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病危,北大医生却让儿子带她回家:ICU最残酷一幕曝光,揭开生命的真相
2022/11/6 21:16:33 思想聚焦
我开通视频号啦!
作者 | 羽逸尘
来源 | 国馆(ID:guoguan5000)
1
前阵子,北大医生薄世宁的一席话上了热搜,引发无数网友的共鸣。

他坦言,当ICU医生20年,经历过无数生死,但到现在依然看不透。
“ICU和任何科室都不一样,是生和死的交叉地带,也承载着人间最极致的情感表达,有时候人性会在这里暴露得一览无余。”
换句话说,那里聚集了人性最极端的撕扯。
在生命垂危之际,总得有人决定要不要抢救。
很多人觉得,这人应该是伴侣、直系亲属。
但薄世宁通通否定,认为在疾病面前,亲人也未必靠谱。
这不是主观臆断,而是事实。
他们收过一个患了罕见病的女青年,医生们纷纷惋惜,但她丈夫和婆婆一来就丧心病狂地嚷嚷,“怎么她还没走啊?”

还让医生不要给她治了。
从家属的打扮来看,他们不缺钱,缺德。
薄世宁直接说,你们决定不了,等直系亲属。
病人父母来后,薄世宁一看,心彻底寒了。
原来,病人父母来自农村地区,在家里没有“话语权”,因此无法决定要不要医治。
也许病人希望破灭了,病情以不寻常的速度加重。
那一刻,病人最绝望的恐怕不是死亡在迫近,而是对至亲之人的心灰意冷:那个最希望你活的人,不一定是最亲近的人。
这是人性的A面,在利益面前一下子变得面目狰狞。
幸好,人性还有B面。
同样的ICU,不同的故事。
薄世宁收过一个高位颈脊椎损伤的70岁老人,后续的结果,面临高位截瘫、呼吸衰竭......

之后,老人活着就离不开呼吸机,活着就是在“烧钱”。
薄世宁对老人儿子说,未来,可能呼吸机暂时脱不下来,要打持久战,这么下去其实不如转回当地。
这样做当然残酷,但可以节省很多医疗费用。
他以为说到这份上,老人儿子肯定会打退堂鼓,没想到对方拒绝得很坚定:
“我爸待我不容易啊,我倾家荡产也要给我爸治。我现在还有一点点钱,等我花到一分钱都没有的时候,我就把我爸拉走。”

听到这,饶是薄世宁见过太多人情冷暖,依然五味杂陈。
所以他补充说,ICU见证更多的是,还是这个人间最真挚的爱。
须知,老人儿子比前面提到的衣冠禽兽家属穷得多,拿不出太多钱,却不会轻言放弃。
这就是人性的光辉。
抗住生死考验的人性,把人间的生死变得意味深长。
极端的人性毕竟是少数,更多人有着最朴素的情感,不愿意眼睁睁看着亲人离世。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治疗到最后一刻。
但这样做,就能了无遗憾吗?
2
知乎有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
“我父亲半月前去世,没送进重症室,没上呼吸机,我做的对吗?”

提问者父亲85岁高龄了,诊断出左肾癌,腹腔、肝、胸隔膜、淋巴均有转移。
住院前,父亲明确说,不做大规模治疗。
医生也建议,这岁数不建议手术和放化疗。
住院期间,题主下定决心,要让父亲临终不痛苦,有一定的尊严。
可计划是一回事,实施又是另一回事。
临终几小时,老人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眼看就要挺不下去了。
题主拒绝送父亲进ICU,只是把氧气开到最大,右手握着他的手,左手替他擦汗,就这么看着老人的生命力一点点消亡。
父亲去世后,他一直很自责,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

他眼前老是出现父亲左右摇晃求生的模样,希望得到专业答友的肯定,获得解脱。
网友@小猪猪的爱在问题底下说,“我觉得你做的对。”
经历过生死的人,更能理解人在死亡面前的无可奈何。
答主丈夫去世时才34岁,患癌多年,复发得毫无征兆,没有任何有效的应对办法。
他们经历过校园爱情,冲破父母设置的重重阻碍,才修成正果。
可幸福的生活很短暂,她怀孕37周时,丈夫查出癌症。
在死亡面前,丈夫更多的是对妻子、孩子的不舍,经常说“对不起”“亏欠”妻子这类话。
答主明明知道结果,可所有的心理准备都会在残酷现实面前败下阵来。
她经常在和医生聊病情时崩溃,却不得不暗示自己要“尽人事听天命”。
丈夫被癌症折磨得痛不欲生,想放弃治疗。
而她想丈夫活下去。
于是,一个人被病痛折磨,另一个人看着至爱之人所遭受的苦难备受折磨。
反反复复的治疗并没有挽救回丈夫的命。
丈夫去世前颈内动脉大出血,倒在血泊中,也倒在她怀里。
最后的抢救无望时,她终于平静地接受现实,对医生说:
“不用再抢救了,我不想他受苦了,停下来吧!”

