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冲刺复习:记叙文阅读
2022/7/14 10:09:34 考试真题那些事儿

中 考 语 文 静 悟 复 习 提 纲(二)——记叙文阅读

考点1: 信息提取,内容理解与概括
常见题型:
整体概括 (或概括一件事)
用一句话或简洁的语言概括整篇文章或部分段落的主要内容。
分点概括几件事
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加以概括。
分阶段梳理:表格、填空式概括
依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将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解题指导:
1.信息提取题
总结:审 (审题)
定(信息定位)
概(总结概括) (摘录法)(提取法)
检查 (答案在原文,答案在上下文)
2.内容情节概括题
整体概括 (或概括一件事)
基本公式:何人+在何种情况下+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分点概括几件事
基本同“概括一件事型”。
答题时注意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把事件理清楚。
建议用序号标出,如①②③
分阶段梳理:表格、填空式概括
基本公式: 根据已知+推未知+仿照已知+写未知
1、找出已有文字对应的地方;
2、通读全文,按照文意可将文章分层,再概括每层的层意;
3、分析已有文字的结构;
4、仿造结构,概括内容。
经典例题:
谁敢动我的杨树 蔡楠(2021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题)
9. 通读全文,用精炼的语言在(1)(2)处补全小说的主要情节。
腿病截肢→绝望自杀→捡废品包堤→(1)_______ →种白杨树→(2)______
参考答案:(1). 坡堤挖坑 (2). 舍命护树
考点2: 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1.小说中的大娘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四季平安》杨帮立 (2021·南充中考)
2.结合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骈枝的______》(2021·滨州中考)
3.你认为谁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四季平安》
(2021·南充中考)
解题指导:
1.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各种角度。
(1)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
(2)侧面描写。留意文中蕴含作者感情倾向的句子。
(3)细节描写。
(4)他人评述。
(5)环境描写的衬托。
(6)从具体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2.答题指导 ——人物形象、人物描写
(1).审题干,明确答题方向。明确概括“谁”的形象,是要求简洁概括,还是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是某段内容还是全文。
(2).回原文,找根据。回归原文,逐段查找与此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举止及他人的评价等。可从正、侧、细、他、环等几方面方面入手:
(3).整合概括。全方位、多角度整合归纳,联系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中心,分点作答。
3.答题指导 ——次要人物的作用
1.叙述视角:故事的见证者,使故事真实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2.牵线搭桥:文章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烘云托月:烘托主要人物的形象。
4.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突出主题。
经典例题:
——《四季平安》 杨帮立 (2021?南充中考)
15.小说中的大娘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15.①大娘是一个善良的人,从她认为拍照会吸小杨阳寿可以看出。(如答到迷信也可以酌情给分)
②大娘是一个渴望关爱的人,从她等待小杨和认为她“身边少的是人”可以看出。(如答到孤独、孤苦也可酌情给分)
③大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从她亲手给小杨绣制新婚礼物可以看出。(每点1分,共3分。其他回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磨刀匠进城》肖国才(2021年宿迁市中考题)
18、老邹在本文中有着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内容上,以“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衬托出张师傅磨刀手艺之精湛;
结构上,引出张师傅展示磨刀手艺、人们争相磨刀等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拜谒李时珍 (2020年福建省中考题)
1l.文中写“我的表叔”对刻画李时珍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l参考答案:11.(3分)①有助于李时珍形象具体化,让读者对李时珍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②衬托李时珍形象的高大;③体现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得到传承。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考点3: 环境描写的作用
常见题型:
第⑥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走过几户人家,均敞着门,偶见鸡犬进进出出,对我的到来并不稀奇。河南产枣子,这里几乎家家种有枣树,微风拂过,半青半黄的枣子左右摇动。正漫步间,忽一道明丽的色彩映入眼帘。有一个略显残破的院子,这个院子里没有枣树,却偏偏立了一棵丰茂的梨树,树上的梨子拳头大小,静垂在枝叶间像一只又一只的铜铃。 ——《渑池来信》 (2021·济宁中考)
交代女孩的生活环境;女孩家梨树与别人家枣树形成对比,暗示梨树对女孩一家的重要性;为下文吃梨、赔钱等情节做铺垫。
解题指导:
1.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1)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了……地域风格;提示了……时间、季节等背景;渲染/营造了……氛围等。
(2)社会环境描写:……一句揭示了……社会现实。
2.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1)衬托人物……心理;
(2)交代人物……身份;
(3)表现人物……性格。
3.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做铺垫。
4.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点明或暗示文章主旨,深化了文章……主题(中心)。
经典例题:
谁敢动我的杨树 蔡楠
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那里变成了一片白杨树林。绿荫覆盖,鸟雀鸣唱。林下连着白洋淀的古洋河水,水平如镜,清澄透明,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惊得蛙声一片。
参考答案:这一美好的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气氛,表达了人物快乐愉悦的心情。暗指“白杨树”用自己的辛勤努力给坡堤带来的变化。

