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硕士找工作被嫌40岁“大妈”:我为什么劝你在30岁之前稳住自己
2023/3/19 21:15:32 思想聚焦

     作者 | 洞见ciyu

     来源 | 洞见(ID:DJ00123987)

     30岁后的人生机遇,源于30岁前的稳扎稳打。

     这两天,一则“40岁985硕士求职被怼不招大妈”的热搜,引起很多中年人的感慨。

     40岁的王女士是985硕士生,投递简历给一家电商公司时,却被HR以年龄不合适的理由拒绝。

     王女士很不解,反问道:“您也会到40岁,您到这个年龄会自动离职吗?”

     HR却怒怼:“你还没来公司就这种态度,请问公司要招一个大妈养着吗?”

    

     无独有偶。

     前段时间,一位58岁的清华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也屡屡受挫。

     他原本想重新找一份管理或培训导师的岗位,对于行业和公司规模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月薪能达到5000以上。

     按理,这么低的要求,那么高的学历,应会有不少公司抛出橄榄枝。

     但他从去年8月份开始投简历,直到现在,都没有企业联系过他。

     中年危机,从找工作开始。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中年,就是一个被淘汰的年纪。

     毕业时,学历是加分项,人到中年,年龄成了减分项。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教授单仁总结过一个“四十岁效应”。

     他发现事业成功的人,年轻时就懂得全力以赴地工作,深耕技能,稳住自己的行业价值。

     当这种积累引发质变,他们往往会在四十岁左右,走到人生的高处。

    

     中年如同一个分界点。

     有的人开始大展拳脚,路越走越广阔;有的人则无所适从,生活越来越艰难。

     说到底,是中年机遇,还是中年危机,不在于中年这个关隘,而在于我们在中年到来之前、比如30岁前,你有没有稳住自己?

     1

     社会学上,有这样一个“米缸困境”:

     一只老鼠掉进了一个装满米的米缸,每天饱食过后便倒头大睡,很是惬意。

     但是突然有一天,米缸里的米已经见底,老鼠发现自己被困在了米缸里,无法逃脱。

     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米缸困境。

     一开始吃着年龄的红利,觉得哪里都是留爷处,但年过四十,才发现年龄成为致命陷阱。

     我当初在北京当记者时,与一个人大毕业的同事坐在一张办公桌上。

     我是财经记者,在跑新闻的过程中,除了别人提供的线索,我也会主动四处奔走挖掘。

     一有闲暇时间,我就去熟悉经济政策、分析经济现象,为采访和撰稿积累素材和知识的支撑。

     我的同事呢,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他跑医疗口的,开新闻发布会准时到,在通稿的基础上修修改改,一篇报道毫不费力上版。没有发布会就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

     等我当主任的时候,我开始学着统筹整个版面,开始学着管理团队。

     他还是窝在老岗位过着按部就班的日子。

     后来我当上主编,察觉到纸媒的没落,果断辞职创立新媒体。

     在传统媒体多年的积累,记者的敏感性,编辑的专业水准,让我很快在新媒体行业站住了脚。

     而那位名校毕业的同事,仍然在一家没有影响力的媒体,处于每天焦虑生存的境地。

     我经常用这个例子来教育我的年轻同事:

     你35岁的中年危机,来源于25岁的碌碌无为。

     宫崎骏说过:“过了30岁,人生就不再是纵马奔驰,而是负重登山。”

     到了一定年纪,年龄成为我们身后的猛虎,所有人都被年龄追着落荒而逃。

     唯有越早深耕自己,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我们才能跑赢岁月。

    

     2

     学者斯蒂文·赫尔提出过一个概念:时间商。

     它反映了一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以及运用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

     “时间商”高的人既能把当下的时间利用到极致,对于工作又有长期规划。

     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脱不花年轻时,在三里屯找了份办公室小妹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跑腿买盒饭、打杂送材料等等,虽然工资少,但也乐得清闲。

