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入职第一天,被14条“乐捐”吓退:你对我各种套路,别指望我推心置腹
2023/3/27 21:22:49 思想聚焦

     作者 | 素小温

     来源 | MBA智库(ID:mbalib)

     这是公司还是寺庙?是上班还是上香?

     第一天上班,公司为了招待你,就上满了一桌叫“乐捐”的菜,这年头找工作也够怪的。

     据新闻报道,广州有位谢女士面试了家公司,对方只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录用了。

     可没想到,在她入职当天,收到了该公司写满一整页的“乐捐”条款:

    

     比如:

     员工早餐超时吃,一次乐捐20;

     办公室没整理,一次10元。

     下班忘了关电脑,一次乐捐20;

     办公椅没推到桌子底下,一次10元。

     用公司的电脑闲聊、看视频,一次乐捐200-1000。

     公司还规定,如果不按制度执行的,将在员工的工资里双倍扣。

    

     上个班还得倒贴钱,谢女士看完后当场被吓退。

     有网友表示:很多公司都这样,每个公司都有规矩,不遵守被罚款,这很正常。

     也有人调侃:这公司明明是抢钱,还弄出个乐捐来标榜!

     这家公司所谓的“乐捐”,不过是将不合理合法的罚款,用文字游戏美化了而已。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失败的公司,都喜欢拿罚款当自己的“遮羞布”。

     1

     擦边「劳动法」的公司

     都是耍流氓

     类似的事件,在职场并非罕见。

     去年,广东一家公司,领导在公司内部群发了放假通知。

     一个普通的通知,员工们看过后并没有表示什么。

     于是公司的行政人员,就以2小时无一人回复为由,对全员罚了200块。

    

     该公司的行政人员表示,处罚都是按公司流程办事。

     原本,公司内部群是为了提高大家的沟通效率,有些紧急要事让大家及时知晓,可以@全员,也算合理。

     但诸如例行通知这种事,动不动就以罚款施压,确实是小题大做。

     公司罚的是员工的200块,可能丢掉的是员工的积极性。

     同样引起网友热议的,还有员工迟到被罚:

     2021年,合肥有家公司,一员工迟到3次,结果被罚3000块。

     据知情人表示,这位员工在当月上班迟到了3次。

     公司为了惩罚他,就扣了他3000块工资。

    

     公司还再三强调:每次迟到罚款1000元是公司规定。

     这事上了新闻后,该公司的多名员工向媒体反映,称自己遇到过各种乱罚钱的现象。

     从员工迟到被扣3000块,到未及时回复消息全员罚200元。

     这种借管理之名行从重罚款之实,不仅没法让员工心服,还寒了员工的心。

     影响的是公司全员的凝聚力,以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而且,这所谓的“乐捐”本身就违反劳动法。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员工如果有迟到或者旷工情况,企业只能扣除对应缺勤时间的工资。

     而且,有奖才有罚。

     如果公司有全勤奖或其他形式的奖金,如果员工违反了不迟到、不早退等规章制度,可以扣除奖金。如果没有奖金,只有罚款,这就是违法的。

     其实从管理上看,如果员工都把重点放在如何防止被罚上,表面看确实起到了短暂的震慑效果。

     但从长远看,一家公司的员工秉承着这样的价值观,长期与企业背道而驰,迟早会“凉凉”。

     2

     职场上那些惯用的偷换概念

     把罚款说成清新脱俗的“乐捐”,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

     在知乎上看过位一位网友的经历。

     他大学毕业那会,进了家私企,因为不熟悉业务,经常要加班很晚。

     有天他好朋友过生日,想请半天假去参加。

     可费了好一番口舌,领导硬是没答应。

     最后领导还告诉他:“年轻人刚来公司,应该把时间放在业务提升上,别整一些有的没的!”

     不知你发现了没有,为什么把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

     这完全是两码事。

     谁规定,参加好朋友的生日,就是在耽误业务提升?

     又是谁规定,业务能力强的人,不会把时间花在亲情友情上?

