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你太美”等网络烂梗在学生中流行,央视网怒批:再不管管,孩子就废了……
2023/3/18 21:12:00 思想聚焦

     作者 | 可乐妈

     来源 | 男孩派(ID:boy666dj)

     一味玩梗,只会让孩子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匮乏。

     唯有多阅读、多沟通、多表达,孩子才能真正领略到语言的魅力,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前几天,央视网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漫画:

    

    

    

    

    

    

    

    

    

     并着重指出,如今,孩子爱说的烂梗越来越多了。

     不少孩子张口闭口就是“鸡你太美”、“你这个老6”、“蓝色妖姬你不爱”……

     这些无聊的烂梗甚至已经成了孩子语言体系的一部分。

    

     这则微博发出后,立刻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强烈共鸣。

     评论区内,有老师现身说法,说自己上课时,根本不敢提到任何跟梗相关的字和词,否则学生们就会笑作一团。

     不少家长更是表达了对烂梗的深恶痛绝,但依旧挡不住孩子从各个渠道了解并使用它们。

     在当下网络、娱乐兴盛的时代,越来越多的“5G儿童”爱上了玩梗,觉得好玩、有趣,生怕自己不说就落伍了。

     但事实上,烂梗的危害,远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沉迷烂梗的代价,谁都承受不起,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

     1

     沉迷烂梗

     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业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一位老师批改三年级学生的作文时,越看越不对劲。

     只因上面赫然写着:“漏漏漏有包头,砖头里动的是蛆,猫里猫里猫里猫里,砖头里动的是蛆……”

     直到老师看见后面的“拴Q”一词,她才明白过来,原来学生前面写的都是歌词。

    

     这一刻,老师感觉“瞬间血压飙升,头都大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络上的“梗”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

     甚至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孩子们的试卷上。

     数学考试中,其中一道大题要求孩子写出两种付钱方法。

     有的孩子大笔一挥,写下“支付宝”、“微信支付”,被老师毫不留情地减去6分。

    

     考察诗词积累时,有的孩子搜肠刮肚,却只能写出“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少壮不知瘦子好,错把微胖当成宝”。

    

     哪怕是期末考试这样严肃的场合,“666”之类的网络用语也是随处可见。

    

     之前,还有一位00后考生因一份语文试卷在网上“一战成名”。

     不是因为他创造出了满分作文,也不是因为他拥有格外独特的字迹,而是因为他几乎在所有的填空处都写下了“奥利给”。

    

     甚至连分值高达50分的作文,他也是满篇的“奥利给”。

     最终,被阅卷老师判了0分。

    

     中小学的孩子,正是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

     很多梗,他们一听就记住了,一学就会用了,为了好玩、彰显个性,在作业、考试中随意使用。

     可结果,有趣了一阵子后,苦的却是自己整个的学习生涯。

     毕竟,当一些孩子玩梗、考零蛋时,另一些孩子却正在潜心学习,随时准备反超。

     2

     喜欢玩梗的孩子

     思考力和表达力严重受损

     在知乎上刷到过一个问题:会说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下面一个高赞这样写道:

     “体验就是:有一天,当我们面对三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而不是只会说‘yyds’和‘绝绝子’。”

     然而,一旦当孩子习惯了“yyds”、“绝绝子”这样单薄、毫无细节的语言,即使他们想使用复杂的表达也无能为力了。

     2021年,有网友发现自己出现了张口难言、词不达意、组织语言的能力严重衰退等“症状”。

     似乎不玩梗,就连话也不会说了。

     懊恼之余,她在豆瓣上创建了一个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小组。

     没想到,短短两年时间,这个小组的成员已经超过了30万。

    

     最近,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在群里求助,她说:

     “辅导孩子写作文真的太难了。

     每次写作文之前,我儿子不说好好审题,反而先开始数格子。

     经常一两个小时过去了,才憋出两行字,那质量更是没法看,要么是干巴巴的流水账,要么全是网上的段子。”

     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着网梗时,看似彰显了个性。

     可实际上,却让他们失去了宝贵的思考过程,和独特表达的能力。

     《北京晚报》就曾刊文称:

     “相比不知所云,当前一些网络语言更要命的问题是千篇一律。

     无论是北京的、上海的、重庆的、桂林的、拉萨的风景,铺天盖地的‘绝绝子!’

