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初中后,我才发现,过去6年的焦虑和内耗,浪费了太多的人生……
2023/4/6 21:24:35 思想聚焦

     作者 | 瑾山月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养育孩子的真相,就是在某一刻,我们必须要转身离开。

     与其焦虑、内耗,不如坦然接受,用自己足够富足的人生,去映照孩子的未来。

     前几天,在初中当老师的表妹,说起一件事。

     她们学校有不少外地生,一部分孩子选择住校。

     有位妈妈,向学校提出申请,希望有间宿舍,让她和儿子单独居住。

     理由很简单,这位妈妈对刚读初一的儿子很不放心。

     不是担心孩子贪玩耽误学业,就是害怕孩子照顾不好自己。

     而她为了陪读,连工作都辞了。

     表妹告诉她,孩子在学校一切都好,不仅学习跟得上,生活也应付得来。

     最终,学校拒绝了这位妈妈的请求。

     其实,我特别理解这位母亲的心情。

     我儿子也是去年升入初一,最开始我也是各种担心。

     但经过半年的观察,我发现儿子的适应力远超我的想象。

     有一次下班回家,我催他写作业,儿子竟像小大人一样说:“妈,我有自己的计划,先看会课外书,再刷题做试卷。”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孩子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磨磨蹭蹭的小学生了。

     而我过去所有的焦虑,大多没必要,全是自己的内耗。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小树,有他自己的成长节奏。

     我们做父母的,只需默默守护,耐心耕耘,静待花开。

    

     1

     放下“高期待”

     接纳孩子不完美

     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个女生小学成绩很好,可升入初中后不久,便开始厌学。

     老师找她谈心,可不管怎么问,女孩只是说:“是我不好,不够完美,我对不起所有人。”

     老师想不通,小小年纪,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自我攻击。

     直到去家访,才明白问题其实出在父母身上。

     从小到大,但凡碰到考试,她考前十,父母希望她进前五;她考前五,父母希望她进前三;她考前三,父母又会说:“明明可以考第一”。

     除了学习,父母还希望她拿下钢琴十级,最好是再学学舞蹈,成为班里的文艺骨干。

     原来,压垮孩子的,不是繁重的学业,而是父母的“过度期待”。

     他们对女儿的要求,已经不是赢在起跑线这么简单,而是以绝对优势成为佼佼者。

     毕竟,身边有很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女儿,没有理由不优秀。

     可结果呢,这份以爱为名的期望,却成了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儿童心理学专家威廉?戴蒙,给全世界父母最大的建议,就是:“不要让孩子对标你以为的优秀者,因为孩子和孩子不一样。”

     谷爱凌说她每天要睡十小时,你马上逼孩子睡够十小时,期望他像谷爱凌一样出众;

     詹青云说暑假能看完五本书,你立刻买来经史子集,希望孩子也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

     自己是985高材生,也认定孩子能“青出于蓝”,成为学霸……

     可事实是,每个孩子有不同的花期,可能很早绽放,可能需要等待。

     别让你的期待,成为禁锢孩子的枷锁。

     放平心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降低期待,允许他们成为普通人。

     父母不焦虑,孩子不紧张,教育这件事才能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得以实现。

    

     2

     节奏慢下来

     把时间还给孩子

     商业大佬李开复,一直是人人佩服的学习高手。

     每次被问及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他都会笑笑说:“就是玩,各种玩。”

     父母虽然对他寄予厚望,却总能容忍他的各种“胡闹”。

     不想复习功课,看连环画也行;不想上辅导班,去捉鱼也没问题。

     懒得早起,故意把闹钟拨后一小时,被当成有趣的玩闹;

     喜欢恶作剧,给陌生人打电话,也只是被警告一下。

     但恰恰是这些“坏孩子”才干的事,让李开复一直保持着探索的好奇心。

     他爱上了阅读,自己写了本笑料百出的《武林动物传奇》;

     他大胆地尝试,拆装各种小玩意,思维和动手能力大大提升……

     父母没有用学业塞满他的生活,反而培养出了一个世界级的学霸。

     教育学上,有个“J型现象”。

     意思是,学习过程中,孩子得先有一个低位的积累时,才能有后劲不断向上。

     而这个最开始的“低位”,就是孩子寻求爱好、自主探索的阶段。

     最失败的父母,无论孩子说什么,他们都会把话题拉回到学习上。

     “你什么都不要管,唯一的任务就是学习。”

     “你看你玩得一套一套的,考试成绩怎么不行?”

     ......