     但是她没有得过且过。

     她有空就跑到各种场合听大佬的免费讲座,去参加圈子内的各种沙龙,抓住每一个可以提升自己的机会。

     有一次,她去旁听了时任北京奥美公司总经理湛祥国的讲座。

     当天,湛祥国讲的是“如何做提案”,而对当时的脱不花来说,“提案”是什么她都搞不明白,在这次沙龙会上,她第一次听说了“PPT”这个词。

     尽管听不太懂,脱不花还是认认真真做好笔记。

     后来她负责公司的应标方案,她联系湛祥国获得指导,把奥美的PPT提案方法应用在公司的项目演示中,获得领导的赏识。

     二十几岁脱不花从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在商业领域积攒了丰富的经验。

     30多岁时,脱不花将自己多年来学到的知识,通过写作在新媒体平台输出,成为《财经天下》和虎嗅网的专栏作者。

     因为写作,脱不花受邀到电台做一档商业观察节目,节目播出后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就这样,脱不花凭着30岁前的沉淀,成就了30岁后的自己。

     作家蔡澜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那些没有中年危机的人,因为在年轻时,每一分钟都在警惕危机。

     年轻时,保持刀尖起舞的危机感,方可在中年时如履平地。

    

     3

     导演李安曾在一档节目中说:“我是36岁才开张,属于很晚熟的人。”

     回望自己大半生的奋斗历程,他告诫年轻人:

     “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抓住手里的一切,竭尽全力往前冲。”

     30岁前,你如何花时间,30岁后,人生的花就如何开。

     这就是我为什么劝朋友们,人这一生虽然漫长,但是你要在30岁之前“稳住自己”:

     1稳住你的专业能力

     知乎上有位博主,是某大厂的初级程序员。

     几年时间过去了,他工作上不上不下,生活也没有丝毫起色。

     踌躇之际,一位公司前辈点醒了他:“用5年的时间去学习数据库,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他如梦方醒,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这个领域的相关知识。

     他每天除了完成日常工作,还要花好几个小时研究数据,熬到凌晨是常态。

     他会连夜开车,赶去另一个城市听专家讲座,也会写邮件给这个领域的很多大咖,虚心讨教。

     结果,他只花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自己的“五年计划”,如愿成为行业专家,工资也翻了几番。

     当你将专业打磨到极致,拥有一技之长,无论在哪个行业,你始终会拥有一席之地。

     2稳住你的职业人脉

     一位知名的HR曾说过这样一个观点:

     如果到了35岁,你还在通过投简历来找工作,那说明了两点:

     一是,你并没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树立一杆旗帜。

     二是,你没有经营好自己的职场人脉。

     同样是失业或者同样是辞职,有的人打一个电话,就有了新的工作机会;而有的人却只能用简历广撒网。

     这个时代,你能链接多少人,就能获得多少帮助。

     你织下的人脉越广,路就越宽。

    

     3稳住你的事业领域

     哈佛大学曾对毕业生做过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发现:

     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的人,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

     换过方向但并不频繁的人,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中上层;

     那些没有目标、频繁换行业的人,事业和生活都比较差,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之前看《我是演说家》时,对一个叫游斯彬的选手印象深刻。

     游斯彬在英国华威大学攻读数学专业。

     毕业后,金融投资行业形势一片大好,无数年轻人投身其中。

     于是游斯彬放弃在数学领域继续深造的机会,转行做了金融。

     工作第一年顺风顺水,股票一路飘红,形势一片大好。

     但没过多久,股灾突如其来,无数人赔得血本无归。

     与此同时,大数据、云计算却悄然兴起,成为最热门、最赚钱的行业。

     而这些热门行业,恰恰都是以游斯彬所学的数学为基础的。

     游斯彬不由感慨道:“时代越走越快,风越刮越大,可是风刮得再大,人应该站得越稳,唯有一以贯之,才能行而致远。”

     许多人在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变换行业,结果一事无成。

     认准一个领域,多往前迈一步,多往上攀一寸,持续努力的人都会站在金字塔顶层。

     心理学家萨提亚把中年视为“第三次诞生”的机遇。

     第一次诞生是受精卵的出现;

     第二次诞生我们作为婴儿的出生;

     而第三次诞生则是人到中年时,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内在完整性,并开启人生新的可能。

    

     但这世上没有所谓的撞大运。

     30岁之后的人生机遇,源于30岁之前的稳扎稳打。

     当我们默默去积淀、步步去规划,自然会遇到人生半坡上的大美风光。

     点个“在看”,希望我的每一位读者朋友,都能三十而立,也能四十不惑。

     *作者:洞见ciyu,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1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