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7岁丧偶老人自述:老伴走了才明白,人生最好的活法,不过4个字
2022/11/22 21:08:56 思想聚焦

     我开通视频号啦!

     作者 | 十点嘉莉妹妹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57岁的张大妈和老伴结婚多年,一直恩爱有加。前几年,老伴生过一场重病,张大妈一直守在病床前,精心照顾他。

     本来以为已经康复了,没想到,今年年初又复发了。

     这一次,好运没有降临,老伴不幸离开了。

     张大妈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一直沉浸在老伴去世的悲伤中,走不出来。

     子女心疼张大妈,便决定轮流照顾她。

     对张大妈来说,住在子女家里,确实热闹了很多,心里也没那么冷清。

     但刚开始还好,住的时间久了,矛盾也就有了。

     退休前,张大妈是一名老教师。

     虽然有30多年的教龄,但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教育方式,难免会产生分歧。

     在几次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和子女发生争执后,张大妈彻底撒手不管了。

     她说:“儿孙自有儿孙福,随它去吧,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要紧事。”

     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在《偷影子的人》中写道:你不能干涉别人的人生,就算是为了对方好。

     我们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他人身上,不如专注于自身,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也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强行改变他人或插手别人的生活,只会让自己活得疲惫不堪。

     人这一生,最好的活法,不过四个字:

     过好自己。

    

     1

     不插手子女的家事

     刷到一个街头采访视频:

     主持人问一个阿姨:“子女结婚后,父母能多管吗?”

     阿姨回答说:我不喜欢管,我平时都不怎么管,去管人家干什么?

     就像我,如果我婆婆管我多,我也会不高兴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管得多事也多,你不管不是没事嘛。

     主持人紧接着问:“他一辈子是你的孩子,父母管自己的孩子不是应该的吗?”

     阿姨连忙反驳道:我会关心一下,但不会多插手,他们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

    

     主持人还是在问:“假设他们吵架了,或者发生矛盾了,你会管吗?”

     阿姨想了想说:我会批评自己的孩子,一般遇到这样的事儿,我宁可不管,要管就管自己的孩子。

     “那如果需要你出手帮忙呢?”

     阿姨的回答是: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出手帮忙,不需要我的,你硬要去做,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不得不说,这位阿姨真的是人间清醒,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不仅看得开,而且拎得清。

     听过一句话:“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好保持一碗汤的距离。”

     因为,汤近了会烫,而远了会凉,只有恰到好处的距离才最舒服。

     诚然,大多数父母是爱子女的。

     不管子女多大年纪,在父母心中,永远都是小孩子,是需要一辈子的牵挂和惦念的。

     可还是想说,父母与子女,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

     即使我们再爱孩子,也要讲分寸,有尺度,更要有清晰的边界感。

     不过分插手子女的家事,既是对子女的尊重,也是对家庭的保全。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子女有子女的生活,父母也有自己的日子要过。

     人老了,更要学会专注自己的生活,不过分插手和干预子女的家事。

     为自己而活,过好自己,就是余生最大的不辜负。

     2

     不干涉晚辈的教育

     知乎上有个问题:“婆媳关系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其中有个用户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她说,在她女儿小的时候,她妈妈来住过两个月。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家里的氛围特别好。

     后来,她复盘了一下发现,她妈妈在她家的时候,自动把自己的身份,变成一个客人。

     一切都是听她的,包括带孩子的方式,收拾家务、做饭等等,都是顺着她来。

     在妈妈的心中,女儿家是女儿的主场,女儿是家庭的女主人,所以她会自动后退半分。

    

     但她的婆婆就不一样了,来她家的时候,立马就想成为一家之主,让大家都听她的。

     而且整天指挥来指挥去,动不动就教育人教训人,矛盾经常一触即发……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提过一个观点,叫:“浆糊逻辑”。

     很多人的生活,就像一团巨大的浆糊,没有清晰地边界感,最终只能混成一团。

     好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一定要边界清晰,不越界,不失去分寸感。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最好只出现“一种声音”。

     简言之,教育孩子时,父母才是主角,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

     而不是越俎代庖,过分干涉或插手晚辈的教育。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妈妈不让孩子吃零食,奶奶宠孩子,偷偷给孩子买;

     妈妈不让孩子玩手机,爷爷说玩一会儿也没事;

     妈妈惩罚孩子,奶奶心疼得不行,和妈妈对着干……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一方面会导致教育方式的混乱,孩子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

     另一方面会使家庭矛盾、摩擦不断,影响夫妻和谐和家庭关系。

     关于教育晚辈,老人可以疼爱,可以关心,但不要越位,不要过多干预。

     要知道,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扮好自己的角色,不过多干涉晚辈的教育。

     每个人各就其位,这样的家庭才能和谐,也才能长久地生活下去。

     3

     不评价他人的生活

     一个读者在后台倾诉她的苦闷:

     她说,老公有个自家叔叔,60多岁了,经常有事没事“教育”他们。

     儿子有时候贪玩,晚上10点多才回到家,有一次被他撞到了,他劈头盖脸训了孩子一顿。

     说孩子没规矩,这么晚不回家,连带着批评她和老公,没教育好孩子。

     虽然知道这是为他们好,但心里就是不太舒服。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他来家里串门,儿子在屋里写作业,没有出门迎接他,他就拉脸色;

     家族聚餐时,端上来一个不认识的菜,他就说:“还是农村出来的,连这个都不知道”;

     就连下厨做饭,他也要站在旁边指导,放多少油,放多少盐……

     作家毕淑敏说:“亲近地保持距离,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

     经营一段关系,最好的方式是,保持一定的分寸感和恰当的距离感。

     不轻易指责他人的生活,也不随意评价别人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我们可以不理解、不接受,但不要轻易做出评价。

     或许,有些事情,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不了解真实的状况,这样做出的评价,伤人又伤己。

    

     不可否认,老人走过的路,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多得多。

     可能是出于好心,为年轻人好,老人总喜欢给年轻人提建议,做评价。

     但其实,有些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有些道理是自己悟出来的。

     老人再苦口婆心劝说,也不如年轻人自己去闯荡,去见识。

     人到晚年,试着将目光移到自己身上,多关注自己,过好自己。

     自己过得好,才是真的好。

     4

     杨绛先生说过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年轻时,喜欢热闹,心中装着很多人,别人的事也是自己的事。

     到了一定年纪,开始学着往回“收”,将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

     不插手子女的家事,可以去管但不会全管,可以帮忙但不会扶持一生;

     不干涉晚辈的教育,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好称职的配角,不越位、不错位;

     不评价他人的生活,闲谈莫论人非,把时间和精力给自己,过好自己。

     文末点亮“在看”,愿我们都能过好自己,不慌不忙、不追不赶,淡定从容地走完这一生。

     *作者:嘉莉妹妹,一生不舍爱与自由。本文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