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史的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再探究
2020/12/4 10:26:06 生命科学教育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主要内容是摩尔根如何通过实验巧妙的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通过实际听课及对本节课教学案例的搜集与分析,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梳理常见问题的基础上,对科学史进行了深入挖掘,为一线教师更好的开展基于科学史的实验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1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果蝇杂交实验的历史路径认识不清晰

     新教材P31(旧教材P29)描述“后来他们又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这些解释”。

    

     但教材并未说明摩尔根做了哪些测交,导致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忽略科学史发展的真正路径,错误的从已知出发,引导学生做出假设进行推断。比如,介绍完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现象后,就让学生尝试按照①眼色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②眼色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③眼色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的3种假设在染色体上标注基因(如W表示X染色体上的红眼基因,w表示X染色体上的白眼基因),解释摩尔根的实验现象。

     实际上,摩尔根在实验过程中并未面临过这样的问题,并不存在同时提出这三种假设然后一一排除,最终保留正确假设的过程。这样做不仅不符合科学史,也造成了推理环节的缺失,让学生对实验本质的理解出现障碍,从而使这个知识点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1.2 对教材理解不透彻,缺乏科学思维的引导

     教师之所以对实验的真实过程认识不清晰,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材中的某些关键表述没有深入理解。比如新教材P31“由于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联系,而且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于是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通过什么实验确定白眼的遗传一定与性别相联系呢?何为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这句话的背后是摩尔根做出假设的依据,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会出现上述的第一个问题。

    

     再比如,不乏有教师在讲本实验的测交实验时,单纯的以验证“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为目的,错误的认为:如果用F1中的红雌与白雄测交,那么后代出现的四种表现型(红眼雌蝇,白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的比例为1:1:1:1,是不能判断眼色基因与X染色体的关系,所以摩尔根的测交实验并没有这一组。

     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将问题转化为:基因到底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这是有违摩尔根的初衷的,摩尔根真正的意图是想要通过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据,来验证自己对萨顿观点的怀疑是否正确。测交1结果与预测一致,可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随着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分离。因此在教师用书(旧)的第58页中描述到:“子一代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后代......比例是1:1:1:1。摩尔根圆满地说明了他的实验结果”。

     2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真实历程

     2.1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背景

     1865年,孟德尔提出了两条遗传学基本定律,但是他的工作并没有被世人理解,30多年后才重新被人们所认识;1891年,科学家描述了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减数分裂全过程;1903年,萨顿在《遗传的染色体》一书中提到:成对的染色体的行为,特别是它们在形成配子过程时的分离,是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物质基础;1909年,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1910年,摩尔根得到了白眼果蝇。

     摩尔根称自己为实验生物学家,他不喜欢思辨式的讨论,而是主张一切结论皆应以实验结果为依据,他对孟德尔和萨顿的学说持怀疑态度。他一直琢磨着设计一个实验,看看生物的遗传和染色体到底有什么关系,基因又是怎么回事(教材p30)。

     事实上,只有在成对的相对性状被追踪的时候,才可能研究孟德尔式遗传,所以在摩尔根实验室以果蝇为遗传研究材料时,他想尽办法增加果蝇突变的可能性,希望可以产生性状变异,从而与正常(即野生型)果蝇构成相对性状,作为杂交试验材料,终于得到了一只白眼果蝇,并将白眼基因流传下来。

     2.2 “假说-演绎”探究还原实验路径

     教材在P7明确提到了假说演绎法,事实上该方法也是摩尔根在研究中贯穿使用的方法。该方法的大致步骤是: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相符,则说明假说正确,反之则错误(图1)。

    

     图1 假说演绎模式图 图2 果蝇杂交实验图解

     2.2.1 探究1:为什么F1都是红眼果蝇?

     (1)观察事实:将突变的白眼果蝇与野生红眼雌性进行杂交,发现F1雌雄都是红眼(图2)。

     (2)提出问题:为什么F1全部是红眼果蝇?

     (3)提出假说:红眼基因是显性基因,白眼是隐性基因,F1是杂合子(摩尔根当时并不认同孟德尔,所以利用孟德尔遗传定律对该现象的解释只能是一种假说,要验证其是否正确,还需要未知实验的预测)。

     (4)演绎推理:如果按照孟德尔分离定律,F1是杂合子,其自交应该会出现性状分离,并且显性与隐性比例为3:1。

     (5)实验验证:F1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所得F2中红眼3470只、白眼782只,可以认为大体上接近于孟德尔分离定律的3:1,且白眼均为雄性。摩尔根立即写成以“果蝇的限性遗传”为题的论文并发表在1910年7月的《科学》杂志上。

     结论:果蝇的眼色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2.2.2 探究2:白眼果蝇是否只与雄性相关?

