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2/7/2 9:15:32 考试真题那些事儿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202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基础积累。(18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载(zài) 黝黑(yǒu) 忍俊不禁(jīn) 锐不可当(dāng)

     B.确凿(záo) 狡黠(xiá) 怏怏不乐(yàng) 屏息凝神(bǐng)

     C.妥帖(tiē) 襁褓(qiǎng) 铢两悉称(chèn) 忧心忡忡(chóng)

     D.抽噎(yē) 恪守(kè) 挑拨离间(jiān) 茅塞顿开(sè)

     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褴缕 水墨画 走投无路 箪食壶浆

     B.告盤 佼佼者 牵强附会 拭目以待

     C.修茸 斑马线 心无旁骛 轻歌曼舞

     D.彗星 大无畏 刨根问底 老骥伏枥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如期而至,大明湖上美轮美奂的龙舟大赛成为炎炎夏日里泉城人民关注的焦点。

     B.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活水引入方塘,语文学习方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C.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习惯和愿望都不以为然,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D.走过百亩梨园,被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包围,置身这姹紫嫣红的花海,我不禁心旷神怡。

     4.(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简帛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阅读载体不断演变,但人们对于阅读的热爱却从未改变。

     B.中考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知识遗忘快。

     C.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素养,学校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活动。

     D.中国自古有崇尚自然的理念,“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正是这一理念的发展和继承。

     5.(3分)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②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③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④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A.③④①⑤② B.②③①⑤④ C.③①⑤②④ D.②①③④⑤

     6.(3分)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中“黄发”指“老人”,“垂髻”指“孩子”。

     B.《论语》中不少语句演化为成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C.“令尊”“久仰”“高朋”等为敬辞;“家君”“见教”“拙作”等为谦辞。

     D.古代在竹简上写字,以火炙烤竹片使水分蒸发,称为“汗青”,通常代指史册。

     二、阅读理解(33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7.(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言行恶劣

     B.庶竭驽钝

     庶:期望

     C.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力效

     D.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怠慢、疏忽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苟全性命于乱世/至于负者歌于途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卷石底以出

     C.以伤先帝之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则攸之、讳、允之任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B.选文中诸葛亮追述先帝知遇之恩和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程,以此激励刘禅完成大业。

     C.选文表明自己“兴复汉室”的决心,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D.选文运用了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在塑造人物和情节上描写得十分生动细致。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8.(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因名之曰“独坐”。予训课暇,辄憩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廉、洛数君子之心,又次则咀嚼《左传》、苟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悠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茭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节选自桑悦《独坐轩记》,略有删改)

     【注释】①关、阅、廉、洛: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闺中朱熹、廉溪周敦颐、洛阳程颐、程颢。②芰(j)荷:菱和荷。③桑悦:明代学者。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宾至无可升降因名之曰“独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

     (3)唐代刘禹锡曾写下《陋室铭》。本文作者桑悦和刘禹锡所处时代虽相隔久远,但他们志趣相近。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的发现。

     (三)诗词阅读

     9.(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红梅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淡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释】①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西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②好睡慵开: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③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④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开篇以拟人手法写红梅,红梅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所以“莫厌迟”

     B.“冰脸”一句刻画了红梅的冰清玉洁,传神地写出了红梅不媚时俗的超然之气。

     C.“偶作”三句侧面写出红梅的姿态:偶尔也色如桃杏,闲淡雅洁,孤瘦雪霜姿。

     D.这是一首咏物词,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全词物我交融,花格、人格契合。

     (2)赏析“尚余孤瘦雪霜姿”中“尚”的妙处。

     10.(9分)根据原文默写

     (1)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

     (3)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

     (5) ,不亦君子乎?(《论语》)

     (6)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绘禽鸟的动态,展现早春活力的诗句是: , 。

     三、名著阅读(7分)

     11.(7分)(1)学校开展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推荐名著的阅读活动,校刊拟开设《读名著?学榜样?树理想》专栏,现征集推荐名著中的人物名片。请从毛泽东、朱德、保尔、尼摩船长中任选一位,按照“人物”“出处”“典型故事”“人物点评”的格式,拟写一则“人物名片”进行投稿。

     人物名片

     人物: 出处:《 》

     典型故事:

     人物点评:

     (2)《儒林外史》刻画了科举制度下的各色士人,从中能窥见他们的不同品格。“出游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名句能让你联想到《儒林外史》中的哪个人物的哪个典型事件。

     四、阅读理解(32分)

     12.(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创造,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下

