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讲义:小说阅读
2022/7/12 19:06:16 考试真题那些事儿

     第四讲

    阅读理解之小说阅读

     一、小说的常识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小说的特点

     1、完整的故事情节

     2、鲜明的人物形象

     3、典型的环境

     4、深刻的主题

     5、精巧的构思

     二、中考小说阅读考查的目标与内容

     1、分析综合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①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③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②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如何读懂小说

     读什么(小说考查范围)

     【1】写什么?(①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②主题)

     【2】怎样写?(小说的写作技巧: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3】写得怎么样?(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四、几个命题要点:

     把握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注意环境描写、理解小说标题、概括探究主题、品味语言特色、分析写作技巧

     命题角度一:情节题型

     (一)类型

     1.情节概括类;

     2.情节手法类(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

     3.情节作用类(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二)解题指导:

     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

     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

     (三)情节作用题

     常见提问方式:

     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指导] 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

     一是结构上,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这就需要考虑情节本身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

     二是内容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考虑全面后,对号入座,解决要点遗漏问题。

     1、结构上的作用

     位于开头: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某一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或衬托;

     (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5)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位于中间: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前文,领起后文,

     照应前后文,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位于结尾:

     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呼应标题、卒章显志,概括并深化主题,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2、内容上的作用

     情节与全文的关系: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

     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表现了(突出了)人物性格。

     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解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3、小说结尾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 亨利式结尾)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命题角度二:人物

     一、常见考法

     (一)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提问方式: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分析。

     3.文中××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二)赏析人或物的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

     1.小说塑造××这一主要人物,有何意义?

     2.小说塑造××物象,有何作用?

     3.小说又写到了××,请分析其作用。

     二、知识储备:

     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主题的体现(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寄托的情感)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

     2.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③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并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④揭示或暗示主题。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为揭示小说的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厚重的力量,既提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3.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作用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件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命题角度三:环境

     一、考查重点:

     环境描写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综合形式出现。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暗示结局

     (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

     (五)突出主题。

     (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命题角度四:标题

     一、解题步骤

     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

     (1)思维模式:

     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

     ④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⑤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⑥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标题作用之探讨

     1.以人物为题,比如:《桥边的老人》《丹柯》《怪人》《糊涂一世》……

     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

     ②展开故事情节;

     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2.以物象为题,比如:《炮兽》《半张纸》《魔盒》《雨中之猫》……

     作用:

     ①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象征,寄 托某种情感;)

     ②线索,贯穿全文;

     ③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④中心,突出文章主题。

     3.以事件为题,比如:《清兵卫与葫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礼拜二午睡时刻》《第9车厢》《晚秋》《祝福》……

     小说的标题作用:

     ①主题、人物、情节;

     ②线索、悬念;

     ③象征、双关。

     命题角度五:主题

     一、小说主题的常见题型: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或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②读了这篇小说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二、知识储备:

     (一)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形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概括主题的基本格式: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命题角度六:语言

     一、常见题型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有什么作用?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的某个句子。

     二、解题思路

     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

     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命题角度七:艺术技巧

     一、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2、议论,语言特点有准确性(概念准确,修饰恰当,用词有分寸感)、鲜明性(论点表述鲜明,行文鲜明)、概括性(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引述事例简明扼要)、生动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论证手法,句式灵活)、严密性(表达周密,逻辑性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3、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4、描写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思想感情)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突出个性)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的作用,揭示主题)

     工笔(精雕细刻,具体生动,形神兼备)

     白描(简笔勾画,准确生动,朴实清新,含意深远)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另一种类似说法: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5、表现手法: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

     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还有借物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正文反作、叠词等。

     6、叙述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

     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课后习题

     烧炭工和绅士

     亚米契斯

     (1) 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6.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3分)

     7.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8.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50字左右)(3分)

     9.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2分)

     10.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3分)

     【答案】6.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大意相符即可)(道歉的原因不写,扣1分;没有指明绅士,扣1 分。)

     7.(1)“皱皱眉头”,说明心事大,难处理。这里,包含了多层意思:既有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有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的羞愧,同时还有为妥善处理好这件事而产生的担忧。(答出两点即可)

     (2)一方面,“用力”一词写出了烧炭工对这位绅士教子有方的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绅士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崇敬心理。(大意相符即可)

     8.答案示例(1):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好可爱。

     示例(2):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

     (能扣住“爱怜”和“歉意”写,各1 分,语言连贯1 分,共3 分)

     9.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写出两点即可)

     10.教育学生不能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平等的。(写出两点即可)(3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考试真题那些事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