     无论是新口味奶茶、新色号口红、新款是衣服,排山倒海的‘yyds’。”

     那些热衷玩梗的孩子,在网上越是对各种流行语信手拈来。

     在现实生活中,就越是什么也说不出来。

     3

     精神“垃圾食品”

     正在扭曲孩子的三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

     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用户。

     短视频,再搭配上魔性混剪、洗脑神曲,无数“网梗”应运而生,成了孩子们的心头好。

     或许有的孩子会说:

     “说着玩玩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殊不知,这些精神“垃圾食品”就像是包裹着糖衣的毒药。

     看似无害,实则一点一滴伤入骨髓。

     比如:

     打call/应援:意思就是在偶像的演唱会上准备统一的荧光棒、举灯牌,统一的服装;在偶像拍戏时,给剧组人员送餐;在偶像过生日时,给他准备礼物、接机送机等;

     打投:指粉丝为偶像刷数据、刷话题等;

     白嫖:嘴上说着喜欢,但是连最基本专辑、偶像代言的产品都不买……

     在这些精神“垃圾食品”的影响下,不少孩子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曾有一位网友在贴吧求助:

     在家里只有两万元存款的前提下,网友把妈妈年前让他放在微信里攒利息的三四千块钱全花在了“打投”上。

     网友家境不好,父母都是靠种田为生的农民。

     而网友妈妈说话的语气,更是卑微得让人心疼:

     “孩子,现在开春了想买点种子,给妈妈转2000,等着过了这阵再给你。”

    

     网络世界是复杂的,在孩子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时,他们最容易做的就是模仿、跟风。

     因此,有的女孩为了“出道”,跟人裸聊,在直播间搔首弄姿,甚至争当“未成年妈妈”;

     有的男孩为了“撩妹”,透支父母的银行卡打赏、转账,甚至掏空家里多年的积蓄。

     所以,为人父母,千万别为了图省事把孩子丢给手机,让他们面对不加筛选的各类信息。

     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4

     教育短片《听,孩子们在说》中,有这样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10岁的女孩满脸落寞地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她的爸爸正在一旁玩游戏,而妈妈则在追剧。

    

     身处这样的垃圾语言环境中,还怎么指望孩子爱思考、会表达呢?

     所以,身处5G时代,家庭必须做好孩子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那一道的防线。

     想要治愈孩子的“文字失语症”,父母可以从这三个“药方”入手:

     1以身作则,陪孩子一起深度阅读

     《中国诗词大会》上,“国民才女”武亦姝出口成章。

     在“飞花令”环节中,更是凭借一首《诗经·七月》一战封神,在场的导师都自愧不如。

     连她军训时写的随笔也被《中国国防报》发表。

    

     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

     上小学时,武亦姝并不喜欢学习,对待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成绩经常垫底。

     直到后来,武亦姝的妈妈受朋友启发,猛然发现:唯有父母做好自己,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于是,她戒掉了一切娱乐活动,放下手机。

     每天陪着女儿一起阅读世界名著、各家经典,练习诗词接龙。

     作为律所合伙人的爸爸处理完工作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也是关掉手机,专心陪伴女儿读书、学习。

     在这样充满书香的氛围里,武亦姝才渐渐爱上了阅读。

     最终,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才女。

     2多跟孩子聊天,提升表达的质量

     想要拯救孩子被“梗”住的表达欲,除了需要深度阅读这味“药”作为输入,还需要父母多陪孩子聊天,作为输出。

     聊天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多用一些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孩子锻炼表达能力。

     比如:

     “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听完这件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如果是你,在这样的情形下,会怎么做?为什么?”

     无论孩子回答得好与坏,父母都不要急着打断或是批评,关键是要让孩子说下去。

     另外,在跟孩子聊天时,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补充一些信息,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的表达更加全面、完整。

     3练笔和思考永远是最好的良药

     假如我们的孩子有幸还没接触到太多的烂梗,作为父母,该如何有效预防孩子有朝一日患上“文字失语症”呢?

     我想,蒋昕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

     虽是理科生,但蒋昕捷从小喜欢阅读古典小说,并思考背后的哲理。

     所以,高考那天,当蒋昕捷看到阅读理解中“紫燕跃武,赤兔越空”的“赤兔”二字时,便没来由地感到亲切。

     就这样,灵感爆棚的他洋洋洒洒用文言写下了当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也因此,被南京师范大学破格录取。

     毕业后,他依旧笔耕不辍,成了《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

     以笔为剑,揭露社会问题。

     如今,22年过去了,蒋昕捷的身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变:从高考作文满分考生,到青年记者,再到天猫的公关总监。

     但不变的,是他身上那非凡的创造力与表达力。

     练笔与思考,是一个孩子能够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的唯一秘籍。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督促孩子坚持下去。

     5

     某次家长会上,一位老师分享了这样一段话:

     “每个儿童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都会有若干打动父母的话语,那是童年的灵光瞬间照亮成人心底被隐藏和淡忘的珍奇世界。

     儿童的语言有种凛冽的美,往后多年,类似时刻变少了,则是他们在被成人的规则同化。”

     5G时代,我们无法禁止孩子接触网络。

     但却可以在家里,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和阅读氛围,让孩子得到诗词歌赋、名家经典的滋养。

     从而学会深度思考,爱上多样化的表达。

     点亮“在看”, 愿我们都能用毅力和智慧守护好我们的孩子,还他们一个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世界。

     *原题:央视网怒批“5G儿童”:再不管烂梗,孩子就废了

     *本文来源于男孩派(ID: 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你点的每个在看,都是对生活的一份加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