     ①“我在太空舱中醒来。一个声音叫道:你在这里干什么?我抬起头,看见一个巨大的浑身透明的身影,正站在我的头顶上方。我知道这只是幻觉。因为在这个空间里,不可能有另外一个人……”写下这段文字的,是一个名为“AI科幻世界”的人工智能程序。输入写作风格、故事背景、角色列表等关键要素后,这个程序便可以自动生成文本。这款由科研院所开发的“AI科幻世界”,与十几位科幻作家一道发起《共生纪》实验写作项目,宣布将以人机合作的形式创作科幻小说。

     ②相较于5年前人工智能“微软小冰”写诗并且出版原创诗集,这一次“AI科幻世界”试水小说创作,意味着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生成、深度学习等方面接受更大的挑战。诗歌语言向来模糊、多义,自由度和读者理解包容度都比较大,“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能够“以假乱真”被读者接受,多多少少得益于这种自由度和包容度。而小说作为一种更通俗的文体,往往有语言清晰、逻辑顺畅、叙述合理的内在要求,除非更“老道”的人工智能,否则很难胜任。

     ③我们曾经习惯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担心将来有一天自己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就选择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吧!现在看来,人工智能已经不甘于被关在“创造性”的门外了。从画画到编曲,从写诗到写小说,不断进阶的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接连进行尝试。世界上第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肖像画拍卖出40万美元的天价,与同场拍卖的艺术大师作品价格不相上下。但更多尝试无意也无力和人类创作一争高下,而是在辅助创作、人机交互协作层面持续发力,以丰富文艺创作的手段方法,带动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

     ④未来已来。在阿尔法人工智能战胜世界围棋冠军之后,人工智能没有被围棋界视作洪水猛兽,相反,现在很多职业棋手都采用人工智能作为陪练工具,人工智能最终服务的还是人类“智能”。与之相似,人工智能在文艺创造上的不断突破,反过来也促使我们更好地正视人类的创造力。真正有内在动力与激情的创造,真正以人的全部情感碰撞才写出来的诗句,是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⑤一件优秀的人工智能作品的意义,不是让之前无数的人类作品变得黯然失色,相反,它让我们重新看清了其背后那些世代经典的真正价值。人类投注于创作中的爱与智慧、丰富的情感与充沛的精神、对生命的观照与超越生命之上的追求,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值得一代又一代创作者们接力精进。越是有人工智能的同行相伴,越要如此。创造永无止境,人工智能只会让人类对创造力的探求之路走得更深更远。

     (选自《人民日报》,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AI科幻世界”写的科幻小说,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

     B.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主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C.微软小冰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被接受,意味着人工智能参与的艺术创作将取代人类。

     D.本文作者认为,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下,人类的创造会永无止境。

     (2)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能够“以假乱真”被读者接受,多多少少得益于这种自由度和包容度。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世界上第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肖像画拍卖出40万美元的天价,与同场拍卖的艺术大师作品价格不相上下。

     13.(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又是一年春天

     ①那年我高三。有一天,妈告诉我,舅妈捎来信儿,让我周六去给她帮忙,刨树。

     ②舅家在大山里的虎脑村,路特别不好走,常常走上半天也瞅不见个人影,怪吓人的,所一以我很不情愿去。舅家门前种着一棵又高又大的核桃树,还有条蜿蜒小路。核桃每年都结得嘟噜连串,从不空枝。上小学时,一到周末,我就缠着到舅家去,害怕核桃长熟了,被表哥摘了吃完。稍微懂事了,知道核桃树是舅家的摇钱树,表哥也很少吃,卖核桃的收入要维持全家平时的一应开销。但每到过年时,舅和舅妈到镇上来卖核桃,总要留一些送到我家。

     ③想到这里,我对妈说:“好吧,我明天去……”

     ④当时是春天,核桃树已经开花了。舅妈看到我来了,很高兴,带着我去刨树。等来到那棵大核桃树下,我愣住了:怎么刨这棵啊?听妈说,这棵核桃树一年结好几百斤核桃,有上千元的收入。树又没干枯,怎么舍得刨啊?

     ⑤舅妈也不说话,使劲抡起钁头,发狠地刨着。“舅妈……”我心里藏着多个问号,张开嘴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⑥刨着、刨着,舅妈抱着树哭了起来。我一下子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安慰。没了这棵核桃树,一家人可昨生活?她能不伤心吗?

     ⑦“瞧我这没出息样儿……村里要修柏油路,这棵树碍事,不刨掉不行。”舅妈朝我凄然笑,细碎的泪珠如朝露般挂在她的睫毛上。

     ⑧原来是这样。我顺嘴说道:“赔偿多少钱?少了可不行!”