考点4: 理解、赏析词语
常见题型: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3分)
妈若有所思地“哦”了一声。 ——《红条绒布衫》(2021·济南中考)
2.联系上下文,揣摩第?段中“秘密”的含义。
(1)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
(2)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骈枝的_____》(2021·滨州中考)
解题指导:
1.词语的指代义 (理解词语)
(1)指示代词类(如这),从上下文 由近及远去找其指代的内容。
(2)非指示代词类,从理解词义入手,找关键词或句,用“代入法”检验,看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
2.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
词语的含义:包括词语的本义和词语的语境义
(1)分析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明确词语的本义(表层含义)。
(2)找到原文语句,联系上下文推敲词语具体的语境义(特殊义、临时义、修辞义(比喻、拟人、借代等)和双关义)。(深层含义)。
(3)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一些含有褒贬的词语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
思路: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③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l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意思(解词)→
②找修辞手法→
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形象、品质、事物的特征等→
④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
l1.词语的角度
a.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副词:××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c.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义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
2.修辞的角度
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反问/设问/双关/借代/用典/互文/通感/引用/
经典例题:
——《磨刀匠进城》肖国才(2021年宿迁市中考题)
17、②赏析第?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跟张师傅熟悉的顾客老李,私下里悄悄地提醒道:“老张,关键技术可不能随便传人,小心抢了你的饭碗!”张师傅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提醒,我不怕。”
参考答案:“嘿嘿”是拟声词,以张师傅的笑声表现了他憨厚、纯朴的品质和大方地让技艺得到传承的工匠精神。
——《一眼千年的厮守 》(2021年菏泽市中考题)
20、赏析下面的语句(6分)
①整个莫高窟,就是一座巨大无比、藏满珠宝玉翠的宝库。(从修辞的角度)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阳光下的“壁画和彩塑”比喻为“珠宝玉翠”,把莫高窟比喻为宝库;表现了莫高窟“金碧辉煌,闪烁夺目”的美丽和艺术价值;表达了作者对莫高窟“深深的爱”和“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的愿望。
②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刚刚恢复,周恩来总理就特批了一百多万元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赏析加点的词语)
参考答案:“刚刚”写出了国家经济恢复不久;“就”写出了周思来总理批准经费迅捷;表现了国家和周总理特别重视莫高窟的保护。
——《我的父亲》 莫言 (2020年甘肃省武威市中考题)
10. 赏析下面的语句(6分)
①父亲看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儿去了。(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参考答案:细节(动作)描写,运用“舀”“喝”“扛”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激动、自豪但又冷静、克制的心情。
②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表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体会加点词所蕴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从未”和“一直”写出父亲对“我”从事写作的尊重,从来没有停止对“我”的关爱,也表达“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敬爱。