     为自己职场前途着想的人,不存在因为请假就被耽误。

     同样,工作能力强的人,在生活里花时间,并不冲突。

     而偷换概念,就在于用不合适的类比来反驳,还刻意造出“听起来有道理”的错觉。

     如果缺乏独立思考,就很容易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除了工作,在求职过程中,也有偷换概念的现象:

     某招聘网站上,有位求职者分享过偷换概念的遭遇。

     当时,hr问他能否接受加班,他表示偶尔加班很正常,不知加班有没加班费。

     谁知,hr却对他说,学校老师拖堂,也不会给学生补休息时间。

    

     让他别只盯着那点加班费,项目做好了,拿到的奖金可比加班费多的多。

     求职者回复,这是在偷换概念,经常无偿加班就是克扣工资。

    

     没想到,hr还来火了,不仅要他放低姿态,甚至还说出“不收垃圾”的恶语。

    

     从两人的对话就能看出,这位hr就是在偷换概念。

     首先,加班不等于拖堂。

     上学的时候,学生教了学费,老师拖堂也没额外收费。

     而上班是来挣钱的,劳动法就明确规定,加班要有额外的收入作为补偿。

     其次,放低姿态不等于不计较加班。

     不少公司认为,刚入职的新人,就应该把重心放在学习提升上,加班都是为了你好。

     有时企业旺季,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偶尔加班员工也能理解。

     但放低姿态,虚心学习,不代表员工要接受不合理的无偿加班。

     这不是计不计较的问题,而是压榨了员工,还想让员工闭嘴。

     不把员工当人看,还搞道德绑架。

     有这样的荒谬思想,不仅是打工人的职场噩梦,更是一家公司的“隐形炸弹”。

     3

     无能的管理者,

     只会拿罚款当“遮羞布”

     职场上有句话:“公司的规章制度,永远都是为最差的员工准备的。”

     如果一个员工被教育多次,还是屡教不改,那是态度问题,只能按规则惩罚。

     但罚款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管理手段。

     有些公司习惯把罚款当目的,结果为了罚款而罚款。

     既没解决问题,还激发了员工的恶意。

     商业顾问刘润,曾经讲过一个关于罚款的案例:

     有家幼儿园每天下午4点半放学,这个时候,家长就会来接孩子。

     但难免会有家长在路上耽搁,或其他原因迟到,老师只好无奈地一直等。

     这些迟到的家长,都比较礼貌,见到老师后,会对老师表示抱歉,让老师久等了。

     后来,老师为了避免总是出现类似的情况。

     于是就定了一条规矩:未准时接孩子的家长,罚款200块。

     没想到,这个规矩制定后,迟到的家长越来越多。

     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没实行罚款之前,家长们只是负责准时把孩子接走。

     可后来,迟到就必须罚200块,家长又多了一份承担罚款的责任。

     家长们会想,既然无法避免交罚款,那我干脆心安理得地迟到。

     原本可以5点就去接孩子,反正罚款交定了,那干脆忙完自己的私事先,推迟半个小时再接也不迟。

     一旦迟到罚款,即便让老师等再久,家长们心里都不会有歉意了,毕竟这个歉意已经被200块抵掉了。

     通常这种情况,让家长承担接受罚款的责任,效果都是适得其反。

    

     之前,广东有一家公司,因为员工连上2次厕所被罚20元,引起网络热议。

     公司负责人还抱怨,现在招人难,有些员工对罚款不满,动不动就想离职。

     换言之,公司进步慢,都是员工的问题,所以只能用罚款来约束。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公司之所以难招人,是不是公司定了太多奇葩的规矩呢。

     很同意罗杰福尔克说的一句话:“有什么样的管理人员,就有什么样的公司。”

     大家来公司都不是做慈善的,不存在谁欠谁的。

     完全无理取闹的员工毕竟是少数,每次一出错,就把责任推给员工,那管理者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一个聪明的管理者,都懂得把重心放在让员工完成目标上,而非简单粗暴地罚款。

     因为一旦让员工接受罚款,大家会为了远离责任,而忘了完成目标。

     就如巴纳德说:“提出目标是管理人员的责任,实际上这是他的主要责任。”

     写在最后: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言:“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善意。”

     一家好的公司,雇佣员工,不止是员工的双手,还有他整个人,包括他的脑和心。

     罚款即便能绑住员工的双手,但终究无法控制他的脑和心。

     当一个人的心不向着公司时,捆绑地越狠,产生的恶意也就越多。

     不管是企业管理者,还是职场人,都希望大家各自带着力量,双向奔赴。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素小温,在文字中寻找一束光。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