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阳了。”
2022/12/13 21:07:01 思想聚焦

     作者 | 刘娜

     来源 | 闲时花开(ID:xsha369)

     “我阳了”。

     这句话,现在非常火爆。

     不管是王石、刘强东这些的大佬,还是男明星、女网红这些自带流量的偶像,抑或仅仅是朋友圈的素人,只要说出“我阳了”,瞬间就会引发巨大的流量和关注。

     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社会现象和心理动机?

     作为一个总想带领更多人透过迷雾看见真相,透过热闹看出门道的写作者,我很想和大家说道说道——

     1

     我阳了,

     你也会阳,

     我们是一样的。

     社会学和心理学都有个词,叫“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的核心之一是:

     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

     尤其是,当我们觉得,这些人和我们最终有着相似命运的时候。

     举个例子。

     我在医院照顾生病的父亲时,发现性格内向的他,和同病房里的其他病号,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我父亲做完手术,从重症监护室出来,浑身插满管子,依然鼓励临床等待做手术的病友:

     “你看我,这不从鬼门关闯过来了吗?不要怕,你肯定没事儿的。”

     那病友双眼含泪地握着我父亲的手:“谢谢你啊,老哥哥,你能好,我也行。”

     同病相怜,就是典型的“认同”心理。

    

     大疫三年,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社会认同”里。

     前三年,因病毒彪悍,政策严格,我们的社会认同是:

     “不能乱跑,不要被感染,不能给家人和社会添乱。”

     现如今,国家慢慢放开了,越来越多的专家站出来说:

     病毒变弱了,但传播力更强,最终每个人都会被感染。

     这时候,我们的社会认同变成了:

     “我会阳,我会被感染,就像大多数人那样。”

     于是,这几天,最先感染的那波人,比如名人大佬,比如明星网红,比如朋友圈的素人,宣布“我阳了”的消息后,瞬间就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同样“阳”了的人,会在同病相怜中,去印证自己是否和这些人症状一样。

     没有“阳”的人,会在不确定的恐慌和探寻中,去寻找可以借鉴的方案和信息。

     “我们终将都会阳”的社会认同,让“我阳了”成为自带流量的热点话题。

     另外——

     2

     我阳了,

     你是否,

     还会爱我。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

     人类最普遍的心理需求,就是期望自己被重视,被认可,被关爱。

     后来的心理学家们,用不同的表述,将马斯洛这句话定义为:

     每个人生来都需要的两个礼物是——安全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这个也不难理解。

     小孩子,还有陷入恋爱的男女,都特别爱问一句话:“你爱不爱我?”

     身边的人如若回答“我爱你,永远永远爱你”,他们就会非常高兴,觉得自己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

     身边的人如果没有回应,冷漠以待,甚至说出“我不爱你”,他们就会非常难过,非常失落,甚至痛不欲生。

     为什么?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被忽略,被轻视,他们丧失了安全感,进而觉得自己不重要。

    

     回到疫情这个主题上。

     大疫三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因为惧怕病毒,对早期感染者,持有极大的偏见和误会。

     看见他们,避之不及,仿佛看见了什么不祥之物。

     这种偏见,也让早期感染者,陷入“被轻视,被诋毁”的痛苦里,不敢说“我阳了”,甚至不敢承认患过新冠肺炎。

     简而言之:

     早期感染者,虽然得到了医疗层面的救治,但没有得到精神层面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现在不同了。

     当感染成为大部人的宿命,而不是小部分人的羞耻,“我阳了”的宣言,就像“我病了,我需要你的爱”一样理直气壮。

     面对“阳”的人,送上安慰,送上关心,送上祝福,让他们得到治愈的同时,也让我们也得到欣慰:

     爱和被爱,是人类的终极需求。

     今天你“阳”,我给予你体谅和温柔,明天我“阳”,愿你也给我照顾和接纳。

     当病毒不再被妖魔化,“我阳了”就不再是羞耻。

     人类会在平和与善意中,前所未有地理解同胞,温暖同类。

     除此之外——

     3

     我阳了,

     但他这样的人,

     才会指引你。

     就在“刘强东阳了”上热搜时,我朋友圈里一个熟人T先生,也宣布自己阳了。

     但很快,“刘强东阳了,分享感染经历和感受,呼吁把医疗资源留给有需要的人”,迅速蹿上热搜。

     而我朋友圈的T先生,除了得到极少数朋友的关心和问候,信息很快被淹没在人群中。

     这,关乎心理学上的“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地位高、有影响、有权威,那么他说的话,做的事,就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视和关注。

     同时,大众也会在“权威效应”的影响下,不自觉服从模仿权威人物,进而得到确定性和安全感:

     “大强子和家人都没事儿,我和家人也会没事儿。”

     ——补充一句,“权威效应”不仅仅适用于疫情引导,也适用于男女关系。

     权威人物的桃色事件,之所以比普通人更令人关注,也是“权威效应”在发挥作用。

     “明州一夜”就是最好的例证。

     理解了“权威效应”,你就懂了为啥名人大佬说“我阳了”,如此备受关注,你也懂了为啥张兰阳了后,躺在床上也要直播。

     而很多短视频博主,不管“真阳”还是“假阳”,都纷纷宣布:

     “我阳了。”

     除了按捺不住的分享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哪里有“阳”,哪里就有流量,哪里就有关注。

     为了博取关注,有些人是能够做到“没有阳,创造条件也要阳”的。

     从这一点上出发,我对那些“阳”了后,默默承受,安静疗愈,隐忍扛过的素人,心怀敬意。

     他们没有流量和话语权,也不会用“阳”大做文章,但他们才是人群中沉默坚韧的大多数。

     最后,分享一个小故事——

     4

     我阳过,

     我要活成光,

     和你一起走出黑暗。

     某天,大街上突然出现一个失明的人。

     他的眼睛看起来完好无损,但眼前一片白茫茫,什么也看不见。

     紧接着,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同样患者……

     一种会传染的失明症,就这样在城市中爆发,蔓延,传染给每个人。

     失明症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灾难。

     一开始,一批又一批的人被集中隔离。

     但很快,这种做法就失去了效力。

     因为领导者和决策者也都被感染。

     组织崩溃,城市混乱,文明与尊严变得稀薄又脆弱,道德和体面完全不复存在,所有人都陷入比失明瘟疫,更绝望的苦难境地。

     这座城里,只有一个女人,没有被感染,她是医生的妻子,她是幸存者,她能看得见。

     她的眼睛,成了被瘟疫笼罩的世界里,唯一的理性和光明。

     她凭借自己的力量,发动身边的感染者,在黑暗和失明中,寻找食物,互帮自救,团结合作,葆有良知,等待黎明。

     熬过漫长又可怖的混乱后,病毒终于开始撤退。

     最先感染的那波人,突然看见了光明。

     越来越多的人康复了,能看见这个世界了,整座城市又从废墟之上,拔地而起,忙碌喧嚣。

     这个故事,就是自学成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萨拉马戈的小说《失明症漫记》。

     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很想分享给更多人: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

     是的,亲爱的。

     如果你阳过,余生就要活成光,如果你活成光,就会带更多人一起走出黑暗。

     *本文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情感专栏作家,文艺也理性,温柔也死磕。新书《见字如面》全网热销中。

    

    

    你点的每个在看,都是对生活的一份加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