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将濒临溺死的老鼠捞起,又反复丢到水中,为什么呢?
2023/3/29 11:30:00 生命科学教育
一天,科学家将濒临溺死的老鼠捞起,随后,他又把它们丢到水中并反复多次,这种变态的行为竟被称为“希望实验”,为什么呢?

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科特用小白鼠做的一场极其残忍的实验,后来被称之为“希望实验”。
实验开始,科学家科特准备了3个高高的装着水的玻璃瓶,接着将三只小白鼠分别丢入其中。
玻璃瓶的内壁又高又滑,小白鼠的四肢根本使不上劲,同时它们的腿又无法碰触到瓶底。为了不被溺死,它们只能拼命游动,将头尽力地向上探出。
不一会儿,小白鼠精疲力竭,放弃挣扎,缓缓落到瓶底,溺死在瓶中。这一过程,坚持最久的小白鼠也仅仅只有15分钟。
这么快就被溺死,会不会与身体素质有关?科特满腹疑惑。
于是,他又抓来34只身体硕大的野生鼠,进行了同样的实验,没有任何悬念,15分钟后,34只野生鼠相继溺死。
很显然,坚持的时间与身体素质并无多大关系。不甘心的科特决定再做一次实验,希望能有所突破。
和第一次一样,他同样将三只小白鼠分别放进三个玻璃瓶中,一番挣扎后,小白鼠沉入瓶底,放弃挣扎,等待死亡。
不过这次,科特没有眼睁睁看着白鼠们等死,而是伸手将小白鼠一把捞出,呼吸到新鲜空气的小白鼠慢慢睁开眼睛。
随后,科特用毛巾仔细地将小白鼠的毛擦干,放到一边缓了缓,再次将小白鼠丢进瓶中,就在小白鼠又要放弃时,科特再次将它们捞起来。
如此这般重复几次之后,科特开启了新的实验。
实验的主角就是刚刚获救的那三只小白鼠,过程照旧,但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这一次,没有一只小白鼠主动放弃挣扎,它们等待着那只大手,为此这三只小白鼠竟整整坚持了60个小时。
60个小时!这竟是之前15分钟的240倍。
小白鼠最后时刻想的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科特的打捞和安抚无疑给了小白鼠希望,所以在同样的困境中,它们坚持游泳求生,直到精疲力竭的那一刻。
虽然苦苦坚持后的小白鼠,没有等来继续活下去,但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力量。
人类何尝又不是如此?
人的死亡是生理上的,但放弃希望却是心理上的,心灵的死亡会直击身体,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1942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发表了一篇名为《巫毒死亡》的文章。文中就描述了很多被诅咒而离奇死亡的病例。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部落,部落的巫师指着一位身强力壮的男人说:“你马上就要死,没有人可以救你。”
这个男人吓得面如死灰,整人瘫软在地上,几个小时后气若游丝,无法动弹。
这时,巫师走到他的身旁念念有词,男人认为是巫术被去除,随即渐渐恢复健康。
这一切看似迷信荒唐,但实则大有章法。巫师的话语唤醒了男人内心的恐惧,导致其呼吸心跳加速,引发大量的肾上腺等激素释放,才出现了差点被吓死的状况。
当男人认为巫术被去掉后,又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于是身心得到放松,一切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其实,这种心理也常出现在老师对待孩子的教育上。
法国雕塑艺术大师罗丹自幼酷爱画画,但因家境贫寒,一直未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在14岁那年,他遇见了爱才如命的老师勒考克,在发现他的天赋和才华后,勒考克毅然选择培养他。
后来,在一连三次落榜巴黎官方的美术学校后,罗丹绝望地说:我的雕塑家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这时,勒考克再次接纳他,耐心开导和鼓励他,这才成就了后来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大雕塑家。
诚然,罗丹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十载寒窗,但勒考克的鼓励无疑给了他最有力的希望,使他重拾信心,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当然,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有些老师无意间的嗤之以鼻,也许会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甚至会毁了一个孩子的梦想。
但我们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人生的道路上,困难和挫折时常伴随着我们,是选择在绝望中消沉陨落,还是选择在希望中奋力而起,一切尽在自己的心中。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出生于贫民窟的黑人罗斯,幼时打架斗殴,干各种坏事,长大顶多是个混混。
但他的小学校长却告诉他,你将来会是纽约州的州长,结果一语成谶,罗斯真的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黑人州长。
风光背后,是他为这句话付出了的各种努力,并且一直以此为目标而奋斗,老师对他的期望,使他有了更多信心。
当然,有好就有坏,如果有人一直给你灌输消极的思想,那你也容易变得不自信,对自己产生怀疑,那你的道路也会往坏的方向发展。
所以,不管是谁,一定要做好辨别,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恶意言论,就产生消极的心理。尤其是现在舆论复杂,评论张口就来的年代,不要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做出后悔终生的决定。
本文综合来源:媒体人周刊 等 编辑:ATP Gly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命科学教育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