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穷教育其实是最残忍的教育
2023/4/22 21:03:15 思想聚焦

     作者 | 阿幸

     来源 |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ID:FranklinReadingClub)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会保护孩子的自信;真正有能力的孩子,一定有温暖的父母。

     前几日,贵州某13岁男孩被确诊重度抑郁,孩子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因为孩子从小被灌输“家里穷”,常常感到自责,郁郁寡欢。

     而孩子的病情并未引起孩子母亲的重视,还诉苦“挣的钱都给你花了,你还有啥想不开的”。

     寥寥几句,让网友们炸开了锅:

     “自己不会飞,却逼迫孩子飞”

     “老妈自己会干啥,就会欺负未成年人”

     “光是这几句话已经快要窒息了,不是谁都有资格做父母的!”

     ......

     孩子恐怕觉得,自己若能离开,就是对妈妈做的唯一贡献吧。

     通过哭穷让孩子长期陷入自责,迫使孩子学习,是最残忍的教育。

    

     1

     孩子感受不到自我价值

     容易自暴自弃

     总有父母说:“我们以前那么穷都没有抑郁,现在的孩子真矫情”。

     其实让孩子抑郁的,从来不是穷,而是觉得自己没用。

     在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有一位受访者钟华,她的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家长,望子成龙。

     钟华好不容易得了第三名,却换来的是“第一是谁呀,第二是谁呀”的质问。

     如果考了第一,就变成下个问题“年级第一是谁呀,你在年级排多少”。

     因为永远也满足不了父母的期望,钟华一点点失去能量。

     她说,她不快乐,整个人都蔫掉了。

     这种疲惫感,还被父母误解为矫情、不思进取。

     她慢慢地开始失眠,身体无力,经常躺着不动,有时候就莫名哭起来。

     长期被否定的心理阴影,加上身体的折磨,让钟华最终患上抑郁症。

     能量被过度消耗,是抑郁症的帮凶。

     被打击式教育的伤害的孩子,又何止她一个。

     有一位博主妈妈,从女儿上小学开始,就不停向女儿灌输学习不好的后果。

     女儿很听话努力,小学成绩稳定在班级前三,顺利考入了重点初中。

     然而进入初中后,第一次考试竟在班里排30多名。

     她对女儿一顿责怪和数落:“怎么考这么差?是不是进重点初中就骄傲了,就翘尾巴了?”

     女儿委屈解释课程太难,她却认为女儿是在逃避躲懒,还严肃批评女儿是玩手机导致成绩滑坡。

     后来女儿的成绩不仅没有“知耻而后勇”,还掉到倒数几名。

     她认为,必须要让女儿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对女儿又是一顿责骂批评:

     “你长点心吧,别锁着门在里头偷偷玩手机,都这个样了,还不知道赶紧努力追上去吗?我要是你,我都得愁死!”

     就这样女儿越来越叛逆,就在初二即将开学时,女儿直接表示退学,不上了。

     她还大声强调“我这是通知你们,不是征求意见”。

     这才让这位妈妈意识到自己打压式教育有问题。

     没有一个孩子,会在父母的贬低下找到成就感。

     年龄越大,孩子的自我意识就会增强,会渴望被尊重。

     父母看不到孩子的好,孩子心里就找不到自己的根。

    

     2

     让孩子感知自我价值

     是成长的驱动力

     价值感,是推动一个人走向自我实现的核心动力。

     《平凡的世界》里,孙玉厚一家是极其贫困的,吃饭都成问题。

     孙玉厚的小女儿孙兰香刚4岁的时候,就整天挽着个小筐筐去土坡下拾柴禾。

     尽管她一天拾的柴禾只够她妈烧两灶火,但她心里挺高兴,那是她拾的呀。

     农村的环境,天然地让孩子更容易感受到价值感。

     孙兰香帮助母亲叠铺盖,扫地。

     奶奶害眼病,家里买不起眼药,她就和二哥一起跑出去摘带露水的草叶,回来给奶奶淋在眼睛上。

     孙兰香上学时成绩非常优异,但曾经也有过退学的念头。

     她认为上学不顶事,还不如早点回家挣工分。

     她给父亲说了想法,孙玉厚心里很气急,但没有骂她。

     他对兰香说,他知道兰香是为了帮助家里才有这个念头,但他并不希望兰香退学。

     她的大哥听说后,也劝她继续读书,并夸她脑子灵醒,“将来说不定能有大发展哩!”