考点5: 理解、赏析句子
常见题型:
1.(2021·济南中考)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我的鼻子酸酸的,妈妈身上的红条绒布衫模糊成了一片红色云影”的理解。 ——《红条绒布衫》
2.(2021·日照中考)请根据提示,赏析第⑤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 ——《父亲和那棵树》
云将嫩芽擎到鼻尖,眯起眼睛,细闻,感觉那香气立时钻进了自己的身体,充盈在心里,肺里,脑袋里。(词语运用角度)
解题指导:
1.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
(1)定位。找到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
(2)分析。
①明确句子所写的具体内容;
②分析句子是描写句(分析对象的特征)、抒情句(分析情感)还是议论句(结合主旨分析态度);
③将生动、深奥或夸大的内容还原为朴实的说法;
④揣摩人物心理、动作和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
(3)总结情感。
思路:①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②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情感、结合文章主旨→③用朴实、简洁的语句理解句子。④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
2.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l思路: ①找出赏析的角度——
②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物形象、品质、事物的特征等→
③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
欣赏句子的角度——
l词语角度:动词、形容词: 副词: 叠词: 拟声词
l句式角度: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发强烈感情;
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
l修辞手法角度: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反问/设问/双关/借代/用典/互文/通感/引用/
l表达方式角度:主要是描写和抒情。描写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抒情句: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议论句: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
描写——运用了……(人物/景物)的描写方法,细致生动地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l表现手法角度: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事物……的特征/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ü对比、 衬托 、 渲染 、烘托
ü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ü想象、联想、象征、虚实相生
ü铺垫、伏笔 设置悬念、 讽刺
ü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卒章显志
ü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
l结构手法角度:
开头:开门见山 、托物起兴 ;中间:层层深入、过渡(承上启下)
结尾: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 、首尾照应; 其他:扬抑对比、重章叠句等
经典例题:
——《明月出天山》(2019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题)
19. (2)联系上下文,说出第②段中“心境的另一扇窗户”的具体含义。
李白不愧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第一个将雄伟壮阔的天山和光明浩荡的月亮连接起来,展开了一个宏大的场景,从而也打开了我们心境的另一扇窗户,我喜欢这个意境,这和我的阅历有关。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发配到西北,那时,工作不定,常一个人在黄河边,看月涌大河流,不知人往何处去。
参考答案:李白诗歌的雄浑与苍茫,让我明白了如何去面对坎坷,面对生活。
20.品味语言。
①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漢,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
参考答案:
①“沐浴”一词,形象地表现林则徐纪念馆在月光的映衬下,更加的醒目、耀眼,暗示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不屈精神给后人的启示,表达作者对他的敬佩与赞美。
②这个句子运用象征的写法,借月写人,表达了作者对西北拓荒者的无私奉献,西北人所特有的坚强精神的赞美。
——《寂寞林公》(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题)
17. 联系林则徐、林觉民的业绩,谈谈你对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想到他身前本是经天纬地的民族英雄,却遭遇罪臣命运;想到他以罪臣之身行忠臣之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充军的边塞之地,殚精竭虑,造福一方百姓;想到世界的进步,竟常常是以牺牲优秀者为代价,不禁悲从中来。
参考答案:林则徐推行禁烟,功勋巨大,却遭遇罪臣命运;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被捕牺牲,献出仅24岁的生命。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往往历经磨难,牺牲自己推动社会进步,其精神教育后人。表达了对优秀人物的崇敬和对其遭遇的痛惜之情。
20.品味语言。
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怀着无限敬意一一瞻仰了树德堂、御碑亭及弥漫着书香气的展室,仿佛在阅读一部关于民族精神的教科书。
②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有人竟像看稀有动物似的从头到脚打量我。
参考答案:(1)用比喻手法,把林则徐纪念堂比作民族精神教科书,高度评价了林则徐纪念堂具有的教育意义,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生动形象抒发了“我”对林则徐的无限敬仰之情。
(2)“打量”是“反复观察”的意思,运用动作描写,(1分)形象地写出了路人对“我”寻找林觉民故居的惊讶、不理解,(1分)表现了林觉民的形象已淡出成人世界,独自寂寞在岁月深处(可见人们对民族英雄陌生、淡忘)(1分)。流露出“我”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考点6: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妙处)
常见题型:
1.(2021·烟台中考)
文章以“莽昆仑”为题目有什么妙处?——《莽昆仑》
2.(2021·菏泽中考)
写出题目“一眼千年的厮守”的妙处。(4分)——《一眼千年的厮守》
3. (2020·菏泽中考)
《悬崖边的树》为题有何妙处? —— 《悬崖边的树》
解题指导:
1.标题的含义
(一)标题含义:
理解标题含义,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标题字眼(表层含义)
2、分析标题所用的修辞手法
3、分析文章内容主旨(深层含义)
(二)标题作用: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事件)
2.交代文章写作对象
3.点明文章主旨
4.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5.充当文章行文的线索
6. 手法:用词新颖、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6.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
经典例题:
——《一眼千年的厮守 》(2021年菏泽市中考题)
21、写出题目“一眼千年的厮守”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①“一眼”就愿“千年厮守”突出表现了莫高窟的魅力。
②“一眼”和“千年”对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高度概括了作者与莫高窟的“缘分”和情感。
④表现了作者夫妇对敦煌的热爱之情。
⑤表达作者对莫高窟历代守护者的崇敬之情。
——《悬崖边的树》(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题)
17.简析以“悬崖边的树”为题的妙处。
参考答案:
(1)标题运用比喻手法,生动、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含蓄交代了文章主要人物,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赞美、感激之情。
——《出类拔萃的秘密 》(2018年菏泽市中考题)
20.文章以“出类拔萃的秘密”为题,有何妙处?(4 分)
参考答案:以此为题,形象生动,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全文的展开叙述、描写的核心;指明全文的中心所在,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启迪。

