要有恒心,自能培养出兴趣,自能养成为习惯,从此可以提髙人生境界。这是任何数量的金钱所买不到的。

     今日香港社会读书空气实在太不够,中年以上的人,有了职业,便不再想到要进修,也不再想到业余还可再读书。我希望诸位能看重此事,也不妨大家合作,有书不妨交换读,有意见可以互相倾谈。如此,更易培养出兴趣。只消一年时间,习惯也可养成。

     我希望中年以上有职业的人能如此,在校的青年们他日离了学校亦当能如此,那真是无上大佳事。循此以往,自然人生境界都会高,人生情味都会厚。人人如此,社会也自成为一好社会。我今天所讲,并不是一番空泛的理论,只是我个人的实际经验。今天贡献给各位,愿与大家都分享这一份人生的无上宝贵乐趣。

     这几年走红的人很多,张文宏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张文宏有点“隐退”的意思。

     疫情爆发时,他的出镜率很高,在扑朔迷离的信息中,突然发现选择张文宏,就是选对了一种应对方式。他从不看谁的脸色说话,他喜欢自说自话,而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是他人格和才学的外溢和喷洒。渐渐地,他成为网红,让网红有了正面意义。

     如今,他的出镜率大大降低,一则因为疫情的抑制与逐渐解除,二则也是他主动选择疏离大众。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提醒他:光圈下的人生是不真实的,有些虚名是毫无意义的,能被大众如此褒扬和记住,已是最大的福分。

     不过,作为受益者,我们还是有自己的“想法”——

     当钟南山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当张伯礼、张定宇、陈薇荣获“人民英雄”荣誉称号,当1499名先进个人得到隆重的表彰……而被大家熟知的张文宏,这个某种意义上“做出巨大贡献”(不但奉献靠谱的医学知识,还稳定了混乱的人心)的张文宏医生,居然不在获奖之列,让无数人感到失望。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上一次的三部委联合表彰中,他也缺位了,事后有说,他是为了把难得的荣誉让贤给了战斗在一线的同事。好吧,就算这个说法站得住脚,但为何还要把荣誉颁给那些发出刺眼的“可防可控”“不知道人传人”的人呢?

     当簇拥的鲜花、绵延的红毯、英姿的护卫、昂扬的乐队围绕那些“抗疫英雄”时,我们没能看到最该获奖的张文宏的形象,不免怅然若失。选择隐退是张文宏的姿态,但有司也应该有自己的姿态,你们没有表姿态,我们心里不舒服。

     好在,人心才是最重要的。隐退的张文宏,在我们心里珍藏着……

     或许,在“政治正确第一”的现实下,性格张扬、实话实说的张文宏,不是很讨某些人的喜欢。他不会捣糨糊,不会老谋深算,更不会故意提供错误的信息。

     比如,钟南山在公开谈论新冠“发源地”时说:“现在国外出现一些情况,疫情首先出现在中国,不一定是发源在中国。”

     这话有点模糊也有点清晰,让人可以反复解读。这个“不一定”用得老辣和严谨,让人无懈可击。

     而稍稍年轻的张文宏,就显得不太成熟了,他不善用模棱两可的回答,喜欢直截了当,他的回答比起钟南山的要“冒进”得多:“如果是从国外传播到中国,应该是几个城市同时发病,而不是陆续出现发病情况。”

     他喜欢用逻辑推断,让你自己去思考。虽然提供的是没有结论的结论,但你至少不会跌到阴沟里,而是抓到了逻辑链。

     还有,在评论疫苗优劣的时候,他也用这种“启发你做逻辑推理”的方法:

     面对提问者挖的坑,张文宏没有逃避,而是不假思索地跳了进去,还用进口汽车和国产汽车来比喻。这样的说法,普罗大众听得茅塞顿开,但不免会得罪相关部门,还会让大小粉红们恨得牙痒痒。

     他难道不知道会有“不良后果”吗?知道。但他学不会羞羞答答遮遮掩掩,让他“打太极拳”,比死还难受。

     他实话实说的秉性是不会改的,比如,当电影院的位子设置是“一律分开坐”时,他就怼上了:“看电影居然要求跟老婆分开坐,这个也想得出来的,伊拉在屋里厢也摆了一道的……”

     在谈到早餐的营养问题时,张文宏说不建议小孩早上吃粥。虽然这不过是个科学小常识,但还是落了个“崇洋媚外”的骂名。可笑的是,这个骂人的微博后面,还有无数人响应点赞。

    

     在这股风气中,甚至连大批判时代的漫画和大字报都出来了。

    

     “大众”有时是“乌合之众”的代名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清水和脏水有时变来变去,乌合之众不辨真假好歹,容易瞎起哄。别人一说崇洋媚外,他们就同仇敌忾,也不管粥和鸡蛋到底谁更有营养。好像一夜之间粥就成了国粹,蛋就成了洋货,呜呼哀哉!