     这些规劝、教导,甚至讽刺、挖苦,只会过早消耗掉孩子的学习热情。

    

     每个人的起跑线很短,长的是整个人生。

     何必急于一时的奔跑,节奏慢下来,把时间还给孩子,父母也能摆脱内心的焦躁。

     读中学前,鼓励孩子去运动,去阅读,去户外观察大自然;学业紧张后,也要尽量帮孩子调节,不能让他们只顾埋头苦读。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激发内驱力,点燃梦想的火花,孩子们才能在学习这条远路上走下去。

     3

     不要把劲都用在孩子身上

     富养自己就是富养孩子

     一场教育论坛上,俞敏洪问杨澜: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

     杨澜诚恳地说: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父母享受自己的人生。”

     曾经的杨澜,也因缺少对孩子的陪伴非常内疚。

     尤其是每次出差,孩子们总会问:“你是不是不在乎我,不爱我?”

     杨澜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低声下气地向孩子道歉。

     后来,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些比自己还忙的父母,反而把孩子教育得很好。

     她渐渐明白了,把自己经营好,成为孩子的榜样,远比只围着孩子转更有意义。

     因为父母有了见识,才能在孩子遇到困惑时,给予指导。

     想明白之后,杨澜更加热爱工作。但只要闲下来,就会和孩子多交流。

     她始终坚信:“作为父母,首先应该有自己充实而快乐的人生。”

     是啊,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丢了,又怎么能教育好别人呢?

     可遗憾的是,生活中从来不缺“牺牲型父母”。

     就像开头故事里的那位妈妈,为了照顾儿子,放弃一切去陪读。

     一旦她认定自己只为孩子而活,就势必要从孩子身上得到回报。

     “牺牲型父母”,最常说的几句话就是:

     “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却不好好学习。”

     “妈妈这辈子全为了你,你还不知道感恩。”

     “除了你,我什么都没有,以后就指望你了。”

     这些话在孩子听来,并非爱与关切,而是压力和道德绑架。

     《目标感》一书中写道: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在于深而非广。”

     只有父母富养自己,在自己的生活里深耕,才能形成正面而深刻的示范效应。

     把自己活得精彩,也是对孩子的爱。

    

     4

     学会往后“退一退”

     让孩子成为自己

     思想家爱默生说:

     “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去做,那么他将永远不会失业。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什么去做,那么他将永远是自己的主宰。”

     生而为人,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独立且适应社会的人。

     而独立,不是长大后才去实现,而是从小就该有的意识。

     有个中学生因不好好写作业,被老师叫去谈话。

     老师问:“你为什么把作业写得乱七八糟?”

     学生说:“作业有什么重要的,只要考试好就行了,我爸妈只看成绩。”

     老师严肃地盯着他,说:“你人生所决定的每件事都很重要。”

     看这个故事时,我被这句话一下子击中。

     多少孩子把学习当成给爸妈学,把自己的人生当成替父母过。

     他们之所以没有自我,全因父母从一开始,就没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

     在子女教育中,有个流行词——“直升机父母”。

     说的就是,父母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头顶盘旋,全程监控孩子的一切。

     孩子踢球,爸爸站在场外;孩子弹琴,妈妈坐在旁边;孩子写作业,一家人围着……

     把孩子看管得密不透风,他又怎么能在风雨吹打中茁壮成长?

     武志红老师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蛋—鸡—鹰”成长理论。

     孩子,就像一只小鹰。

     刚出壳的时候,嘴巴不够尖,爪子不够利,像只没有攻击力的小鸡。

     等再长大一点,他要去悬崖峭壁试飞,才能成为一只真正的鹰。

     整个过程,需要孩子独立完成,如果父母替他试飞,他永远只能是一只小鸡。

     独立,是每个孩子必须掌握的一门课。

     而家长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狠下心,让孩子去历练。

     一点家务活,一次独立完成作业,一次对兴趣班的选择……都能让孩子意识到他才是自己的主人。

     当父母放开双手,孩子才能张开翅膀,飞向他的山峰。

    

     5

     《海边的卡夫卡》中有这么一段话:

     “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庭环境就是浇灌的水。如果水质过差,树苗不仅不会成为参天大树,还会枯死。”

     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存环境。

     孩子能否茁壮成长,全在父母怎么教养。

     放下高期待,步伐慢下来,在富养自己的同时,把孩子还给他自己。

     唯有如此,父母才能不焦虑不内耗,孩子才能不紧张不依赖。

     别让自己和孩子活得太累,有时候顺其自然反而比殚精竭虑更好。

     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能量满满的小宇宙,而我们自己,也应该拥有专属的美好人生。

     点个“在看”,与父母们共勉。

     *本文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你点的每个在看,都是对生活的一份加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