对活着的人来说,至爱之人不是一下子死去的,而是一点点死去。
答主也和题主一样经常反思、后悔。
她设想,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治疗,丈夫会不会活得长一些,不用遭那么多罪......
但人生没有如果,无论作何选择,都难以圆满。
区别只是,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接受亲人的逝去,才能不那么遗憾?
2
“如果是我的话,在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我选择回家。”

这是薄世宁在一个视频的开场白,获赞近百万,他感人至深的分享,启迪了很多网友:
“回家是最正确的选择。”

那是发生在薄世宁发小身上的故事。
他发小母亲癌症晚期,被送到北京治病。
在ICU,他用了很多非常好的药。
但病情依然急剧恶化,很快就呼吸衰竭,身上插满管子,血压很低,上了大量升压药还是不管用。
他知道无力回天了,就问老人:“阿姨,您想回去吗?”
老人虽然气息微弱,但是拼命地点头。
他于是叫发小赶紧走,否则可能就没有机会离开ICU病房了。

发小很信任他的判断,带着母亲一路狂奔往家里赶。
当天晚上,发小给他打电话:
“哥我们已经非常平稳地回家了,我没想到我妈在回家路上,她一直睁着眼睛。到了家以后,躺在床上,我们围着她,现在她已经走了。”

不觉间,他听得热泪盈眶。
在他看来,对临终者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善终方式:
“我们病情发展到没办法治愈的那一天,我觉得能够回到生我的地方,养我的地方,能够一家人围着我,孙子拉着老人的手,说爷爷奶奶你放心地走吧。其实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生命得到圆满的一个标志。”

当生命进入倒计时,更迫切的问题不是如何延长不太多的时间,而是想明白如何告别的问题。
于亲属而言,他们要接受对方的“善终”方式,把爱延续下去。
哪怕这个方式是“坚决不进ICU”。

于临终者而言,他要选择与世界告别,与亲人告别的方式。
毕竟,在死亡架在双方面前时,彼此的心思不一定相同。
亲属总是过多地考虑如何让自己少点遗憾,却忘了每个人都有安详离开人世的权利。
4
在很多人眼中,“活得热泪盈眶”从来是年轻人的“权利”。
至于时日无多的人,似乎时时在笼罩愁云惨淡的气氛中,才足够“郑重其事”。
有一位叫砂田知昭的日本老人在得知自己癌症晚期,生命只剩半年时,他做了一件“打破常规”的事:
不哭丧着脸与“死神”争时间,而是彻底看开,给家人上“最后一课”。

他制作了《临终笔记》,列下必做的“代办事项”,好好地与亲人一起完成“最终告别仪式”。

比如开怀地陪孙女玩。

与母亲一起家族旅行。

陪母亲、妻子折纸鹤。

跟亲友告别,讲俏皮话,冲淡悲伤的气息。

与相伴一生的人说“我爱你”。

当最后的时刻来到时,一大家子围着他,谈论死亡的话题。
在爷爷的影响下,孙女没那么害怕死亡了,问爷爷说:
“你要去快乐的地方吗?”
砂田知昭临终前,还不忘幽默一把:
“这是很机密的事。”

老人的话成功把大家逗笑。
他乐观“赴死”的模样,想必会在许多年后,出现在孩子回忆里。
那时,孩子会心一笑,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勇气。
我想,这就是对死亡最好的态度:
我们无法决定生死,只能决定怎么活。
活着时好好爱,便不会畏惧死亡;把爱传递给家人,便是绝佳的“精神抚慰”。
如此,就能做到真正的“生死两相安”。
*本文来源于国馆(ID:guoguan5000):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每天10点,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你点的每个在看,都是对生活的一份加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