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中国,看不够!
2022/12/20 21:01:31 思想聚焦
看完《诗画中国》最后一期,感觉视觉又受到极大震撼。
节目一开篇,萧敬腾的霸气唱腔和虚拟的珍禽异兽就让我大呼惊艳,此前我没想到,原来这节目里的画不仅可以“动”起来,还能“动”得这么帅气,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打开《山海百灵图》卷,再讲到大家喜爱的《山海经》……太招年轻人喜欢了。

再到讲敦煌壁画的时候,舞台上突然出现了一位虚拟“爱豆”莫伽瑶,又甜又萌,大家才知道,原来敦煌有了第一位数字文化大使,将古代文化瑰宝与新晋潮流科技结合起来,这创意太好了。

从第一期追到第十一期,看着这节目一点一点涨知识,也打开了“新世界”——原来让画作“动起来”的方式有那么多,原来它们的舞台呈现可以那么新鲜有趣!
以至于每看到一幅画讲完,下方一个小主题“印章”,诸如“乐舞中国”的字样戳下来,我都有一种喜提一项小成就的满足感,感觉自己学到的“干货”更多了。

这么好的节目,请一定要继续办下去。
1
古代名画原来可以这样打开,太惊艳了
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看《诗画中国》的惊艳感,此前我没想过,原来古代名画可以以这样的形式“动起来”。
像《溪山行旅图》轴,画作是这样的:

可节目里的打开方式是,原本平面的山峦突然变“立体”,一个镜头聚焦到地上,原本画中容易被忽略的“旅人”成为主角,“活”了起来;

在动态的“画”里,你可以看到商旅队伍和旅人相遇,商人兴高采烈,旅人笑意盈盈地看着他们,接着大家分开,旅人独自上山,望着山峦有感而发: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但事实上,原画中的三人,从没相遇过。节目是在参透了画作之意后,创造出来的想象画面,也令观众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范宽要表达的内涵——
人在山间,既是衬托出山的高耸,让人从下往上看,更有雄伟壮阔之感;同时以山衬“人”,是写人前行的精神气,也是在描绘他们的生活。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令人油然升起一种崇高的美学感受。

更何况,你还能从中学到一些小知识,比如由点线连成的山峰,是用一种叫“豆瓣皴”的笔法画成的。看节目,是实实在在有干货可学。

更令我惊讶的,是古人笔下的各种“花”。
《杂花图》卷里十三种花果,竟然可以用泼墨的方式洒脱呈现,郎朗看了都觉得这画能让人听到一种水墨里的旋律,随即为它弹奏一曲;

而元代王冕创作的《墨梅图》卷,只用深深浅浅的笔触勾勒出“墨梅”这种现实中不存在的植物,表现的是文人风骨;

可当你以为古人只能用有限的色彩去画花时,《牡丹二十四种图》卷又告诉你,它们有佛头青、鹿胎红、银红球……各种颜色和花种,充满想象力与古典美。

而这些,通通都用3D动画或舞台表演的形式,让画作“活”起来,观众们不仅可以听诗看画,还可以看到专业人士对作品的解析。
譬如《昭陵六骏图》卷,如果不是节目讲解,我们可能不会发现战马身上有箭,也无从得知背后还有丘行恭和唐太宗关于战马“生死之交”的故事。

我想起几年前,故宫展出《清明上河图》,展览爆满一票难求,但很多人看之后,也表示不知道怎么欣赏画作,以至于看得懵懵懂懂。
没想到几年后会有《诗画中国》这样的节目出现,从画作、笔触、创作背景、立意等多方面讲画,正是让人多了一种“涨知识”的体验。
2
诗画中国,极致的美学感受
一集一集追下来,我发现几乎节目每期都会在每幅画作下盖一小方戳,大致有“山河中国”“匠心中国”“风骨中国”“乐舞中国”“四时中国”“田园中国”“灵韵中国”“礼仪中国”“雅趣中国”“营造中国”“色彩中国”……约十一个小主题,刚好节目看到现在也是第十一期。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有意的设计,但透过这些“小主题”来看画作,你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点。
像“匠心中国”里,《斫琴图》卷就展示了上千年前古人匠心斫琴的过程;

