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嫁人,12岁杀人,他们的童年看哭了所有人……
2019/5/8 21:45:25古蒙儿 思想聚焦

    

     作者 | 古蒙儿

     来源 | 花瓣志(ID:iihuacao)

     在这个每天都被各种热搜覆盖的喧嚣中,你有多久,没有被感动过了?

     不是那种为了赚取你眼泪的刻意煽情。

     而是那种能让你在匆忙的生活中,真的安静下来,很久之后,回想起来,还能给予你力量与信仰的感动。

     最近,被两个真实的故事,狠狠地戳中了。

     一个是发生在黎巴嫩贫民窟小男孩身上的故事,一个是半个多世纪前,发生在中国的爱情故事。

    

     01

     为了躲避叙利亚战争,12岁左右的小男孩赞恩,和父母,以及弟弟妹妹们,一起非法生活在黎巴嫩的贫民窟中。

     一大家子人,挤在一间破旧不堪的出租屋里。为了减少房租,父母将只有11岁的妹妹,嫁给了他们的房东。

     最后,未成年少女,因为怀孕流产,在还是花一般的年纪里,生命早已凋零。

     赞恩拿起刀,捅向了房东。

     故事回到了影片的开始:

     《何以为家》一开场,赞恩出现在法庭上,要求控诉自己的父母:“我想起诉我的父母,因为生下我。”

    

     通过赞恩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名叙利亚难民在黎巴嫩的生活:

     他们在街头长大,从未睡过真正的床;

     他们无法上学,小小年纪,却必须通过打工去维持生计;

     他们饱受磨难的身形,透露了长期的营养不良;

     他们没有合法身份,甚至没有出生证明,在世人眼中,他们统称“难民”。……

     最大的震撼,是隐藏在影片背后的故事:

     小赞恩的饰演者本人也叫赞恩,他并不是职业演员,而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

     被导演发掘时,12岁左右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真实,撕开了这个世界的残酷。

     充斥着硝烟与战火的童年,让他们被迫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暴力和混乱不堪的环境,让他们早早地学会了挣扎求生。

     虽然影片在宣传上,把主题指向了原生家庭。

     只管生不管养的父母,把一个又一个生命带到了世界,却没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赞恩憎恨他们,更担心母亲肚子里尚未出世的孩子,重复他和弟弟妹妹们的悲惨人生。

     所以,他把父母,告上了法庭。

    

     他控诉的,又何止是父母?

     一个发生在黎巴嫩的故事,影片中所有重要的角色,却都是来自其他国家的人。

     赞恩一家是叙利亚的难民,唯一让赞恩感受到温暖的黑人女工拉希尔,是埃塞俄比亚的非法移民。

     何以为家?

     没有爱与温暖,即便是家,也会拼尽全力地想要逃离。

     没有了祖国的庇佑,即使有家人陪在身边,也不过是生如浮萍,命似蜉蝣。

    

     令人慰藉的是,电影拍完以后,赞恩一家在联合国难民署和剧组的帮助下,于2018年8月去到了挪威,开始了新生活。

     难免唏嘘的是,我们都明白:

     在黎巴嫩,还有无数的“赞恩”们。

     02

     5月2号,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文艺晚会上,王洛勇与刘琳两位老戏骨,跨时空情景演绎了《等待》。

     以此,致敬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夫人许鹿希的爱情故事。

     看完以后,热泪盈眶,令人动容。

     (请戳视频)

     ▼

     这是一段,曾被视为“国家机密”的旷世爱情。也是另一个,“何以为家”的感人故事。

     他叫邓稼先,是两弹元勋。

     她叫许鹿希,是他的妻子。

     一位世人皆知,一位默默无闻。

     在一起时,他们是别人眼中最般配的一对。

     邓家与许家本是世交,他们的父亲都曾在北大任教,尽管如此,小时候的邓稼先与许鹿希,并没有太多交集。

     直到1945年,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的邓稼先,到北京大学担任助教,遇到了比自己小4岁的医学院学生:许鹿希。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

     1953年,许鹿希从北医学院毕业。那个时候,邓稼先29岁,已经从美国读完了物理学博士,回国工作了3年。

     恋爱许久的两个年轻人,终于结了婚。婚后的生活,很幸福,也很甜蜜。

     直到1958年8月的一天,邓稼先回家比平时晚了一些,草草吃过几口饭,一个人沉默地坐了一会儿,便上床睡觉了。

     深夜里,辗转难眠的邓稼先拉住妻子的手,轻轻地说了声:“我要调动工作了。”

     “调到哪儿去?”

