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各地2020-2021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2022/7/3 14:48:41 考试真题那些事儿

    

     古诗阅读专题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诗歌阅读(共7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题湖

     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①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作此诗时即将离任。②乱峰:参差不齐的山峰。③勾留:留恋

     1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围绕“春”和“湖”展开景境,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结构精巧别致。

     B. 中间四句,诗人以精妙的比喻,描绘出西湖的旖旎风光,构成一幅神韵无限的画卷。

     C. “碧毯”二句,出人意料地在山水诗中嵌入诗化的农事,雅俗相融,别出心裁,也体现出作者对人民的关怀。

     D. 本诗描写了西湖春日青翠葱茏、碧丽秀美的景色,尾联间接抒情,表达诗人离开西湖的悲伤落寞之情。

     14. 本诗颔联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的画面。

     【答案】13. D 14. 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翠色,山连绵起伏,环湖而绕,湖水平铺,月影沉波,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对诗文内容理解时,需找到原文内容,细致理解后,进行判断。

     D.尾联是: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意思是: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西湖。结合注释中的背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作此诗时即将离任。可知:“勾留(留恋)”一词,是直接表达,作者将离任杭州时的不舍留恋。D项说是“尾联间接抒情,表达诗人离开西湖的悲伤落寞之情”,故错误;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画面的描绘。

     在解答诗文画面题时,首先要了解该诗句描写的是什么景物,在进行描绘时多运用修饰性词语,最后总结概括画面图景为宜。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一句,描绘的是:湖、山、松树、月影。画面描绘示例:细看山水,峰峦起伏,青松妆点山的颜面,形成千重翠黛,湖水平铺,月影沉波,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松山湖月图。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赏析(共7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释】①邱二十二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②属:正值,适逢,恰好。③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悠闲的人,此处指邱员外。

     13.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通过写秋夜空寂、凉天,渲染一种清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思念、孤寂之情。

     B. 诗的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隐居学道的邱二十二员外,即所怀之人。

     C. “山空”属无声静景;“落”松子落地是有声动景。以动衬静,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

     D. 全诗实写我和友人的相互思念、夜不能寐的孤寂的情景,语言安闲恬淡、古朴雅致。

     14. 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的画面。

     【答案】13. D 14. 遥想此刻月明星稀,空寂的深山中万籁俱寂,一颗松子正悄然落下,幽居在此的友人啊,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长夜无眠,相隔千里,共赏一轮圆月。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是虚写,不是实写。故选D。

     【14题详解】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诗句“山空松子落”,承接的是上文的“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据此,在描绘秋景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遥想诗人与友人共赏明月的情景作答。答案是多元的,合理即可。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诗歌阅读(共7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 “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千寻”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C. “鸡鸣见日升”是正面描写,意思是鸡一鸣就能看见太阳,极言塔的高峻。

     D. 诗歌后两句用典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天抱负。

     14. “不畏浮云逃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常被后人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这句诗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13. C 14. 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闻说”即听说,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并非正面描写,C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诗人的态度:面对困难,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远大志向。同时这两句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并衍生出新的意义,“高度决定眼界”,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同时,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点睛】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赏析(共6分)

     13.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①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②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③桂华:桂花,“华”同“花”。④林栖者:山中隐士。

     (1)下列对古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对偶,描写兰、桂的美好,并以此自喻,抒写自己的高洁品格。

     B. 颔联,写春、秋时节因兰、桂而美好,流露了诗人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C. 颈联“谁知”引出“林栖者”,表达诗人对山中隐士跟风、附庸风雅的鄙视。

     D. 尾联以反问作结,加强语气,表达自己坚守本心、荣而不媚的高贵品质。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画面。

     【答案】(1)C (2)示例:兰叶在春风吹拂下生机勃勃、枝叶繁茂,纷披下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颈联写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内心愉悦,产生了爱慕之情;选项所说“诗人对山中隐士跟风、附庸风雅的鄙视”错误;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绘。“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意思是:兰叶到了春天长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开得十分皎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绘,语言尽量优美、富有诗意,要有画面感。如:兰叶到了春天长得格外茂盛,充满生机与活力,桂花在明月的映射下显得格外皎洁美丽,让人喜爱。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

     9.(7分)古代诗歌赏析。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②尘:杂念。③金鞍玉勒,泛指耳鞍、笼头的贵美。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用写实的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表现了诗人读书时的专心致志,如饥似渴。

     B.“活水”一句化用朱熹名句,说明坚持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永远清澈。

     C.“东风”一句说明读书要勤奋,不断增长新知,如同东风催百花,染绿柳,令人心旷神怡。

     D.尾联以游手好闲的贵公子反衬,显示了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一句的妙处。

     【分析】《观书》是明朝于谦的作品,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读书的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颔联不是写实手法,而是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书卷多情是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本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把书卷比作故人,“多情”“相亲”又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答案:

     (1)A

     (2)比喻、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从早到晚与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的情景(或表达了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译文:

     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点评】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3~14 题。(共 7 分)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一天:指满天。②睛湾:晴日中的水湾。③野水:郊外的水。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中写清秋野外的山光水色,也倾注了诗人忧愁抑郁的情绪。

     B.第一句写满天秋色给晴天的水湾带来了丝丝寒意。这句写得很笼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C.第二句切题写放眼瞟望,具体写山,但又将远近高低重叠的山一一囊括进诗。

     D.第四句以“忽”字领句,与第三句的“闲”字相对应,使景更加突出,也带出了诗人后来眼前 所看美景。

     14.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诗句“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所展示的画面。(4 分)

     13.(1)A

     14.满天秋色,晴日中的水湾已带上了寒意,那岂不是秋色溶入了水中?远近高低的山峦重叠,一直延伸到天边。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共7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本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秋,李白得到赦免,游洞庭登岳阳楼所作。夏十二:李白的朋友。

     13.(1)下列对本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此诗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的湖山景象,风格飘逸潇洒。

     B.“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展现了洞庭浩渺无垠、横无际涯的景象。

     C.颈联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下榻设宴,如同在天上传杯饮酒,用夸张突出心情。

     D.尾联写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表现了诗人写作时愁苦、悲凉的心境。

     (2)赏析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中“衔”字的表达效果。(4分)

     13.(1)D 评分意见:本题3分。【解析】D.尾联写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表现酣饮之乐。

     (2)示例:衔,衔来,衔出(1分)。大雁南飞引走我的愁绪,远处山峰衔来一轮好月(1分)。运用拟人(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挂山间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畅然、愉悦之情(1分)。

     评分意见:本题4分。解释词意1分,理解句意1分,手法1分,情感1分,意思对即可。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考试真题那些事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