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2/6/26 16:27:39 考试真题那些事儿

    

    济南市历下区2022年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LX 2022.6)

     本试题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颐卡上,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

     2.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笔迹清晰、字体工整,务必在答题卡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一、(18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zuò)。

     B.叶圣陶一生诲(huǐ)人不倦,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C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bìng)溅的水花。

     D.我坐在里面,怀抱着操作盒,屏(píng)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澎拜 互联网 以身作责 惊心动魄

     B.烦燥 丁卯年 悲天悯人 奈人寻味

     C.恳切 座右铭 姗姗来迟 忍俊不禁

     D.遗撼 无症壮 天涯海角 轰轰烈烈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登上山顶,他迅速放下沉重的背包,如释重负。

     B.学习中遇到问题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

     C.奥运会开幕式上,运动员昂首挺胸、耀武扬威地步入会场。

     D.成长道路上,阳光常常伴你左右,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写作文时,同学们要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人们能否自觉佩戴口罩,是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重要手段。

     C.了解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D.学校组织的地震疏散演练,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保护。

     5.在下面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人迈向无垠宇宙的步伐又进了一步。从茫茫荒漠到万里林场,从皑皑雪山到青青草原,从江河湖海到灿烂星河,到处都留下中国人探索的脚步。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正以______的勇气、_______的毅力、_______的胸怀、锐意进取的姿态坚定地迈向全世界!

     A.坚持不懈 一往无前 兼容并蓄

     B.一往无前 坚持不懈 兼容并蓄

     C.兼容并蓄 坚持不懈 一往无前

     D.一往无前 兼容并蓄 坚持不懈

     6.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左传》是记载春秋历史的史学名著,儒家经典之一。

     B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C.“飞来山上千寻塔”中的“寻”是古代长度单位。

     D.“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管乐器,“竹”指弦乐器。

     二、(33 分)

     (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 完成7~9题。(共9 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

     B.濯清涟而不妖 妖:艳丽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陶后鲜有闻 鲜:少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水陆草木之花 持就火炀之

     B.出淤泥而不染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必有我师焉

     D.同子者何人 不以木为之者

     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B.“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C.“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正衬。

     D.本文运用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2题。(共8分)

     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

     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寸不倚去。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

     庭实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虛受:虚心接受.④夷险一致:意思足不管帆风顺还足遇到危险时,

     都始终如.⑤实:充实,充满。

     10.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处) (2分)

     竹节贞负以立志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12.文章通过写竹的“本固”“性直”“心空”“___________”等特点,赞美了君子__________的美德。(3 分)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4题。(共7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提示:请用2B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这首诗是诗人在齐、赵等地漫游时所作,诗中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B.首联以设问发端,自问自答,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雄伟广阔、绵延不尽。

     C.中间四句由静景到动景,表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令人震撼,蕴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D.全诗紧扣“望”字,由近及远,表现泰山的秀美和雄伟,抒写登岳之感受。

     14.古诗文中不少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4 分)

     (四)根据原文默写

     15.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语句。(共9 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______________,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4)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政入万山围子里,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6)龚自珍在《己亥杂诗》 (其五)中以落花自喻,表现崇高的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7)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7分)

     16.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可怜的人要被咬成两段了。我急忙跑去救他,但尼摩船长赶在了我的前面。他的斧子砍入怪物口中,加拿大人奇迹般地得救了,他站起来,把整条鱼叉狠狠刺入章鱼的三个心脏中。

     “这是我对您救命之恩的报答!”尼摩船长对加拿大人说。

     .....

     尼摩船长浑身是血,一动不动地站在探照灯旁,注视着吞噬了他一一个同伴的大海,大滴的泪珠从眼中流淌下来。

     (1)文段节选自《_______ 》,作者是____, 这里的“我”是__________(人名)(3分)

     (2)文段中,一向高傲、坚毅的尼摩船长因为①___________大滴的泪珠从眼中流淌下来。而在小说尾声,尼摩船长在英雄人物的肖像下双膝跪地,泣不成声,则是因为②______(4分)

     四、(32 分)

     (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17~19题。 (共11分)

     ①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

     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②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花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

     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③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

     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④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⑤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⑥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

     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⑦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⑧“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⑨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四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7.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提示:请用2B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我们和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是想让后来得到帮助的人们感激自己。

     B.选文中我和瑶族老人都误认为领头的哈尼小姑娘是小茅屋的建造者。

     C.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和解放军战士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D.选文主要通过对话,即语言描写来揭示悬念,塑造哈尼小姑娘形象。

     18.选文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19.结尾处的“驿路梨花处处开”,有什么含义? (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 (共21分)