     ⑨“哪能这样说?修路是为了咱村民方便,比起人家,咱,唉!”舅妈摇了摇头说,“李支书为了咱村,丢了在郑州每年上百万的生意,为了修路,人家带头捐款。还有在外办厂的老苏,头一次捐了8万,第二次捐了2万……”说罢,她又抡起钁头刨起来。

     ⑩眨眼间,几年光景过去了。

     今年春上,得知我从大学回来了,舅妈打来电话,让我到南岭新村给她帮几天忙。南岭新村?舅妈家搬家了?挂断电话,我急忙问妈。没搬家。妈说,获坡、杨树洼、虎脑三个村合成一个村,就是南岭新村。如今那里大变样了,城里人都争抡着去旅游呢!

     我骑上摩托直奔南岭新村。路是柏油路,像飘带似的,时而挂上山脊,时而落入谷底,时而钻进树林,时而缠在山腰。不时有各种高档轿车从我身边经过。我循着宽阔、平整的柏油路骑到了一栋两层小楼前,楼房像是刚竣工的。没错,就是舅家,因为楼房旁边还保留着原来的石窑。

     几年不见,舅妈不但不显老,好像年轻了不少,脸色红润,一扫过去的沉重。

     跟着舅妈来到地里,地里已栽了不少树。我问:“舅妈,都是栽的啥树啊?”舅妈说:“核桃树。老辈人讲,高山松树核桃沟嘛。”“这些树要不少钱吧?”我问。舅妈眉角轻扬,说道:“政府补贴一部分,咱自己掏一点。一亩地种40棵,收入可不少嘞。”

     但我知道依靠这点收入想脱贫奔小康,还差得远。我不便打扰舅妈的兴致,把话题引开了:“舅呢,在外打工赚了不少钱吧,小楼都盖起来了。”舅妈说:“这不都回来了,打算办农家乐呢。今儿你舅和你表哥去镇里买装修材料了……一个农家乐镇里补助两万块呢。不算咱家,村里已经开了五六家,生意好的,一年能挣二十多万。”舅妈说这话的时候,眉毛、眼睛里都透露出掩饰不住的喜色。

     眼前,核桃树枝头挂满了一串串、绿盈盈的核桃花,像梳着美丽发辨的小姑娘,在微风中笑着、舞着,煞是好看……

     (作者:侯发山,文章有改动)

     (1)文章以“又是一年春天”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

     舅妈也不说话,使劲抢起钁头,发狠地刨着。

     ②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

     路是柏油路,像飘带似的,时而挂上山脊,时而落入谷底,时而钻进树林,时而缠在山腰。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眼前,核桃树枝头挂满了一串串、绿盈盈的核桃花,像梳着美丽发辨的小姑娘,在微风中笑着、舞着,煞是好看……”的理解。

     (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写出两处即可)

     五、写作(60分)

     14.(60分)题目: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积累。(18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载(zài) 黝黑(yǒu) 忍俊不禁(jīn) 锐不可当(dāng)

     B.确凿(záo) 狡黠(xiá) 怏怏不乐(yàng) 屏息凝神(bǐng)

     C.妥帖(tiē) 襁褓(qiǎng) 铢两悉称(chèn) 忧心忡忡(chóng)

     D.抽噎(yē) 恪守(kè) 挑拨离间(jiān) 茅塞顿开(sè)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记载”的“载”应读作“zǎi”。

     B.正确。

     C.有误,“忧心忡忡”的“忡”应读作“chōng”。

     D.有误,“挑拨离间”的“间”应读作“jiàn”。

     故选:B。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褴缕 水墨画 走投无路 箪食壶浆

     B.告盤 佼佼者 牵强附会 拭目以待

     C.修茸 斑马线 心无旁骛 轻歌曼舞

     D.彗星 大无畏 刨根问底 老骥伏枥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褴缕”的“缕”应为“褛”。

     B.有误,“告盤”的“盤”应为“罄”。

     C.有误,“修茸”的“茸”应为“葺”。

     D.正确。

     故选:D。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如期而至,大明湖上美轮美奂的龙舟大赛成为炎炎夏日里泉城人民关注的焦点。

     B.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活水引入方塘,语文学习方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C.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习惯和愿望都不以为然,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D.走过百亩梨园,被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包围,置身这姹紫嫣红的花海,我不禁心旷神怡。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使用不当,“美轮美奂”形容房屋等建筑高大众多,富丽堂皇。形容房屋等建筑高大众多,富丽堂皇。用来形容“龙舟大赛”不恰当;

     B.使用恰当;

     C.使用不当,“不以为然”指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符合语境,可改为“不以为意”;

