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金钱、幸福与死亡:孰轻孰重?
2023/3/4 15:30:00 思想潮流
性、金钱、幸福与死亡,孰轻孰重?作者:曼弗雷德编辑:思想潮流(ID:sixiangchaoliu)?
推荐关注
哲学之路视频号已开通,欢迎关注!
在给企业家做咨询的过程,曼弗雷德了解到,许多看似理性的行为实际上非常不理性。组织管理问题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冲突——他们的恐惧、失望、欲望、对金钱的关注、对幸福的追求、对死亡的畏惧......这些问题关乎人生方向和意义,而他们所需要的答案就藏在内心之中,他们需要驻足思考,需要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的声音。
01.
性欲之我思
上帝给了人大脑和阴茎,但是没给足够的血液让人同时使用它们。
——罗宾·威廉姆斯
不管有着什么样的外在形式,从本质上说,欲望是进化的动力,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应该忽略欲望的心理成分。人类行为不可避免地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产物,基因序列的展开要以特定的环境和文化为背景。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历史、发育(发展)、文化和环境的因素,对欲望的表现形式有着强烈的影响。我们不仅受本能的驱使,思想也是性感区。原则上,所有的行为模式都能被环境改变。考虑到人类漫长的怀孕期,人类的任何行为必然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男人渴望的是女人,而女人渴望的不外乎是成为男人渴望的对象。”法裔瑞士作家斯塔尔夫人的话可谓一针见血。
自人类有史以来,男人就想和有魅力的女人性交,而女人需要确保伴侣对自己足够忠诚。他们的问题在于怎么评价忠诚度。一夫一妻制在动物界很少见,原因很简单,如果一只雄性在能和几只雌性性交的情况下始终只和一只雌性性交,那么这对雄性基因的延续是很不利的。引用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一句话,就是“母系制符合生物学实际,而父系制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先天与后天(nature versus nurture)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环境能够塑造基因。尽管科学家可以在神经活动水平上分析人类大脑、研究人类行为,但生理构造并不是全部,人类行为还受到各种各样文化因素的影响,使性态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每个人的性驱力(sexual drive)都是一杯复杂的鸡尾酒,从在大脑激起象征性联想的身体反应开始。性欲的表达形式,有些符合社会习俗,有些则让人侧目。
到目前为止,我们应该已经认识到,人不应该仅仅追求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不能和动物一样。性活动中,动物只有感官体验,但是人类既有感官体验又有心理体验。既然人类比动物多了一层体验,当然得相应地付出一定的代价。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如果我们和动物一样,只把他人当作发泄性欲的对象,性交时不投入任何感情,那么我们就否定了他人的心理层面,只看到他人的生理功用。这能让我们获得暂时的快感,但是让双方都失掉了人性。人类的性欲是个复杂的现象,因为它结合了三个情绪系统:
▍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依恋(attachment)▍爱(love)
我们不是没有思想基因的生存机器,而是有着复杂情感的高级生物,因此,人类的性欲有一个基本特征:在性之外,人还需要爱、关怀和尊重。性欲可以转化成亲密、在意、关心和忠诚,这些都是依恋的成分,依恋比性欲更持久。
当三个情绪系统很好地融合起来,就会形成满意的、长久的两性关系(relationship)。而且,三者的结合具有进化优势,因为彼此性吸引、彼此依恋而且彼此深爱的两个人,他们所生的孩子更可能存活并茁壮成长。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一直活在矛盾之中:我们一直在寻觅一个模糊的目标,没想到归根结底,我们所寻觅的其实是性。
很少有人能将所有这三种感情长期融合在一起的,更常见的情况是,某个地方短路,三种感情互相冲突、互相竞争,比如说一个人依恋甲,爱着乙,而对丙产生性兴奋。人类的两性关系非常复杂:我们需要弄清性欲、依恋和爱到底代表什么。
欲望对于真正充实的生活而言,是很重要的。欲望是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关键要素。尽管我们很多人不会把自我和欲望直接联系到一起,但是没有了欲望,我们的自我感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就是性的存在。
02.
金钱:要想生活得满足,光有钱是不够的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只要有了足够的钱,我们就很容易说“钱不是一切”。不幸的是,我们确实是越有钱就越贪婪。哲学家阿瑟·叔本华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财富就像海水,喝得越多,渴得越厉害。”然而,我们大多数人会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意识到,生命中真正的财富就是生命本身。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也许是陈词滥调,但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真的有人想成为坟墓里最富有的人吗?