     (1)观察事实:探究1中F2虽然比例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比,但是与孟德尔不同的是有白眼性状的只有雄性。

     (2)提出问题:白眼基因是否只和雄性有关?

     (3)提出假说:白眼基因不只与雄性有关。

     (4)演绎推理:如果白眼性状不只和雄性有关,那么亲本中的白眼雄蝇可以将自己的白眼基因传给F1和F2的红眼雌蝇,所以可以通过观察F1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相互交配能否获得白眼雌蝇来确定。

     (5)实验验证:F1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的相互交配获得白眼雌蝇(图3)。

    

     图3F1红眼雌蝇回交图4 果蝇反交实验图解

     结论:果蝇的白眼眼色与雌雄都有关。

     2.2.3 探究3:为什么F2白眼只有雄性?

     (1)观察事实:既然白眼基因雌雄中都可能有,而在探究1中,F2的白眼只有雄性。

     (2)提出问题:F2的白眼为什么只有雄性?

     (3)提出假说:基因位于与性别决定相关的性染色体上(在摩尔根之前的20世纪初,一些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性染色体的存在,并对果蝇染色体的组成有一定了解,对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也描述的比较清楚,他们发现性别不同,性染色体的组成也不同,所以当某一个性状表现出对性别的偏好时,就考虑它是不是在与性别相关的染色体上)。

     按照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试图解释探究1的整个过程,发现能够解释,说明假说合理。但这并不代表该假说是正确的,要证明假说正确与否,还需通过实验检验推理的结论。

     (4)演绎推理:如果该性状在常染色体上,则正、反交的结果一致;如果在性染色体上,则正、反交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如果正、反交结果不一致,就可确定眼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5)实验结果:用野生的红眼雄蝇与探究2中的白眼雌蝇交配,发现后代与正交的F1代表现型不同,所有的雌蝇都是红眼,所有的雄蝇都是白眼(图4)。

     结论:正反交结果不同,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2.2.4 探究4:为什么白眼基因与X染色体的行为高度一致?

     (1)观察事实:通过对反交实验的进一步分析,摩尔根发现,反交中F1代所有的雄蝇与母本的隐形性状相同,所有雌蝇与父本的显性性状相同,出现了“交叉遗传”(当时对减数分裂的研究表明,子代雄蝇从白眼雌蝇得到一条X;子代雌蝇从母本那里获得一条,也从父本那里获得一条,X染色体的遗传也出现了“交叉遗传”的特点)。

     (2)提出问题:白眼基因和X染色体的行为为何如此一致?

     (3)提出假说:摩尔根大胆假设“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且仅位于X染色体上”。

     (4)演绎推理:按照假说解释果蝇杂交实验发现可以解释的通,于是设计测交实验,推理结果后进行验证。

     实际上摩尔根按照假说对F1和F2的果蝇均进行了测交验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测交1(F1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测交2(F1红眼雄蝇与白眼雌蝇杂交)、测交3(F2的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单对杂交)。

     在测交3中,由于F2的红眼雌蝇预测基因型不止一种,因此要与白眼雄蝇单对交配。若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2红眼雌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应该为1:2,则单对交配后,有1/3不发生性状分离,有2/3发生性状分离;若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F2红眼雌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应该为1:1,则单对交配后,一半不发生性状分离,一半发生性状分离。

    

     图5 果蝇的三类测交实验

     (5)实验设计:对F1和F2的果蝇进行测交(图5)。

     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一致。

     结论:测交2和测交3的结果证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 教学启示

     3.1 适度拓展、还原科学史有利于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

     教师要减少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提供更多的事实和证据。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资料查阅、信息整合并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挖掘出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的内容,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3.2 引导学生亲历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是认识实验本质的关键

     若想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就应该带领学生走进摩尔根的精神世界,从他对孟德尔定律普适性和萨顿假说的怀疑出发,同他一起好奇果蝇白眼性状如何遗传,一起根据果蝇性别决定的背景知识对伴性遗传现象作出假设,一起设计测交、反交实验进行检验,整个过程都让学生亲历其中,为学生提供构思假设的机会,最终领悟并认同,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增长智慧的教学效果。

     3.3 尊重科学史才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科学史的发展历程,对科学史中的科学思维方法有敏感的认知并深入理解,带领学生在原时代背景下,从科学家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按照一定逻辑有步骤的解决问题,最后用科学家的实验结果验证学生的假设,总之应该尽量让学生重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尤其重视“提出猜想与假设”与“设计实验并验证”两个环节,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敬请关注,后面内容更精彩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科学教育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