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三十年就是为了活得不像你!我们真的可以挣脱原生家庭吗?
2017/2/1 思想聚焦

    

     插画作者:插画师Jason Ratliff

     作者 | 李松蔚

     来源 | 妈呀我呀(ID:momself)

     01

     我有很多来访者,跟原生家庭的关系处不好。

     “原生家庭”甚至已经变成了某种“病态”的代名词。我的一个来访者向我抱怨他和父母旷日持久的战争,从小时候一直打到现在。父母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的反面教材:他们的一切主张都是过时的,保守的,有害身心的。

     “他们非常抠门,什么东西都用最便宜的。”我的来访者说,“现在他们还是一跟我逛街就唠叨。我跟他们不一样,要买东西我就只买最好的。”

     他自认为是代表先进文化的一代。

     我问他:“你是什么时候觉醒的?意识到自己要过跟他们不一样的生活。”

     “从记事开始,我就跟他们不一样。”我的来访者骄傲地宣称。

     看起来,他小小年纪,就变成了家庭里的“反对分子”。我好奇的是,他是怎么发生变化的?是灵魂深处的自然觉醒,还是外部环境培养使然?

     “没钱也就算了。他们明明有钱,还要那么委屈自己,这不是有病吗?”

     “你怎么知道他们有钱?”我问。

     “我就是知道。”我的来访者说,“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这样严重伤害了我的自尊。坐公交车,会为了我要不要买票的事跟售票员吵架,就为省几毛钱!他们还要我故意弯着腰,装得个子矮一点……”

     他滔滔不绝地抱怨。但是,被他轻轻带过去的部分,才是重点。

     “你怎么知道他们有钱?”我又问了一遍。

     来访者愣了一下:“他们自己说的吧。怎么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说?”我追问。

     “顺嘴说的吧,”我的来访者不理解我问他这些干嘛。“有时候我妈妈会怪我爸爸,说他又拿了多少多少奖金,都不舍得给我买件新衣服。这时候我就会知道他们其实是有一些钱的。嗯,其实我妈妈自己也不舍得买啊……”

     02

     他说到了真正重要的部分。他变成今天这样,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灌输。

     妈妈的抱怨,悄无声息地从孩子的耳边滑过,作为生活的默认设定。甚至于孩子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他从此知道,现在不应该是生活最理想的状态。于是他才开始反抗。

     ——反抗的愿望,是从上一代那里继承来的。

     “看来,你父母知道自己抠,而且也不愿意自己过成这样。”我说。

     “他们不愿意这样?”我的来访者无法接受,“不不,我看他们挺愿意的!”

     我看着他,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犹豫。

     “也可能啦……”来访者嘟哝了几句,不得不承认了这个事实,“你这么说也有道理,至少我妈是会抱怨我爸啦。嗯,可能她是不愿意。但是,既然不愿意这样,为什么不改一改呢!……而且而且,最过分的是,现在明明是我花自己的钱,我买一个贵点的礼物,或者带他们出国旅行,他们都不领情!”

     我说:“他们不领情,是因为他们不允许自己过得这么奢侈。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是没有被满足的。他们也有一部分挥金如土的欲望。”

     我的来访者歪着头:“是吗……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

     在这个例子里,如果父母一代完全认同了“抠门”的生活方式,就不会有抱怨的态度,而孩子也许就不会觉得这种生活有什么不妥,他相信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他之所以不满,正因为他从小就认定生活“不应该”如此。

     ——这种认识,往往是对父母的继承,而不是反叛。某种意义上,孩子在替父母实现他们那些未曾实现,不允许实现,甚至不允许自己承认——但又真实存在于心底的——对生活的野心。

     在心理学里,这叫“代际传递”。

     我们可能意识不到我们有多少东西来自父母。

     03

     我有一个朋友,从小被父亲打。这段经历对他伤害很深,他痛恨父亲。后来长大了,父子俩几乎形同陌路,一年也见不上几面。有一天跟我们聊到他父亲,朋友咬牙切齿,说他就是一个混蛋,一事无成,只会在家人身上出气。

     他从小就立志要跟这个男人不一样。他说小时候父亲一边揍他,一边骂他没出息,他默默忍受着,心里发狠:“等老子将来有出息了,绝对要报复回来……”

     我打断他:“你怎么会想到自己将来要有出息?”

     这跟我问那个来访者的问题如出一辙。

     我的朋友愣了愣:“我……我就那么觉得啊。”

     那天聊到后来,他哭了。他意识到他一直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当父亲骂他没出息的时候,其实是在说“你必须是个更有出息的人”。好也罢坏也罢,他就这样当真了。

     这么多年来这就是他的信仰,即使在他最不顺利的时候,他也相信那只是暂时的怀才不遇。他常常心怀不满,因为他总想飞得更高。

     他忽然意识到,这一切跟父亲有多么相似。

     绝大多数的年轻人相信,自己生活中的前进方向是生而有之,不言自明的。他们很小的时候,甚至远在自己学会思考之前,就踏上了与父辈分道扬镳的路,却从未想过是谁暗示给他们那个方向。这真是让人欷歔的遗忘。

     04

     前几天,看到罗玉凤的文章,说她不认命。她出身贫寒,妈妈一直劝她接受现实,而她一心想追求更大的世界。姑且不论她做的事是否值得被原谅,很多人为她点赞,就说明这种说法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

     但文章没有提到,为什么一同长大的人,只有她那么不甘心认命?跟别人相比,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以至于她那么拼命地想要挣脱家庭的束缚,甚至不择手段地做了那些事。

     那么强烈的不甘心,不是无中生有的。

     还得说回她心里厌弃的,努力想挣脱的家庭。

     她以为自己跟家庭的态度不一样。每个走出来的孩子,都以为自己是家庭的革命先锋。家人只会拖后腿:“你认了吧,这就是我们的命。”

     但透过字面含义,那句话其实是暗示:“这是屈辱的,不公平的,悲惨的命”。所以劝你认命,恰恰是在说:“不要认命!”——真正认命的人,又何须再劝人“认命”呢?

     那么不甘心的一句话,只怕是她妈妈曾经对自己说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常常感觉不到。

     孩子对父母的继承,父母自己有时也辨认不出来。

     像我的来访者就问我:“我花自己挣的钱,他们凭什么不允许?”

     我说:“他们可能在你身上看到了他们自己。”

     我的来访者很难想象:“可是他们跟我完全不一样!他们过得那么节俭。”

     他看不到父母那一代人的纠结。之所以用了那么大的力气克制,恰恰是因为内心不被允许的欲望太强。通过反向的作用力,他们把孩子培养成了自己向往的样子,同时也是自己所害怕成为的样子。仿佛一出自相矛盾的闹剧。

     两代人大部分的冲突,争吵也好,仇视也好,相互决裂也好,都是换了一种形式的传承。对原生家庭愤愤不平的年轻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反叛有多少来自于原生家庭的栽培。

     反过来,恨铁不成钢的上一代看不惯后辈的独立,却并不自知真正看不惯的,也许只是在孩子身上看到那些自己不敢面对的愿望。

     你呢?你从父母身上继承了什么?

     又把哪些你的期待,传递给了下一代?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妈呀我呀(ID:momself),一个酷酷的亲子女性自媒体。关注真实而非正确,「不做被定义的妈妈」——我是妈妈,我是我自己。如果你是(或者未来是)很酷的妈妈(女生),来关注吧!

     回复“24”,可查看另一篇精彩文章你的原生家庭里,藏着你未来爱人的模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