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发疯”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情绪的解药
2023/3/16 20:53:36 思想聚焦
打开社交媒体,一键查询#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有人面对工作,将章鱼哥奉为当代社畜的嘴替;
有人敲着电子木鱼,向赛博佛祖倾诉自己的焦虑;
有人默默地把摊煎饼、当猴子列进了人生的职业规划里……

当下,“发疯”似乎成为年轻人释放情绪最直接的方式,用戏谑向外界表达生活中难以排解的压力。
而这场热闹的话语狂欢,却不只是一种纯粹的情绪宣泄。
情绪表达背后,潜藏着年轻人们面临生活、工作中普遍的“无意义感”时,找不到解决办法、只能向空气挥拳的无措与迷茫。
“即使宇宙是很浪漫的,但是眼下的生活更直接。”

最新一期《十三邀》中,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年轻人的困境。
而这档文化节目,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时代之下迷茫的年轻一代寻求经验与答案。
1
“我第一次碰到发现黑洞的人。”
许知远的感叹,相信也是许多初次了解张双南的人下意识的第一反应。

细数这位天体物理学领域顶尖科学家的科研生涯,可谓成绩斐然。
张双南不仅在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中发现了两个黑洞天体,还同另外两位华裔科学家一起揭示出黑洞自转的规律,被视为现代天体物理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由他引领的“慧眼号”天文卫星、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科研项目,更是产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成果,为我国天体物理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伟大的成就如同浩渺的宇宙,听起来似乎离普通人的生活过于遥远,让我们很难从中找到共鸣。
但在《十三邀》的对谈中,我们却意外看到了这位“天才”科学家“凡人”的一面。
洋洋洒洒地谈论着宇宙的张双南,竟也有过信心不足、无能为力的挫败时刻。
不是面对黑洞的时候,也不是为了技术攻坚克难的时候。
而是早在上大学时,他就经历了一场“幻灭”:
“老早就写到教科书里的理论,我学起来还那么吃力。”

这样的回答,真实得有些超乎意料。
面对前人的成就,原来他也曾有自我怀疑。
而支撑着他在科研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却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牛得不得了的人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还有很多留给我们来解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而有限的能力对于人类的伟大事业同样能有所贡献。

这份自洽,让人想起了上一集节目中的学者锺叔河发人深省的那一句:
“我是一个很边缘的人,但我也是这个世界上的人。”
坦然地面对自我,相信即使每个人都是无力的但依然是存在的,要做的便是把自己的作品、自己的事业搞好,尽可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为。

如今许多年轻人越来越难以在生活与工作中找到自我的价值。
在“躺”与“卷”的仰卧起坐中,陷入了无休止的自我怀疑与意义危机。
这两位不同领域的嘉宾,却在这一刻共同架构起了一道精神桥梁。
为屏幕前年轻的观众们送上了一剂对抗“无意义感”的解药。

正视自己的存在,正视自己的价值。
清醒地承认自身局限,但并不妄自菲薄,做好想做的、能做的,也许反而能跳出桎梏,不受限。
他们让观众看到了个人如何在不确定性之中确立自身确定性。
更指引着年轻人用哪怕只是微小的一点行动,也可以去冲破困境,挖掘出益于主体的、自我实现的意义。
2
而行动,说来容易。
坚持,却需要有一份实际而长久的驱动力。
面对科研路上的重重困难与阻碍,张双南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办公室里,许知远掏出了一首张双南写的诗歌——
《引力波和纠缠态》
那些年,当我还在远方流浪,
你的倩影从宇宙深处飘来。
也许是爱因斯坦的引力波,
在我的心田里一直荡漾;
也许是量子力学的纠缠态,
在我的周围都是你的气场。
我们一起激发起这道光芒。

读诗时,这位科学家难得地露出了些许羞涩的表情。
这个笑容,也给了我们答案。
就像许知远所感叹的:
“伟大的发现者本身都是浪漫主义者。”

在张双南看来,科研工作者没有发挥、创造、超越的话,仅仅只是工匠而已。
能够在宇宙中第一个了解某件事情,并将其告诉地球上其他人,这件事非常地浪漫。
“没有浪漫这个情怀,你永远得不到满足。”

而他对主流“黑洞奇点”理论逻辑结尾的逆反,同样源于对宇宙星辰那份浪漫的理想。
“我们今天的宇宙多么丰富多彩,以后全是黑洞那得多无聊啊!”
“你必须得相信点什么事情!总得有点理想,而且是我觉得骄傲的理想。”
这份信念,让他在面对未知的事物能够坚持心中追寻客观真理的初心。
以理想主义对抗困难与质疑,将有限的人生投入到了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

这不禁让人想到本季《十三邀》第一集的嘉宾蔡皋身上,也有相似的特质。
作为中国原创绘本拓荒者,蔡皋的画,天真恣意、五彩缤纷。

她本人,也如孩童一般纯粹可爱。

童真与童趣于蔡皋而言,就是一片“精神桃花源”:
“最和谐的是儿童,他没有分别心。”

带着孩童的简单与纯真去面对生活,她眼中一切也都变得美好。
树是有灵魂的。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她见证了大树被斩断后的伤痛和成长。
植物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也为她带来了力量。

梦是近乎真实的。
被窗外的云所吸引,她把脚伸出窗口她感受到了踩在云上的依托。

画家的眼里,更是没有脏颜色。
人生坏的事物就像画中一块用作衬托的对比颜色一样,将美好的事物衬托得更明亮。

坎坷的人生路上,蔡皋坚持用充满童真与童趣的双眼观察着这个世界。
用画笔勾勒出过去温暖的回忆,定格住当下美丽的瞬间,记录下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用理想主义构建起了自己的精神桃花源。

在一来一往的对话中抽丝剥茧,我们找到了这两位嘉宾在追求自身目标时那份共通的精神内驱力——相信。
在快速运转的当代社会,在社会时钟与社会期待的压力之下,“仰望星空”、“保持童真”对于年轻人来说似乎都挺难的。
但张双南相信宇宙的浪漫,因而抬头望天奔向宇宙星辰的浩瀚;蔡皋相信万物的生命,因而埋头画画用童真记录花草植物的美好。
如果内心没有足够强大的理想与信念,又如何能够如此坚定不移地为之付诸长久的行动呢?

3
豆瓣上,有位观众看完节目后评价道:
“谢谢在这个时代还有这样的人,还有这样的节目让我们知道这样的人。”
走到第七季,《十三邀》在保持着形而上的思辨,也丰富了链接真实生活的行动与价值。
节目不仅给予了观众一个了解世界、看见多彩人生的窗口。
在探究人在时代中的思想和情绪时,更是对当下陷入“无意义感”、丧失“生活感”的年轻人积极地发出关切。

在采访中被问及对年轻人的建议时,许知远表示:
“对生命体验与世界碰撞所产生的痛苦、喜悦与思考冲动,每代人都相似。”
播出两集,许知远与三位嘉宾进行了对话。
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跨越了不同的代际,谈论完全不同的话题。
但从他们具体而真切的人生经历中,却能汲取到一种共通的精神指引。
去相信,去行动。
相信自身存在的价值,相信有限的能力也能创造贡献,相信生命任意姿态的美丽……
然后带着这份相信,去进行具体的谈话,具体的行动,让词语引发词语,感受激发感受,行为激发行为。
当不刻意追寻意义,意义也许会悄然生发。
如许知远所相信的:
“这些经常在不经意的时代和时刻到来,悄悄触动你然后埋下种子。”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