这还不止,现场还请来古琴演奏家、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王鹏演奏,不仅有演奏,王鹏还一一展示了五部不同朝代的古琴,给大家讲古琴的工艺,并让人听到了来自唐代、宋代的琴声。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诗画之美,还能听到韵律之美,感受到匠心之美,称之为“匠心中国”,非常贴切。
最有趣意的则是 “灵韵中国”系列。
《五牛图》卷,用3D动画+央视主持人大合唱的方式来呈现,最后看到原画你才会发现原来构图并不复杂。

我们常说,牛能吃苦,牛代表“勤劳、坚毅”,可它们身上的这种精神,实际上也是古人最早参透,再通过诗画、民间传说等方式流传下来的。
《五牛图》卷一方面是画家画下了他们身边常见的牲畜,简单地表达对牛的喜爱;另一方面,是画作将牛描绘得惟妙惟肖,但牛置身于简单的画面上,会给人许多想象空间,令人深思,许多文人志士也为牛所代表的精神气骨所感染,历代文人在图上题诗,令其成为不朽“国宝”。
一边有朴实的耕牛,另一边有憨态可掬的大象。
《兽谱》之“象图”里的象,基本和我们现代看到的无异,古人仅仅用水墨,也可以画出如今近似“照片”的效果。看此象,你不得不赞叹画师绘画功底之强大,笔下生灵之“灵动”。

到了鸟类身上,古人的工笔细节更是出神入化,《雪梅双鹤图》轴把白鹤身上的羽毛画得栩栩如生,而为了呈现这种双鹤起舞的灵动画面,两位舞者竟然在台上做出了“肩上单脚起舞”的高难度表演!

这真的让人拍手叫好,他们的表演,是对作品的创新诠释,也是艺术家创作生命力的体现,因为这份生命力,让中华古典艺术与现代技艺相融合,才有了更赏心悦目的“灵韵中国”。
再有,“山河中国”这个小主题下,我认为选的画作是“以小见大”。
祖国山河多辽阔,很难有一幅画可以将所有江山美景画全,所以画家选取的角度都很特别。
比如《江干雪霁图》卷,用水墨色水面去反衬雪景的白,那水和雪的交际处是抽象的,更显视野辽阔;可两旁的雪山、植物却是“实”的,连铺满雪的梅树、松针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山中还有民房,有小船,有生活。
画的是山河美景,可也不乏烟火气,坊间相传画是王维所作,是否真实已无可考,但配上王维的诗,你能看出这作品确实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

还有同主题下的《水图》卷,真的只用“水”去表现祖国山河。这水,有波纹状的,有溅起水花状,活灵活现,各不相同。私以为水很难画,可古人竟然可以画出这么多形态的水,深深佩服他们的艺术想象力。

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这“诗画中国”也如流水一般,细细给人铺展中国式美学——
美在画作本身,美在舞台创作,美在氛围打造。
有些画作,节目组会佐以诗句增加意境,像奚美娟以开卷人身份讲《写生海棠图》页、《莲池水禽图》轴(对幅)、《桂花图》轴,就朗诵了四首李清照讲花的诗,既是增添氛围感,也是将诗画作品串起主题的舞台“再创作”。

另一些,则将诗融入歌里,以歌颂画。
如《江干雪霁图》卷就请来方文山将王维的诗纳入词中,《黄鹤楼图》轴则由充满“侠气”的任贤齐唱出经典名句。在“选择契合诗画气质的艺人”这方面,节目组确实有一手,选对人来演绎,观众能更沉浸式也更好理解诗画之意。