     有些乌合之众就像臭虫,那些动辄造谣、抹黑、谩骂的文章,之所以能达到阅读和点赞都10万+,就是这群臭虫贡献的流量。

     好在张文宏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情商智商,他不会因为臭虫或无知者的瞎起哄而轻易改变自己,他用四两拨千斤的语言,三下五除二就再次强调了营养学常识,让瞎逼逼的臭虫们难以为继。

     他一直很清醒,他很了解这个社会的底色,他也不想和傻叉们周旋。所以他在一次视频中说,“这个事过了,大家就不要听我讲话了”,“绕着墙根走路的那个就是我了。”

    

     也许,英雄落寞,是一种难逃的命定。

     好在张文宏从来不把自己当英雄,他的“勇气”和“率直”,只是他的性格使然。他觉得“怪怪的”现象,就会忍不住吐槽,该怼的就怼,根本没啥心理负担,也不需要特别的勇气。这对于名人而言,是一项可贵的品质。

     在有些名人看来,自己成了公众人物后,要时时注意“社会影响”,说大实话是要得罪人的,是要承担风险的,还是谨慎为好。“谨慎为好”是个“政治正确”的说法,但谨慎到“难以承担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这就不是该有的谨慎了。

     张文宏说出了许多人想说但又不敢公开说的心里话,这些话中时而闪烁着批判精神,这是非常难得的。尤其难得的是,张文宏也遭遇了种种误解和挫折,但他没有被误解和挫折击垮,而是依然不改说真话、说人话的初衷。这种为人的真性情,这种专业精神和担当,以及身上的批判精神,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因此,哪怕勋章没有戴上他的胸膛,但人们早已给他套上了桂冠——这是无冕之王的荣誉,是最高的奖赏!

     隐退的张文宏,我们心里珍藏着……

     有良知的人们会永远记得你

     最后,让我们欣赏一下如下的视频——那是SARS那年张文宏拿到哈佛录取通知书时的心理坦陈,他是如何选择的?

    

     这四个词,就是张文宏作为医生的人生信条。

     在这四个人生信条里面,我最最佩服的就是——节欲。

     要做一个有欲望的人,很容易。但要做一个可以控制自己欲望的人,却非常非常难。

     要做一个出了大名还能控制欲望的人,那是难上加难。

     但张文宏却做到了,在拥有足够的权力和地位时,他没有选择释放,而是选择了节制,实在是让人心生敬佩。

    

     知名历史学者许纪霖,对张文宏有一个评价:“张文宏和罗翔,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启蒙者,一个启蒙关于抗疫的知识,一个启蒙法的知识。”

     张文宏的确是很好的启蒙者,正如一个网友所言,“疫情中一半的安全感,来自张文宏。”

     但是张文宏这个启蒙者,跟很多很多启蒙者不一样,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克制,正如“谈吐TIMETO”所说:

     “启蒙是值得赞赏的,它需要异于常人的才华、认知和思想。在诸多层次的启蒙者,最高阶是圣贤的寂寞,最入门是以启蒙兑换优越生活的需求。而最入门里,往往混杂着假启蒙和反智,把所谓的启蒙,变成一门收割读者的生意。”

     张文宏属于最高阶的启蒙者,虽然他极负盛名,但他并没有去“套现”启蒙的价值,而是始终约束着人性里必然的贪图,他是一个节欲的启蒙者。

    ?


     推荐阅读

     人们为什么怀念1980年代呢

     世界将面临30年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刘道玉: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学成材的《乌合之众》里的50个金句,醒脑专用维特根斯坦:人生的境界和人性的边界能否独处,可以检验一个人灵魂的深度他12岁入清华,终身未娶培养79名院士清华教授:中美之间最根本的差距在哪里复旦教授:自由而无用,是人性最后的防线许倬云、陈嘉映等学界大咖领衔人文思想课?

     思想潮流公号始终致力于精选优质文章,相信思想的力量,拒绝贩卖焦虑,以有价值的阅读,有意义的思考,遇见不一样的观点态度,看清社会与人性的复杂和纯良,成就更美好的人生。长按识别二维码赞赏,支持我们一起传播更多优质内容。

     合作与投稿请联系

     微信:553660332

     推荐关注

     现在关注“哲学之路、思想潮流”公号:

     回复“福利”,即可免费获取人生最值得阅读的30本书。

     回复“免费资源”,即可免费获取北大清华复旦武大等名校的文史哲艺术精品课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潮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