     D.使用不当,“姹紫嫣红”指各种色彩艳丽的花。与前文“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表达的意思矛盾。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简帛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阅读载体不断演变,但人们对于阅读的热爱却从未改变。

     B.中考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知识遗忘快。

     C.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素养,学校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活动。

     D.中国自古有崇尚自然的理念,“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正是这一理念的发展和继承。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正确;

     B.有误,成分残缺,在“遗忘快”后面添加“等问题”;

     C.有误,搭配不当,将“和素养”删去;

     D.有误,语序不当,将“发展”与“继承”互换位置。

     故选:A。

     【点评】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5.(3分)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②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③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④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A.③④①⑤② B.②③①⑤④ C.③①⑤②④ D.②①③④⑤

     【分析】本题考查排序能力。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句中的关键词语的把握。

     【解答】通读语段可知,该语段列举毛主席的诗句,阐述“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的观点。所以③为首句。①紧承③具体举《十六字令三首》的例子,为第二句。⑤具体阐释了①所列举的三首词的特点,为第三句。②句对上面内容小结,引出④“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分别为四五句。排序为:③①⑤②④

     故选:C。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

     6.(3分)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中“黄发”指“老人”,“垂髻”指“孩子”。

     B.《论语》中不少语句演化为成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C.“令尊”“久仰”“高朋”等为敬辞;“家君”“见教”“拙作”等为谦辞。

     D.古代在竹简上写字,以火炙烤竹片使水分蒸发,称为“汗青”,通常代指史册。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化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舍生取义”出自《孟子》。

     故选:B。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二、阅读理解(33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7.(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言行恶劣

     B.庶竭驽钝

     庶:期望

     C.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力效

     D.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怠慢、疏忽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苟全性命于乱世/至于负者歌于途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卷石底以出

     C.以伤先帝之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则攸之、讳、允之任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B.选文中诸葛亮追述先帝知遇之恩和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程,以此激励刘禅完成大业。

     C.选文表明自己“兴复汉室”的决心,表达了“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D.选文运用了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在塑造人物和情节上描写得十分生动细致。

     【分析】参考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方法,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有误,句意: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于:在/在;

     B.以:把/表修饰,不译;

     C.之:的/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D.则:就是/不译。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选文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故选:D。

     答案:

     (1)A

     (2)A

     (3)D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8.(8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因名之曰“独坐”。予训课暇,辄憩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廉、洛数君子之心,又次则咀嚼《左传》、苟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悠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茭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节选自桑悦《独坐轩记》,略有删改)

     【注释】①关、阅、廉、洛: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闺中朱熹、廉溪周敦颐、洛阳程颐、程颢。②芰(j)荷:菱和荷。③桑悦:明代学者。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宾至无可升降因名之曰“独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

     (3)唐代刘禹锡曾写下《陋室铭》。本文作者桑悦和刘禹锡所处时代虽相隔久远,但他们志趣相近。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的发现。

     【分析】参考译文:

     我担任西昌校官时,在菜园子里建了个小屋,像斗大小,只能容下一方案子,一张椅子。案上只能摆放几卷经书史册,客人来时无法打拱作揖,于是就命名它叫“独坐”。我训课督学的空闲,就在其中休息,首先探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治世大道,其次学习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颖程颐各位君子的理学思想。再次就品味《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的文章,再有空闲就选秦汉以来古人的事迹,稍加评论,来论定万世的是非,悠哉悠哉,以此度日。小屋前面有半亩水池,几丈空地,池塘里种有菱角荷花,土地上错杂种植着松树、桧树、竹子、柏树。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客人来时无法打拱作揖,于是就命名它叫“独坐”。据此断句为:宾至无可升降/因名之曰“独坐”。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更,再。暇,空闲。句意为:再有空闲就选秦汉以来古人的事迹,稍加评论。

     (3)本题考查主旨把握。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选文出自《独坐轩记》,作者是桑悦。选文主要写作者在这个斗室之内休息、读书、评点古人和种花植树的惬意生活情境。简陋的斗室对刘禹锡来说是“何陋之有”,狭小的书轩在桑悦看来也是可以“悠哉悠哉”的好处所。相对来说,他们更重视环境的清雅与心理的平衡,表现了二者安贫乐道的志趣追求。

     答案:

     (1)宾至无可升降/因名之曰“独坐”。

     (2)再有空闲就选秦汉以来古人的事迹,稍加评论。

     (3)简陋的斗室对刘禹锡来说是“何陋之有”,狭小的书轩在桑悦看来也是可以“悠哉悠哉”的好处所。相对来说,他们更重视环境的清雅与心理的平衡,表现了二者安贫乐道的志趣追求。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三)诗词阅读