     “不能说。”

     ”干什么?””不能说。”

     “在不在北京,可不可以通信联系。”

     “不行。”

     邓稼先给不了她任何回答,只是说了一句:“家里的一切都托付给你了。”

     许鹿希没有再问,回应道:“我支持你。”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这句承诺,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坚守。

    

     那天过后没多久,一向不爱拍照的邓稼先,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去拍了一张全家福。

     再之后,邓稼先便早出晚归,甚至开始变得神秘起来。以前性格外向的他,连亲友间的聚会也不再参加了,回到家也不和妻子交流任何关于工作的事情。

     有一天,许鹿希回家后,看到丈夫竟然回来的比她还早,未来得及高兴,便看到邓稼先已经收拾好了行李。

     此后,许鹿希再没有了邓稼先的消息。

    

     邓稼先去了哪里?没有人能回答她。

     其实,他是被秘密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在远离城市的荒漠戈壁,开始了中国人自己关于“核”的研究和试验。

     那个时候,二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全世界依然笼罩在“投向日本的原子弹”,所带来的震惊和恐惧里。

     (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竟然因为两枚原子弹而结束。

     这让刚从忧患中走出来的中国意识到:想要在世界立一席之地,不受外强凌辱,必须要强大自己的实力。

     而那个时候,世界上已经有四个国家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留给中国的时间不多了。

    

     参加核武器研制的科技工作者们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邓稼先接过重任,从此隐姓埋名28年,在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下,带着一些刚出校门的学生,用算盘与4台极简单的手摇计算机,完成了天文数字般的计算。

     这一点,直到今天,很多国家的科学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要知道,美国为研究原子弹,专门启动了一个名叫“曼哈顿工程”的计划,投资25亿美元,10多万名科技人员和工人参与,在核心团队里,至少有14名诺贝尔奖得主。

     没有人能想到,资金、人才、技术在当时都尚不具备的中国,能完成这项庞大的工程。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一朵蘑菇云升起在罗布泊的上空,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那声从西部大漠发出的巨响,传遍了全世界。也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那个时候,全中国的人,都沉浸在那份饱含着荣誉与骄傲的激动中,许鹿希一家,也万分兴奋。

     许鹿希的父亲许德珩,问自己的朋友严济慈(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谁有本事把中国原子弹搞出来了?”

     严济慈哈哈大笑,回答到:“去问你女婿吧。”

     听到父亲与严伯伯的对话,许鹿希知道自己的丈夫可能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她有很多疑惑,但她更明白,自己要做的,就是在丈夫回来之前,照顾好年幼的孩子,和家里生病的老人。

     她守着他们的小家;他守着我们的大家。

     原子弹的成功,并没有使邓稼先和全体核研究人员停止脚步,他们又开始了氢弹的研究。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有人做过统计:

     美国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4个月;

     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

     苏联是4年;

     法国是8年零6个月;

     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这样的速度,再次轰动了全世界。

    

     功劳再大,也注定无人知晓。

     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邓稼先就知道:严格保密,是他一生都必须牢记在心的纪律。

     这些年,因为回北京汇报工作,邓稼先回家过几次。但每一次回家,都是匆匆一眼。

     直到有一天,许鹿希忽然得知丈夫即将回来,她和孩子们欢欣雀跃地期待着相聚。

     却未想到:命运在这时,和他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一次实验中,核弹未在指定的地方爆炸,邓稼先不顾所有人阻拦,亲自去现场查看情况。

     因为他担心一旦失误,可能会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为了尽快确认情况,情急之下,他用自己的双手捧起了一块弹片,最终,他确认平安无事,才从事故中心走出来。

     出来以后,平时忙着工作的邓稼先,主动要求与同事合了张影。

    

     他比谁都清楚,核燃料中的放射性元素,一旦进入人体,就极易被骨髓吸收,它将终生伤害被辐射者的身体,至死都不可能解除。

     捧起碎弹体的刹那间,生命的倒计时就开始了。

     许鹿希在医院见到了丈夫,眼前的这个男人,身体虚弱,全身开始出血

     离家的时候,他才34岁,英姿勃发,正值壮年,如今的团聚,他已62岁,头生白发,花甲之年。

     学医出身的许鹿希,知道丈夫的病已经治不好了。

     邓稼先让许鹿希带他回到了家里,生命最后的一点时光,他要和爱人在一起。

    

     谁没儿女情长?

     走进大漠荒烟,毅然决然不是无情,而是为了强国之梦,他把个人的感情埋在了心中。

     何以为家?

     28年的隐姓埋名,28年的聚少离多。他以国为家,她以爱为家。

     1986年,眼看着邓稼先的病情日益恶化。

     国家决定,对邓稼先解密。

     一位领导感慨:“一辈子这么辛苦,做了这么多工作,不能让他就这么走了。”

     同年6月24日,报纸上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

    

     同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

     临终前,还在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奉献到倾其所有,奋斗到至死方休。平平淡淡的爱情,深沉厚重的使命。

     这就是邓稼先与许鹿希的爱情故事:有此身许国的宏愿,也有再难许卿的遗憾。

    

     03

     同一片天空下,两个不同的国家,两个不同的故事,“落后就会挨打”的世界,或许从未改变。

     但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悲伤是对幸福最精准的教育。

     它直面世界的不公与无奈,然后提醒着你:

     有些你生而拥有的,是别人梦寐以求的。我们习惯了得到,却尚未学会珍惜与感恩。

    

     五四百年来,正是有了许许多多的邓稼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盛世风华。

     先生的一句:“不要让中国落后世界的太远。”我们铭记在心。

     同时,也想为了今天,我们能身处一个和平的国家,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谢谢你们,让我不曾经历“赞恩”的童年,谢谢你们,负重前行,守护了我们的岁月静好。

     *这篇文章来源于花瓣志( ID:iihuacao),她们用文字记录生活,用心去感受温暖。你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还记得去关注花瓣志(ID:iihuacao)。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