考点7: 句段的作用 (内容+结构)
常见题型:
1.(2021·德州中考)第③段有何作用?——《远航归来 》
2.(2021·临沂中考)有人认为文章第⑧段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稠李子花,稠李子果》
解题指导:
1.开头句段:
结构— ①开篇点题;②总领下文;③为下文做铺垫;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内容—①概括具体内容;②开篇点题;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④奠定感情基调
2.中间句段:
结构— ①承上,总结上文;②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③承上启下(使行文(使行文流畅、过渡自然);④与前文……照应
内容—①揭示事件意义;②突出人物精神品质;③抒发作者情感
3.结尾句段:
结构—①总结全文;②照应开头(题目、前文)
内容—①点明(突出、深化)……的中心;②抒发(突出)……的情感;③升华情感
结尾如果戛然而止,则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如果提出问题,则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如果是景物或环境描写则要从渲染、烘托的方面回答。
经典例题:
——与天下共明月 卓然(2021年山东聊城市中考题)
17、第⑨段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7、第⑨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五爷院子里打的习惯叫'提糖',引出下文,母亲蒸的月饼才是地地道道的中秋风味。
——宋向阳《母亲的唠叨》(2017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题)
17.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4分)
妈,您能再唠叨我一回不?春生不住地呼唤着。
母亲被镶在镜框里,一言不发。
参考答案:
文章最后两段,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了文章题目“母亲的唠叨”;从内容上来讲,揭示了母亲离世的现实,表现出春生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映着厨房的柔光 乔正芳 ( 一模试题)
17.试分析最后一段文字的作用?(4分)
长夜漫漫,橘黄的灯光温柔地照着过道。水波般荡漾着,映进厨房,映着我们成长的岁月。
参考答案: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温暖、平静、幸福的心情;照应文题;
突出中心,赞美了姥姥对朵儿质朴、善良、无私、的爱和这份爱在祖孙三代人之间的传承。评分:共5分。意思接近即可。
——长津湖的雪 凌仕江 ( 一模试题)
19.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分)
他的一只脚至今留在朝鲜的冻土里。
参考答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人物的描写,与后文“不经意撩起宽松裤管,让我一不留神瞥见他的假肢”相呼应,突出人物的坚毅勇敢。评分:共3分。

考点8: 记叙顺序及作用、叙述视角(人称)的好处、文章的线索
常见题型:
1.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⑦⑧段属于_____,其作用是____。——《莽昆仑》墨村(2021·烟台中考)
2. 这篇小说以“十二岁的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神秘的大黄猫》张爱国(2021·岳阳中考)
3.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与母亲相守50天》明前茶(2021·广安中考)
解题指导:
记叙顺序及作用:——
记叙顺序
判断标志
作用
顺序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2.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倒序
先写故事的的高潮或结局,再交代故事的发生发展
1.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2.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 增强文章可读性
3.引起下文
插叙
叙事暂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
1.写出了……内容,交代了……原因,丰富情节。
2.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3.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或伏笔。
补叙
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1.补充交代作用,行文严密。
2.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人称及作用:——
人称
一般作用
第一人称“我(们)”
①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②叙述亲切自然;
③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第二人称“你(们)”
①直接与读者交流,;
②呼告方式增强文章抒情性和感染力
第三人称“他(她)(们)”
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②直接、客观、自由灵活地展现生活;
线索及作用:——
线索
抓线索
线索作用
人物为线索 《孔乙己》
1.从标题入手。
2.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入手
3.从文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
1.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双线并行,相辅相成,深化主题
4.突出文章中心或烘托人物形象
物品为线索 《一棵小桃树》
事件为线索
(明线) 《社戏》
情感为线索
(暗线) 《猫》
时间为线索 《老山界》
地点为线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经典例题:
——与天下共明月 卓然(2021年山东聊城市中考题)
8.从记叙顺序上看,第⑦⑧段属于 ,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插叙,侧面烘托昆仑山守边战士们钢铁般顽强的意志和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自豪、乐观精神。
——神秘的大黄猫 张爱国(2021年岳阳市中考题)
24. 【赏析叙事艺术】这篇小说以“十二岁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参考答案:
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以未成年人的视角诠释母亲的热情真挚和莲姨的善良体贴,虽然十二岁的我还不理解两人之间的感情,但两人美好的形象与真挚的情谊却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酒 贾平凹 (2020?德州中考)
21.“酒”,既是本文的线索.又是揭示主题的催化剂,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开端父亲不让喝酒,然后又主动一起喝酒,最后自己留着喝剩的半瓶酒,酒为本文的线索,把文本串联起来;酒又是本文主题的触发点、催化剂,父亲借喝酒,把内心的想法倾诉给儿子,才让儿子体会到了真正的父爱,把文本主题显现了出来。

考点9: 把握文章主旨(作者情感)
常见题型:
结合全文,体会作者白哦大的情感。——《寂寞林公》 (2020·菏泽中考)
解题指导:
1.标题提示法(有的题目点明/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2.首尾归纳法(作者在开头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卒章显志)
3.重复即中心法(反复出现的词语,一定是作者着重强调的内容,与文章的中心主旨有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所在。)
4.重点语句法(重点语句指的是文中的一一些议论、抒情语句。作者通过它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所以这些句子往往就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经典例题:
——《寂寞林公》 胡文彬(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题)
21.结合全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①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的崇敬、赞美之情;
②表达了对民族英雄被民众淡忘的悲伤、痛惜之情;
③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担忧;
④表达了作者希望社会能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学习、传承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考试真题那些事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