     无味清水粽

     程华

     ①市面上棕子种类五花八门,清水棕虽是小众稀罕物,却一直是我最喜欢的。

     ②小时候可吃的东西不多。端午将至,家家都包棕子,并视之为隆重的仪式。与拙于烹

     饪的父亲相比,母亲无所不能:腌咸菜、做泡菜、推汤圆.....食材匮乏,愈显她身手不凡。

     她生于乡下,少小离家就读护士学校,后入伍成为军医,再后来转业当厂医,不晓得她怎么

     会捣鼓那么多玩意。

     ③母亲包棕子,清水棕,那叫一个利索。泡过的糯米,湿润润装满一搪瓷盆,加上一叠

     不知从哪儿弄来的青悠悠棕叶,即是全部食材:一小捆细麻绳,一双木筷,一只粗瓷勺,便

     是全套工具。她面容庄重地坐下,取了棕叶,横向倾斜着向内卷入,再将后面的棕叶朝外包

     卷过去,咦,一翻一卷就弄出一只“漏斗”。没待我看清,她舀一勺糯米倒入“漏斗”,一手握紧漏斗,一手拿木筷“嚓嚓"将米捣几下,而后用手重重压上几压,嘴角因为用力抿得紧紧的。

     ④接下来的动作让我眼花缭乱。但见母亲十指翻飞,一只棕子便初具雏形。随后扯一截

     麻绳左绕右缠几下,不过几秒,粽子便结结实实握在手中。

     ⑤我兴冲冲抢过一把棕叶打算如法炮制,可看似简单的动作到我这里完全走样,棕叶卷,

     来卷去终是各自为政,且屡屡与糯米分崩离析。如是折腾几番,我失了耐心,丢下棕叶跑了。

     ⑥待我疯玩回来,一大盘青绿的清水棕已热腾腾出锅。我不顾烫手提起一只,一边吹气

     一边拿剪刀剪断麻绳,剥开紧裹的棕叶,呼、糯米与棕叶的清香相互缠绕,直钻鼻孔。慢点,小心烫!母亲絮叨间,一只棕子已被我消灭。

     ⑦那棕子特别紧实。隔水蒸熟的粽子彻底改变了糯米在盆中一粒粒一颗颗的散漫状态,

     似被模具压过,变成光滑得看不出米粒原状的圆锥体。那时白糖凭票供应,十分紧俏,清水

     棕不能蘸白糖吃,但白棕子一样吃得眉开眼笑。

     ⑧母亲兴之所至会包很多小棕子,长度不过中指的两个指节,小巧玲珑,十分伶俐。用

     一根麻绳串成一串,拎在手里像一串活蹦乱跳的绿妈蚱。我刻意提了“蚂炸”踱去隔壁家,

     说是串门,实则显摆。当然,“妈蚱”出锅后,母亲总让我提上一两串给隔壁小孩送去。

     ⑨若干次想学“手艺”,可竟然学不会,后来彻底放弃。母亲勤快又能干,我不会又有

     什么关系?我心安理得享用每年一度的端午美食,直到有一天,再也吃不到母亲包的棕子。

     ⑩母亲是炎夏走的。从那时起,我一度几乎不吃粽子了。

     现在,家家户户包粽子的景象好像不多见了,每逢端午节前后,市场上会涌出许多厂

     家生产的粽子。尤其近些年,粽子的种类、品牌更多,档次愈发走高,馅料中连鲍鱼大虾都

     悉数收入,价格也一路上扬。

     儿子喜欢吃粽子。他开心地拆给我看,这是蛋黄猪肉,这是豆沙莲蓉。他的勃勃兴致

     感染了我,我从半推半就,到渐渐接受。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清水粽。终究,惦记着儿时那一捧青绿一口清甜,那个端坐在一盆

     糯米旁边,魔术般变出一只只粽子的再也见不到的....无味之味,味尤深浓。

     (选自2022.5. 19《羊城晚报》,有删改)

     20.通读全文思考:文章以(1)“______” 为线索,回忆了母亲包粽子、(2)_________________“我”迫不及待吃粽子、(3)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往事,表达了(4)_______。(5 分)

     21.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6 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

     但见母亲十指翻飞,一只粽子便初具雏形。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我不顾烫手提起一只,一边吹气- -边拿剪刀剪断麻绳,剥开紧裹的粽叶,呼,糯米与粽

     叶的清香相互缠绕,直钻鼻孔。

     2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13段画线句“无味之味,味尤深浓”的理解。(5 分)

     23.对比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5 分)

     济南市历下区2022年七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2022.6)

     1.A

     【解析】 B.诲(huì)人不倦 C.迸 (bèng)溅 D.屏(bǐng)息凝神

     【评分意见】本题3分。

     2.C

     【解析】 A.澎湃 以身作则 B.烦躁 耐人寻味 D.遗憾 无症状

     【评分意见】本题3分。

     3.D

     【解析】A.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望文生义。B.不耻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用错对象。C.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多含贬义。褒贬失当。