有一种说法是“这是我们离古人最近的一次”,也没错。因为《诗画中国》以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诗画的美学概念传递给观众,让无论什么年龄层的观众,看了节目都能读懂诗画之“美”:美在哪、要如何欣赏“美”。
这背后,是节目组的“用心”,用心去设计每个小主题和呈现它们的内容,让观众得以从不同维度去欣赏“诗画中国”,并且从一开始的古朴舞台到最近的虚拟数字人物,你会发现节目是在不断创新,不断给人制造“新鲜感”的。
这样的用心和周到,观众也会感受得到。
3
我们太需要这样的综艺了
“诗画中国”是什么?
狭义来说,“诗画”指古人流传下来的诗画名作。诗画不分家,譬如《墨梅图》卷,现实中没有“墨梅”,为了表达创作意图,王冕在自己画的每一幅图上都题了墨梅诗句,谓曰“只留清气满乾坤”,文人之风骨跃然纸上。

因此,看这些中国的古诗画作品,你会被古人的艺术创造力所震撼。
画家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眼里看到的世界,或抽象的意境,画作流传下来之后,汇聚起来就成了一条“时间长河”,我们可以从“河”里一窥古人的生活,可以看到他们对身边常见的人事物的理解,读懂画家创作时的心情……我们现代的许多作品,也是基于前人的创作基础发展而来的。
而广义来说,“诗画中国”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之大美,中华文化之气象。
内涵是中华文化、文明,将诗词与绘画两大艺术体系融会贯通,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只是一幅《溪山行旅图》轴,参与表演的李光复说,能看到画作中有情,有精神气,“有我们中华民族的气派在里面”,这也是赏画者在读透了画作所表达的东西之后的所思所想。

有些艺术品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有的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创新之作”,后世都要效仿;有的是创作者呕心沥血为之注入“灵魂”,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美好寓意,后人也能从创作者的背景、经历以及创作内容解读出来。
当我们“读懂”这些诗画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诗画中国”,其实是中华文化深沉的力量积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资源,是联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精神纽带。
而千百年来,即便经历战乱沧桑,许多艺术作品仍被保留下来,可见国人对艺术品之重视。建国后,我们更是不惜代价让许多流落在海外的珍品“回家”,作为拥有辉煌灿烂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是时候在这样稳定、蓬勃发展的年代,再一次向国人,向全世界展示我们的中华文化之“美”。
由此有了“诗画中国”。
这不仅仅是一个电视节目,将诗画作品的“干货”传递给观众,同时也是一阙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名片。
在当今网络发达时代,11个小主题伴随着不同的“诗画中国”,将会随着网络传播传到世界各地,所以每一个主题挑选的每一幅画,都是精益求精地去展现,无论你是什么国籍,用的什么语言什么文字,都可以通过节目感受这东方古韵与现代创作融合之美,感受中华精神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说到底,“诗画中国”的背后,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
4
结语
《诗画中国》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有李洪涛和曹骏演绎的《东庄图》册,讲一位少年在博物馆看画,却无意中“穿越”进了画中,巧遇沈周。
沈周是明四家之首,大文豪文徵明和我们熟悉的唐寅也是他的学生,《东庄图》册描绘的是沈周好友吴宽的私家园林,那自给自足的园林,还会把多的瓜果赠送给来往客人,所以东庄也是个“义庄”;
有意思的是,带着少年游览完风景秀美的东庄,“沈周”却好奇发问:这东庄五百年后是什么样子?
少年拿出手机一查,原来,东庄如今变成了苏州大学——
古早的“义庄”消失了,可它成了育人的学府,培养出新时代的学子,继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义庄”精神,何尝不是在继续传承呢?
所以“沈周”看到少年穿越入画,并不惊诧,毕竟在他眼里,五百年前,五百年后,也无非是“时光如梭”而已,中华文化的根,中华艺术之魂,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知识体系、人文情怀中,一代代传承、创新,再延续,不停向前。
唯一的“问题”,是《诗画中国》把故事讲得太引人入胜了,那么多美轮美奂的画作,我还没欣赏够,恨不得也能穿越进画中和古人来个诗书对话……
只希望在不久之后,这个节目还会播出下一季,带大家认识更多名画,沉浸式观赏更多以古人诗画为灵感创造出的独特舞台,去感受那千百年来,说不完也道不尽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