     带着家人们的期盼,兰香放弃了退学的打算,又重新开始专心学习,她决心学出点名堂。

     后来,兰香考上重点大学,还成为了一名天文科研人员。

     如果精神世界有太阳,生活再苦都足以支撑渡过每一个难关。

     可当下的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导致孩子失去了感知自我价值的环境。

     现如今,孩子获取成就感的方式就只有读书学习。

     但学习是漫长的,孩子很难快速获得价值感。

     前段时间的热播剧《我们的日子》中,小女孩雪花学习不好,经常被妈妈训斥没脑子。

     但爸爸王宪平却始终护着雪花:“雪花是将才,将才都晚熟。你没发现雪花浑身上下都透露着一股机灵劲吗,一股灵气!”

     老师也吐槽雪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王宪平听完后立马不乐意:“头脑简单说明雪花单纯呀,四肢发达又有啥不好?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有自己的优势。”

     有这样的爸爸,雪花自始至终对自己很有信心,非常主有见。

     雪花打定心思好好学习后,最终从学渣变成了学霸,还考上了大学。

     父母的鼓励,不仅是孩子感知价值的源泉,也是无穷的精神力量。

    

     3

     能让孩子产生价值

     才有满满成就感

     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德雷克斯常常说:“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剥夺了他们体验自我能力的机会。

     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环境,任何通过思考和行动的事情都可以产生价值。

     1孩子的事情孩子做

     姜文说过一句话:给孩子最好的营养品是“吃苦头”。

     那一年,姜文的两个儿子一个6岁,一个4岁。

     孩子从小被长辈宠溺,被保姆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摔跤后第一反应是哭,而不是自己爬起来。

     姜文决定对孩子开展“吃苦主义”教育。

     他一个人带着孩子离开北京,在新疆城郊的普通民居住下来。

     孩子在姜文的指挥下,担任保洁员,每日清扫房间、收拾床铺,洗衣服。

     有时带着孩子自驾出门,开车途中,儿子会给爸爸倒水,帮忙看路。

     在新疆大半年之后,兄弟俩已经可以很好的照顾自己,孩子们也觉得自己是英雄。

     体验自力更生的乐趣,是向内探索学习的动力。

     2家庭会议,让孩子有家的参与感

     《正面管教》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对夫妇打算去旅游,但是鉴于之前带着孩子旅游的糟糕经历,他们决定尝试家庭会议,让孩子发表看法。

     家庭会议上,孩子们很兴奋。

     他们列出了许多可能会在途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不收拾东西、不背自己的包、睡得太晚、不愿意去父母想去的地方,总想花钱买玩具,打架”等等。

     孩子们与父母一起制定了旅行规则,并商讨如果不遵守规则又该怎么办。

     接下来的事情非常顺利,这位父亲后来说:“这是多年来最让我开心的一次举家出游”。

     让孩子参与制订家庭规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有影响力。

     3引导孩子帮助别人,让孩子产生价值

     有一所学校尝试用“同伴辅导”计划来帮助孩子产生价值。

     五六年级的老师会推荐一些有“捣乱领导能力”的孩子当“同伴辅导员”,让他们来做其他学生的顾问。

     同伴辅导员需要与同学深度交谈,解决同学遇到的问题。

     有个接受辅导的学生表示很不喜欢一个老师,那个老师总爱批评自己。

     同伴辅导员说自己能理解,因为他自己也有这样的问题。

     然后,这个同伴辅导员指出,大概这个老师遇到了困难,心情不好,需要鼓励。

     他还指出,既然这个学生无法改变老师的行为,就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

     他们一起制定了计划,相互鼓励,并按计划行动,以使这个老师没有理由再生他的气。

     这些做顾问的经历,让同伴辅导员们觉察到自己的优势,并产生了很大信心。

     而且这种助人的感觉,让他们觉得很有成就感。

     后来他们成了优秀的班干部,彻底撕掉了“坏孩子”标签。

     教育圈里有一句话:教育成果就像“滚雪球”,引导对了,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4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样一段话:

     “童年时获得的原始自我价值感,是我们心理健康的原动力,即使在成年后遇到了重大的打击和挫折,那种根深蒂固的自尊、自爱和自信,也会让我们鼓起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会保护孩子的自信。

     真正有能力的孩子,一定有温暖的父母。

     让孩子卓越成长的,从来不是金钱的浇灌,而是心灵的滋养。

     原题:孩子抑郁后我才明白:通过哭穷让孩子上进,是最残忍的教育

     *作者:阿幸,富书作者,图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知乎、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你点的每个在看,都是对生活的一份加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思想聚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