     9.(7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红梅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淡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释】①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西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②好睡慵开: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③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④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词开篇以拟人手法写红梅,红梅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所以“莫厌迟”

     B.“冰脸”一句刻画了红梅的冰清玉洁,传神地写出了红梅不媚时俗的超然之气。

     C.“偶作”三句侧面写出红梅的姿态:偶尔也色如桃杏,闲淡雅洁,孤瘦雪霜姿。

     D.这是一首咏物词,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全词物我交融,花格、人格契合。

     (2)赏析“尚余孤瘦雪霜姿”中“尚”的妙处。

     【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ABD.正确;

     C.有误,“侧面”错,“小红桃杏色”是直接描写梅花的颜色,应为正面描写。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尚余孤瘦雪霜姿”句意:仍然保持傲霜迎雪的姿态。“尚”是“仍然”的意思,透露出作者对红梅赞赏。

     答案:

     (1)C

     (2)“尚”是“仍然”的意思,透露出作者对红梅赞赏。

     译文: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放,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点评】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结合全诗,把握感情基调。

     10.(9分)根据原文默写

     (1)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3)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5)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论语》)

     (6)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描绘禽鸟的动态,展现早春活力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会挽雕弓如满月(注意“挽”的书写)

     (2)关山度若飞

     (3)零落成泥碾作尘(注意“碾”的书写)

     (4)提携玉龙为君死(注意“提携”的书写)

     (5)人不知而不愠

     (6)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注意“生”的书写)

     (7)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三、名著阅读(7分)

     11.(7分)(1)学校开展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推荐名著的阅读活动,校刊拟开设《读名著?学榜样?树理想》专栏,现征集推荐名著中的人物名片。请从毛泽东、朱德、保尔、尼摩船长中任选一位,按照“人物”“出处”“典型故事”“人物点评”的格式,拟写一则“人物名片”进行投稿。

     人物名片

     人物: 毛泽东 出处:《 红星照耀中国 》

     典型故事: 退学后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坚持自学,研读群书;投身政治运动,主笔“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反对军阀、组织工人、领导了对省议会的冲击。

     人物点评: 他博览群书,有强烈的求知欲;他忠于革命,有坚定的信念。

     (2)《儒林外史》刻画了科举制度下的各色士人,从中能窥见他们的不同品格。“出游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名句能让你联想到《儒林外史》中的哪个人物的哪个典型事件。

     【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毛泽东出自《红星照耀中国》。他因为剪辫子与人辩论;退学后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坚持自学,研读群书;投身政治运动,主笔“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反对军阀、组织工人、领导了对省议会的冲击;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花整个夏天走遍湖南全省;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组织起义,参与建立苏维埃政府;经历了五次反“围剿”;把衣服脱下来给前线受伤的兄弟穿;通过长征到达甘、陕地区。他自律刻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生活简朴,不搞特殊化;他博览群书,有强烈的求知欲;他忠于革命,有坚定的信念。

     朱德出自《红星照耀中国》。他参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先后帮忙组织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帮农民种田、搬运谷物;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寻找共产党;和士兵同吃同住,借自己的马给士兵,自己走路;带领部队抵抗住了西藏冰天雪地的考验;采用游击战术与敌军作战;与毛泽东一起率部在福建、广东、湖南为苏维埃的发展长期斗争。他是一位大公无私,有强烈责任感的总司令。生活中,他温和、热心,融入军民;战场上,他英勇无畏,军事才能卓越。保尔?柯察金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战白匪,救出朱赫来;保尔在骑兵旅中伤寒未愈就回到部队;在与波兰军的战斗中,保尔勇往直前,忘我拼杀;带病修铁路;保尔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坚持学习;在病榻上写作;人物点评:在枪林和弹雨中,他不惧牺牲,展现了无产阶级的坚定信念;在疾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他坚强执着,演绎了平凡生命的烈火青春。尼摩船长出自《海底两万里》。他为救采珠人勇斗鲨鱼;送珍珠给采珠人;送黄金给陆地上需要帮助的人;阻止尼德兰捕杀长须鲸;在长须鲸和抹香鲸的战斗中,尼摩船长保护长须鲸,驱散抹香鲸;突破冰山重围;肉搏章鱼;冲撞战舰。他是一位渊博而智慧的探险家,投身于海洋文明的研究,具有探索精神;他是一名有博爱之心的勇士,他关注、同情、帮助着弱小;他是一名有正义之感的复仇者,他反抗压迫,追求自由,有着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杜少卿是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文人。他藐视功名,乐善好施,洒脱任性,豪爽放达。作者在杜少卿身上寄寓着自己安贫乐道、恬然自安、鄙弃琐屑世务、追求人格独立的人生理想。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杜少卿对功名富贵藐视与不屑;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杜少卿却不顾封建社会礼法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他敢于在封建社会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讲求孝道;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在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念下,敢于挑战封建权威的离经叛道的勇士。