于是,我们面临一个难题:尽管安于贫穷并不值得推崇,但是要想生活得富有、满足,光有钱是不够的。倾听过许多执行官(指执行官、管理者、经理人等)诉说他们的故事后,我意识到财富也能给人带来特有的烦恼。很多情况下,是金钱奴役了人,而不是人驾驭金钱。很多人发现,变得富有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
从那些富有但不快乐的执行官身上,我发现“即刻拥有一切”绝对不够。房子、游艇、飞机、汽车、美貌……似乎没有什么能驱走烦恼和不满的幽灵,获得只能暂时缓解烦恼和不满。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这些人通过收入、财产、外表、名气来定义自己的生命,但是所有这一切让他们比以前什么也没有时更痛苦了。忍受着财富疲劳综合征的折磨,他们越来越难找到快乐。他们不断寻求更大的刺激。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的说法,追求金钱并不属于基本的动机需求。但是,这并非意味着金钱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尽管金钱开始起作用的时间较晚——从我们好几岁时才开始——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金钱会成为一个主要的动机因素。对我们很多人而言,它具有巨大的象征作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金钱的象征作用越来越大。很明显,孩子认识金钱最快也是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缺钱。成长过程中越缺钱(不管是事实如此还是感觉如此),长大之后就越看重钱。由父母一方病重或者死亡、父母分居或者离婚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会对人产生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会伴随人的一生。
我们对金钱以及金钱象征意义的信念,很大程度上由我们的父母塑造而成。金钱成了家庭内部的情绪货币(emotional currency)。父母处理金钱的方式影响了我们对金钱的看法。谁有零花钱,谁没有?分钱时,公平吗?这些与金钱有关的交往互动能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羡慕、害怕、希望、憎恨、欣喜,尤其是厌恶。
金钱之所以有那么大的象征意义,也和这些情绪反应有关。
金钱,除了能象征权力和控制外,还能象征赢得人生游戏。它是个人成功的标志,意味着过得比别人好。如果缺乏自我价值感,我们可以用金钱对别人说“不要小看我”。金钱是我们战胜逆境的证据,让我们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我们所渴望的,可以帮助我们加固摇摇欲坠的自尊。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既然我们几乎不可能视金钱如粪土,那么我们需要学会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不要迷失自己。我们需要认识到,在金钱的问题上,我们要把握好度。如果钱太多和钱太少一样让我们萎靡不振,那么我们如何在对它的需求和恐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当然,处理金钱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改变我们的需求系统——也就是限制我们的欲望。毕竟,富有与否是相对而言的,欲望较少的人远比欲望较多的人富有。
有趣的是,强调清心淡欲、生活俭朴是世界上很多宗教的共同主题。真正的自由,按照很多宗教教义的说法,在于没有物质欲望;人们一文不名时更自由——而且确实更富有。
让我们富有的是我们所拥有的能力和智慧。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人们度过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获得智慧和真理。物质生产和消费本身不是严肃的目的,只不过是获得更加重要的东西的手段。苏格拉底认为,充实生活的挑战就是专注于构建友谊,创建真正的社区归属感,追求有意义的东西。
03.
幸福需要“有人可爱”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中国有句古话说,幸福包括三样东西:有人可爱,有事可做,有梦可追。这一说法很有道理。生活中要有爱、有希望,还要有事可做。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有类似的想法,在他看来,心理健康的两大要素,就是爱的能力和工作能力。不幸的是,因为弗洛伊德是工作狂,所以他不知道,玩耍也是人类天性的一个必要部分。我们天生好奇、喜欢探索,从试验、尝试新东西的小孩子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感觉工作就像玩耍的人,确实非常幸运。
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有人可爱”,我们对这个人怀有亲密感,信赖这个人。我们经历的第一个亲密关系是与父母的关系,后来,其他家庭成员加入进来: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还有朋友、配偶以及孩子。和这些人待在一起是幸福等式的重要部分。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幸福需要与人分享,与人分享幸福,幸福就会加倍;私藏幸福,幸福就什么也不是。幸福的秘诀就是能从别人的快乐中找到快乐,就是想让别人幸福。
为了体验真正的幸福,我们需要忘掉自己,因为自我中心和幸福是水火不容的。我们需要慷慨而不是自私,我们需要关心他人。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把阳光带到别人的生活之中时,我们也能收获灿烂。即使最不起眼的事情也能制造幸福,例如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句发自肺腑的“谢谢”。这些细小的举动,能让给予者和接受者都觉得欣喜。
人类天生具有关系需求,人类的人性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得以体现,在作为某个群体的一部分时得以体现。
没有人能在孤岛上独自生存,鲁滨逊只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依恋需求不仅指“希望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也指“能从分享与肯定中获得快乐”。如果依恋的对象扩大到一个群体,依恋需求就变成归属需求。