     【评分意见】本题3分。

     4.C

     【解析】A.否定不当 B.两面对一面 D.成分残缺

     【评分意见】本题3分。

     5.B

     【解析】一往无前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毅力,兼容并蓄的胸怀。

     【评分意见】本题3分。

     6.D

     【解析】D.“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评分意见】本题3分。

     7.C

     【解析】C.植:竖立。

     【评分意见】本题3分。

     8.B

     【解析】A.结构助词/代词 B.表转折 C.语气词/兼词 D.……的人/……的原因

     【评分意见】本题3分。

     9. C

     【解析】C.文中以“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属于反衬。

     【评分意见】本题3分。

     10.竹 节 贞 /贞 以 立 志

     【评分意见】本题2分。只画一处,错画、漏画、多画均不得分。

     11.示例: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评分意见】本题3分。关键词“性”“思”翻译正确,语句通顺即可。

     12.节贞 坚定、正直、公正、谦虚等。

     【评分意见】本题3分。原文填空1分,美德2分。

     【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人,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君子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正直,凭着正直的本性可立身;君子看见它正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君子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学的人。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

     13.D

     【解析】全诗紧扣“望”字,由远及近,抒写望岳之感受。

     【评分意见】本题3分。

     14.诗句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评分意见】本题4分。诗句原意2分,衍生意义2分。意思对即可。

     15.(1)柳暗花明又一村

     (2)独怆然而涕下

     (3)黄梅时节家家雨

     (4)不畏浮云遮望眼

     (5)一山放出一山拦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评分意见】本题9分,每空1分。语句填写正确且无错别字方可得分。字迹笔画不清晰无法辨识的均不得分。

     16.(1)《海底两万里》 儒勒·凡尔纳(凡尔纳) 阿龙纳斯

     【评分意见】本题3分。

     (2)①失去同伴 ②复仇成功/激动不已

     【评分意见】本题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7.A

     【解析】我们和老人修葺小茅屋的原因是向哈尼小姑娘学习,为人民服务。

     【评分意见】本题3分。

     18.第⑥段属于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表现了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情节曲折生动。

     【评分意见】本题4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作用2分。

     19.表层含义是指小茅屋所在的地方,到处开满了梨花,很美丽。深层含义是指梨花姑娘为代表的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处处传扬。

     【评分意见】本题4分。表层含义2分,深层含义2分。

     20.(1)(无味)清水粽 (2) 我”学包粽子 (3)(母亲派)“我”送粽子/“我”炫耀(显摆)粽子 (4)对清水粽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5分。最后一空2分,其余1分,意思对即可。

     21.(1)“翻飞”原意指忽上忽下地翻腾飞舞,这里传神地写出母亲包粽子时手指非常灵活,表现了母亲手艺的高超。

     【评分意见】本题3分。词语解释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效果2分。

     (2)运用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我吃粽子时急切的样子,表现了粽子的清香美味和我对粽子的喜爱之情。(侧面表现了母亲包粽子手艺的高超。)

     【评分意见】本题3分。动作描写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2分。

     20.示例:清水粽是无味的,但它的清香里却蕴含着母爱的味道。抒发了作者对清水粽的怀念及对母亲的赞美、思念之情。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升华主题。

     【评分意见】本题5分。结合内容2分,抒发情感2分,结构作用1分。

     23.文章把市面上品类口味繁多的粽子与清水粽对比(1分),突出了清水粽的香甜(1分),表达了“我”对清水粽独特的喜爱之情(1分),进一步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2分)。

     【评分意见】本题5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对比作用2分,抒发情感2分。

     24.作文

     评分意见:

     项目

     评分细则

     基

     础

     等

     级

     一类文

     (36—48分)

     思想健康,切合题意,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感情真挚,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语言顺畅,书写规范,符合文体要求。

     二类文

     (24—35分)

     思想健康,符合题意,内容比较充实,中心明确,感情真实,结构比较完整,层次比较清晰,详略基本得当,语言通顺,书写基本规范,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三类文

     (0—23分)

     思想健康,偏离题意,内容比较空泛,中心不够明确,感情虚假,结构不完整,层次不够清晰,详略不得当,语病较多,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问题混乱。

     发

     展

     等

     级

     (0—12分)

     选材

     文采

     创新

     素材丰富

     素材新鲜

     见解新颖

     用词贴切

     句式灵活

     善用修辞

     文句有表现力

     构思新巧

     想象有独到之处

     表达有创意

     有个性色彩

     减

     分

     无题目、写错题目

     扣2分。

     错别字、标点

     每处错误扣1分,最多扣5分。重复的不计。

     字数不足

     每少50字扣1分。

     1.基础等级从题意、内容、表达、结构、感情、文体(考生所选文体)等方面综合分类判分;发展等级不求全面,只要具备一项指标以上即可酌情评分;经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判为三类文,且不给发展等级分。

     2.每份作文实际得分=基础等级分+发展等级分+书写加分-减分;实得分不得超过60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考试真题那些事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