     答案:

     (1)示例:毛泽东《红星照耀中国》退学后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坚持自学,研读群书;投身政治运动,主笔“湘江评论”、创办文化书社、反对军阀、组织工人、领导了对省议会的冲击。他博览群书,有强烈的求知欲;他忠于革命,有坚定的信念。

     (2)示例:“出游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名句能让我们联想到《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他在当时追名逐利的社会环境中淡泊名利,乐善好施,洒脱任性,豪爽放达,只要听见人向他诉苦,就拿出银子帮助,且不图回报,所以花光了家产。他曾经将金杯当了银两,作为去安庆的盘缠。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四、阅读理解(32分)

     12.(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创造,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下

     ①“我在太空舱中醒来。一个声音叫道:你在这里干什么?我抬起头,看见一个巨大的浑身透明的身影,正站在我的头顶上方。我知道这只是幻觉。因为在这个空间里,不可能有另外一个人……”写下这段文字的,是一个名为“AI科幻世界”的人工智能程序。输入写作风格、故事背景、角色列表等关键要素后,这个程序便可以自动生成文本。这款由科研院所开发的“AI科幻世界”,与十几位科幻作家一道发起《共生纪》实验写作项目,宣布将以人机合作的形式创作科幻小说。

     ②相较于5年前人工智能“微软小冰”写诗并且出版原创诗集,这一次“AI科幻世界”试水小说创作,意味着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生成、深度学习等方面接受更大的挑战。诗歌语言向来模糊、多义,自由度和读者理解包容度都比较大,“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能够“以假乱真”被读者接受,多多少少得益于这种自由度和包容度。而小说作为一种更通俗的文体,往往有语言清晰、逻辑顺畅、叙述合理的内在要求,除非更“老道”的人工智能,否则很难胜任。

     ③我们曾经习惯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担心将来有一天自己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那么就选择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吧!现在看来,人工智能已经不甘于被关在“创造性”的门外了。从画画到编曲,从写诗到写小说,不断进阶的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接连进行尝试。世界上第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肖像画拍卖出40万美元的天价,与同场拍卖的艺术大师作品价格不相上下。但更多尝试无意也无力和人类创作一争高下,而是在辅助创作、人机交互协作层面持续发力,以丰富文艺创作的手段方法,带动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

     ④未来已来。在阿尔法人工智能战胜世界围棋冠军之后,人工智能没有被围棋界视作洪水猛兽,相反,现在很多职业棋手都采用人工智能作为陪练工具,人工智能最终服务的还是人类“智能”。与之相似,人工智能在文艺创造上的不断突破,反过来也促使我们更好地正视人类的创造力。真正有内在动力与激情的创造,真正以人的全部情感碰撞才写出来的诗句,是永远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⑤一件优秀的人工智能作品的意义,不是让之前无数的人类作品变得黯然失色,相反,它让我们重新看清了其背后那些世代经典的真正价值。人类投注于创作中的爱与智慧、丰富的情感与充沛的精神、对生命的观照与超越生命之上的追求,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值得一代又一代创作者们接力精进。越是有人工智能的同行相伴,越要如此。创造永无止境,人工智能只会让人类对创造力的探求之路走得更深更远。

     (选自《人民日报》,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开头引用“AI科幻世界”写的科幻小说,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

     B.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文章主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C.微软小冰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被接受,意味着人工智能参与的艺术创作将取代人类。

     D.本文作者认为,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下,人类的创造会永无止境。

     (2)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能够“以假乱真”被读者接受,多多少少得益于这种自由度和包容度。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世界上第一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肖像画拍卖出40万美元的天价,与同场拍卖的艺术大师作品价格不相上下。

     【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开头引用“AI科幻世界”写的科幻小说,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文章说明了这一次“AI科幻世界”试水小说创作,意味着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生成、深度学习等方面接受更大的挑战。最后说明一件优秀的人工智能作品让我们重新看清了其背后那些世代经典的真正价值。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意味着人工智能参与的艺术创作将取代人类”理解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多多少少”意思是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表程度,起修饰限制作用。这里说明“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能够“以假乱真”被读者接受,得益于这种自由度和包容度的程度。“多多少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分析。第③段画线句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结合“从画画到编曲,从写诗到写小说,不断进阶的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接连进行尝试”分析,具体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进行的尝试。

     答案:

     (1)C

     (2)“多多少少”意思是“至少”的意思,表程度。这里说明“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能够“以假乱真”被读者接受,得益于这种自由度和包容度的程度。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进行的尝试。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13.(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又是一年春天

     ①那年我高三。有一天,妈告诉我,舅妈捎来信儿,让我周六去给她帮忙,刨树。

     ②舅家在大山里的虎脑村,路特别不好走,常常走上半天也瞅不见个人影,怪吓人的,所一以我很不情愿去。舅家门前种着一棵又高又大的核桃树,还有条蜿蜒小路。核桃每年都结得嘟噜连串,从不空枝。上小学时,一到周末,我就缠着到舅家去,害怕核桃长熟了,被表哥摘了吃完。稍微懂事了,知道核桃树是舅家的摇钱树,表哥也很少吃,卖核桃的收入要维持全家平时的一应开销。但每到过年时,舅和舅妈到镇上来卖核桃,总要留一些送到我家。

     ③想到这里,我对妈说:“好吧,我明天去……”

     ④当时是春天,核桃树已经开花了。舅妈看到我来了,很高兴,带着我去刨树。等来到那棵大核桃树下,我愣住了:怎么刨这棵啊?听妈说,这棵核桃树一年结好几百斤核桃,有上千元的收入。树又没干枯,怎么舍得刨啊?

     ⑤舅妈也不说话,使劲抡起钁头,发狠地刨着。“舅妈……”我心里藏着多个问号,张开嘴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⑥刨着、刨着,舅妈抱着树哭了起来。我一下子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安慰。没了这棵核桃树,一家人可昨生活?她能不伤心吗?

     ⑦“瞧我这没出息样儿……村里要修柏油路,这棵树碍事,不刨掉不行。”舅妈朝我凄然笑,细碎的泪珠如朝露般挂在她的睫毛上。

     ⑧原来是这样。我顺嘴说道:“赔偿多少钱?少了可不行!”

     ⑨“哪能这样说?修路是为了咱村民方便,比起人家,咱,唉!”舅妈摇了摇头说,“李支书为了咱村,丢了在郑州每年上百万的生意,为了修路,人家带头捐款。还有在外办厂的老苏,头一次捐了8万,第二次捐了2万……”说罢,她又抡起钁头刨起来。

     ⑩眨眼间,几年光景过去了。

     今年春上,得知我从大学回来了,舅妈打来电话,让我到南岭新村给她帮几天忙。南岭新村?舅妈家搬家了?挂断电话,我急忙问妈。没搬家。妈说,获坡、杨树洼、虎脑三个村合成一个村,就是南岭新村。如今那里大变样了,城里人都争抡着去旅游呢!

     我骑上摩托直奔南岭新村。路是柏油路,像飘带似的,时而挂上山脊,时而落入谷底,时而钻进树林,时而缠在山腰。不时有各种高档轿车从我身边经过。我循着宽阔、平整的柏油路骑到了一栋两层小楼前,楼房像是刚竣工的。没错,就是舅家,因为楼房旁边还保留着原来的石窑。

     几年不见,舅妈不但不显老,好像年轻了不少,脸色红润,一扫过去的沉重。

     跟着舅妈来到地里,地里已栽了不少树。我问:“舅妈,都是栽的啥树啊?”舅妈说:“核桃树。老辈人讲,高山松树核桃沟嘛。”“这些树要不少钱吧?”我问。舅妈眉角轻扬,说道:“政府补贴一部分,咱自己掏一点。一亩地种40棵,收入可不少嘞。”

     但我知道依靠这点收入想脱贫奔小康,还差得远。我不便打扰舅妈的兴致,把话题引开了:“舅呢,在外打工赚了不少钱吧,小楼都盖起来了。”舅妈说:“这不都回来了,打算办农家乐呢。今儿你舅和你表哥去镇里买装修材料了……一个农家乐镇里补助两万块呢。不算咱家,村里已经开了五六家,生意好的,一年能挣二十多万。”舅妈说这话的时候,眉毛、眼睛里都透露出掩饰不住的喜色。

     眼前,核桃树枝头挂满了一串串、绿盈盈的核桃花,像梳着美丽发辨的小姑娘,在微风中笑着、舞着,煞是好看……

     (作者:侯发山,文章有改动)

     (1)文章以“又是一年春天”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

     舅妈也不说话,使劲抢起钁头,发狠地刨着。

     ②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

     路是柏油路,像飘带似的,时而挂上山脊,时而落入谷底,时而钻进树林,时而缠在山腰。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眼前,核桃树枝头挂满了一串串、绿盈盈的核桃花,像梳着美丽发辨的小姑娘,在微风中笑着、舞着,煞是好看……”的理解。