依恋和归属都能通过肯定个体的自我价值、提高个体的自尊而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有密友、有爱人、归属于某个群体,是作为人所必需的。它们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关键,也是幸福的关键。
04.你把现在抵押给了未来?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即使我们拥有爱人,但如果我们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我们也不会幸福。达到平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可能在工作场合遇到很大的压力,因为很多公司的企业文化,都是漠视家庭的重要性的,所以那些压力不仅影响到员工本人,而且影响到员工的家人。
除了这些压力,我们往往还会自寻烦恼,比方说,想方设法打倒竞争对手,让自己的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且,如果我们把幸福等同于成功,那么,我们就会牺牲生活的其他方面。
我们大多数人都擅长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这加剧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不平衡。我们哄骗自己相信“我们兼顾得很好”。
例如,当被问到花多少时间陪家人时,大多数人会给出远远超出实际时间的答案,尽管他们不一定是有意歪曲事实。即使那些清楚自己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工作上的人,也会安慰自己说,非工作时间“质量好”。
他们也许想要说服自己,重要的不是陪伴家人的时间长短,而是时间的质量。但是,他们真的相信这些话吗?他们的家人同意他们的观点吗?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我经常听人说,他们现在努力地工作,是为了妻儿“日后”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当“日后”到来时,妻子已经不在了,而孩子也变成了陌生人。为了家庭的未来,为了家人日后的幸福,他们忘我地工作,结果落得个不好的下场。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时刻,这些时刻一旦过去,就再也不会回来。生活不是演习,是实战。如果我们想与家人一起享受生活,就要在今天享受,而不是明天。
很多人想通过近乎疯狂的努力,达到经济上的目标,具有这种情结的人,就像踏车上的老鼠,欲罢不能。最初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新的需求又出现了。
他们想要更大的房子、更高级的跑车、更特别的凉亭。他们的欲望日益膨胀,却没有意识到,幸福是买不来的。他们喃喃低语:“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放下工作;要不了多久,我就会去做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这些人把现在抵押给了未来。
05.死亡,因自然而不朽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创世纪》这本书说:“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也将归于大地。
我们的祖先从未忘却这一事实。很多原始文化里,存在的轮回、生与死、肉体与灵魂、阳间与阴间,都是由对死亡的思考演化而来的。
全世界的农耕民族都像掩埋种子一样,将死者埋入大地,希望死者能够以各种方式重生,在某个女人的子宫里生根发芽,或者投胎成某种动物。
自然可以被看作一个不朽的体系,而且,大地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人类只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我非常喜欢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我趟过很多河流,穿过很多森林,越过很多草原,翻过很多高山。每次爬到山顶,俯视下面的风景,那些自然风光让我有一种归属于大自然的感觉。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对很多人而言,被山川、河流、森林、溪水、海洋环绕,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死后回归自然,被看作自己和他人生命永久循环的一个阶段,一种重生的方式。每当夜幕降临,黑夜笼罩我们时,我们可能会联想到死亡;但是,每当清晨出现第一缕晨光时,一切好像又复活了。所有的衰败,都掩藏着新生。(微信公号@哲学思意)
有这种自然观的人,不会把死亡看作终点,而是中转站。
另外一些人的观点则更现实,他们知道自己人生的结局。对他们而言,人生不过是短暂的旅行。有一句话很适合他们,那就是“旅途就是全部,终点什么也不是”。
和所有人一样,我们终究会死,如果我们最终能够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就会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性,珍视每时每刻,但愿,我们认识到世事无常后,会深深同情人类。但是,这种实用主义并非意味着藐视死亡。我们需要尊重悼念仪式,不管我们活在什么社会,我们都需要专门的仪式帮助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送行。
?
推荐阅读
人们为什么怀念1980年代
一个无聊到只能看书的民族
世界将面临30年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秘不发丧,朝鲜如何瞒过了全世界?
《乌合之众》里的50个金句醒脑专用
维特根斯坦:人生的境界和人性的边界
什么样的人最幸福?答案颠覆你的想象
能否独处,可以检验一个人灵魂的深度
狗屁工作:大部分工作毫无意义违反人性
关于死亡,这可能是一篇颠覆你认知的文章
许倬云、陈嘉映等学界大咖领衔人文思想课
15位哲学家的忠告: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
思想潮流公号始终致力于精选优质文章,相信思想的力量,拒绝贩卖焦虑,以有价值的阅读,有意义的思考,遇见不一样的观点态度,看清社会与人性的复杂和纯良,成就更美好的人生。长按识别二维码赞赏,支持我们一起传播更多优质内容。
合作与投稿请联系
微信:553660332
推荐关注
现在关注“哲学之路、哲学思意”公号:
回复“福利”,即可免费获取人生最值得阅读的30本书。
回复“免费资源”,即可免费获取北大清华复旦武大等名校的文史哲艺术精品课程。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潮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