     (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写出两处即可)

     【分析】本文以“春天”为时间贯穿全文,写了三件在春天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文章表现了农民的生活就如同“春天”般充满希望和生机,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认可与憧憬。

     【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首先,从结构上看,“又是一年春天”是线索,由原文“那年我高三……当时是春天”“今年春上……”“明年春上结婚”知,以“春天”为时间线索贯穿全文,它将已经发生的或即将发生在春天的三件事串联在一起;其次,从人物形象上看,由原文“不刨掉不中”“哪能这样说话”“修路是为了咱自便……”可知,舅妈善良,顾全大局,把舅妈这个人物形象和这个故事安排在春天这个季节里,能更好地塑舅妈子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性格特点:从主题上看,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三件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都在春天,舅家的生活以及农村的生活就好像“春天”般充满希望;从效果上看,“又是一年春天”,不仅指自然界的春天,还指生活充满希望,运用了双关的修辞。“又是”一词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认可与憧憬。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发狠”结合“刨着、刨着,舅妈抱着树哭了起来”分析,舅妈很舍不得自家的核桃树,但想到修路为大家,她痛下决心,主动刨掉了自家珍爱的核桃树,表现了舅妈善良、顾全大局、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性格特点。

     ②从句式上看,“路是水泥路,宽阔,平整,像飘带似的”,多用短句,读起来节奏感强,更能烘托出“我”此时的急切心情;“时而挂上山脊,时而落入谷底,时而钻进树林,时而缠在山腰”,又使用了整句,句式一致,形象表现出乡村小路的繁多,形态各异。从修辞来看,“像飘带似的”一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道路的细长与弯曲本。“时而挂上山脊,时而落入谷底,时而钻进树林,时而缠在山腰”一句使用了排比的手法,句式整齐划一,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文中画线句子“像梳着美丽发辨的小姑娘”运用比喻修辞,“在微风中笑着、舞着”运用拟人修辞,描摹出核桃花花色繁多美丽的状态,呼应了前文描述核桃树果实丰硕的文字。

     (4)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分析。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每逢春天前后,舅家以及所在的虎脑村就有所变化等内容,表现了农民的生活就如同“春天”般充满希望和生机,展现了虎脑村村民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精神面貌,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认可与憧憬。

     答案:

     (1)交待故事时间;一语双关,突出标题含义的多重性;暗示主题,突出一种美好的希望。

     (2)①舅妈很舍不得自家的核桃树,但想到修路为大家,她主动刨掉了自家珍爱的核桃树,可见舅妈顾全大局,目光长远。

     ②多用短句,句式错落有致,表达我此时的急切心情;“宽阔,平整”展现了农村在政府扶持下的巨大变化。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狭长又起伏的特点;行文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3)运用比喻、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核桃花花色繁多美丽的状态,呼应了前文。

     (4)示例:“舅家在大山里的虎脑村,路特别不好走,常常走上半天也瞅不见个人影,怪吓人的,所一以我很不情愿去”与“如今那里大变样了,城里人都争抢着去旅游呢”“我骑上摩托直奔南岭新村。路是柏油路,像飘带似的,时而挂上山脊,时而落入谷底,时而钻进树林,时而缠在山腰。不时有各种高档轿车从我身边经过。我循着宽阔、平整的柏油路骑到了一栋两层小楼前,楼房像是刚竣工的。没错,就是舅家,因为楼房旁边还保留着原来的石窑”进行对比,展现了虎脑村村民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精神面貌,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作用探究题可从六个角度进行思考:环境角度,情节角度,人物角度,主题角度,自身表达特点的角度,读者角度。要求学生审清题干,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五、写作(60分)

     14.(60分)题目: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中关键词“青春该有的样子”,是什么样子的。青春的时期,带有独特的气质,心里有火,眼里有光;心中有梦,执着追求;敢于拼搏、勇于承担。朝气蓬勃,充满希望,在努力中奋斗、拼搏,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收获幸福。这是一段美丽的时光,是一段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时光,是应该赞颂的时光。审读题干,叙写自己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感情,发表自己的议论。也就是可以写青春时期的自己的故事,写青春的感悟,写对青春的看法。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去写,主题必须积极、健康,必须展现青春的成长和幸福。青春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在写时,要把这个话题落实到非常具体的、小的事件中去,要展现自己对青春的一些感悟或思考,不能太空泛,不要说套话,要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即使最细微的心理感悟也比大道理要打动人心。语言上注重细节的描写,不必太多,一处或者两处,真实,触动人的内心,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考试真题那些事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