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学习时报系列调研报告海口篇
2019/8/15 6:30:00学习时报调研组 学习时报

     擦亮“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最佳名片

     ——来自海南省海口市的调研报告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破坏了就很难恢复。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海南发展的根本立足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这番语重心长的讲话,为海南全岛未来的发展把准了命脉。

     近年来,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海口市主动肩负起省会城市“领头羊”的担当,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极探索、走在前列。

     生态治水:

     打造城市水体治理的海口示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怎样守护好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是海口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的发展课题。海口市全市党员干部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记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三句话,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和环境的治理,在中国城市内河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创新体制机制,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海口市坚持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深化机构改革,由一个部门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和修复。为高效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改变过去多头管理、信息不畅、各自为战的管理架构,专门成立了海口市城镇内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工作组织机构,由3位市领导组成治水领导机构,水务、环保、国土、城管委等11个部门参与,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按照区域整合、流域统筹、专业衔接、技术协调的总原则,负责统筹、监督、协调全市的治水工作。

     升级治水手段,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为做好以美舍河为代表的城市内河治理,从2017年起,海口市融入海绵城市、基础设施修复、城市更新的理念,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的治理方法,实施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开展水生态修复和岸线整治,实施退堤还河、退塘还湿,持续推进生态治水。在美舍河的治理中,利用生态修复水体治理技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美舍河凤翔段3.5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堆弃场上,用原地形落差建成约1.4万平方米的八级净水梯田人工湿地,使美舍河沿岸居民告别了近20年不敢开窗的“黑臭”历史。

     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在美舍河的治理过程中,海口市采用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逐步提升自然净化的能力和水的适应能力,系统治理水量的问题和水质的问题,促进治水长效化。在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中,坚持走可持续、可复制的治理道路,充分考虑场地现状条件、保留现状,尽可能保留原有树木与设施,以本地草、本地花、本地树为主,体现本地特色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

     2018年,在国家生态环境部、住建部联合开展的全国第一批黑臭水体治理中,美舍河荣登十大光荣榜。海口市河长制湖长制系统测评位列海南全省第一,建成区21个水体全部消除黑臭,水环境治理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被列为典型经验予以通报表扬。

     生态兴市:

     打造“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

     海口自古有“水城”之称,现有湿地面积29093.09公顷,湿地率达12.7%。2017年以来,海口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美好新海南和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的奋斗目标,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抓手,大力推动湿地保护修复落地见效。2018年10月25日,在国际湿地公约第13届缔约方大会上,海口市获评“国际湿地城市”,成为全球首批十八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利用湿地,不断发挥湿地保护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近年来,海口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湿地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生态种养等产业,把湿地打造成为海口的金字招牌,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湿地保护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湿地是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海口市将湿地保护与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农业增效相结合,着力发挥湿地保护修复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树林乡村旅游,打造红树林周边民宿,提高家庭年均收入。依托红树林湿地开展民宿体验,美兰区演丰镇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农民的收入也大幅提升。海口新旧沟湿地乡村公园利用“水盈为洋,水退为田;成田种稻,为洋养鱼”的特点,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引导村民种植水稻、水芹、莼菜、空心菜等增收致富,让当地居民群众在湿地保护中获得实惠。

     湿地保护让生态旅游越发兴旺。海口市充分利用滨海湿地资源优势,优化提升白沙门公园、假日海滩生态旅游区功能,发展壮大湿地生态旅游业,吸引大量游客来观光旅游、生态体验。2018年假日海滩接待游客量300多万人次,增加当地群众收入约1.2万元。白沙门公园利用田园生态+滨海湿地特色,打造市民游客旅游休憩的好去处,通过建设亲水栈道、补植水生植物以及绿地升级改造,让市民游客感受滨海湿地的独特魅力。

     湿地保护助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口发展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海口市以湿地保护修复不断优化和改善营商环境,大大提升海口的吸引力和美誉度,让海口成为国内外大企业发展布局的重要选择,仅2017年全市共引进招商项目141个,协议投资近1800亿元,阿里巴巴、普华永道等企业先后落户海口;全市接待游客2428万人次,增长11.1%;美兰机场旅客吞吐量达225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生态环境改善助推海口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如今,国际湿地城市已经成为海口一张新的靓丽名片。生态兴市,海口越来越有底气。

     生态优先:

     打造国际生态新城的“江东”样板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赋予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新的战略定位。设立海口市江东新区,是海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努力建成“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创新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展示区、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体验区和建设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的示范区”。

     天然的优良生态基因是江东新区的独特优势。江东新区位于海口东海岸区域,东起东寨港(海口行政边界),西至南渡江,北临东海岸线,南至绕城高速二期和212省道,总用地面积约298平方公里,分为东部生态功能区和西部产城融合区。其中东部生态功能区约106平方公里,包含33平方公里的国际重要湿地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部产城融合区约 192平方公里,包含临空产业园片区、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片区、桂林洋高校片区及沿江生活片区等。可以看出,江东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坚持生态优先是江东新区规划的首要原则。海口市江东新区在顶层设计和规划建设上,坚持生态优先,充分挖掘自身生态环境优势,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展示区的战略目标上下足了功夫。坚持通盘考虑、坚持谋定而后动,采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规划设计,以科学性、前瞻性、引导性的高水平规划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设计,坚持“五网”先行、一次性规划,致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零碳新城、彰显中国文化海南特色的靓丽名片、城乡一体和谐共生的中国示范和全球领先的生态CBD,努力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生态新区。

     “绿”是未来江东新区的显著特点。据海口市江东新区负责人介绍,建成后的江东新区首先是凸显“绿”,充分体现海南独特的生态环境特色。在298平方公里规划面积中,湿地率超过30%。未来,江东新区将着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与“产城乡人文”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大共生格局;形成 “田做底、水理脉、林为屏;西营城、中育景、东湿地”的总体格局。同时,不断创新“蓝绿交融、水城互融、城乡共融、产城相融”的组团细胞建设理念,形成 “一港双心四组团、十溪汇流百村恬、千顷湿地万亩园”的城乡空间总结构。

     按照江东新区的规划目标,到2035年,力争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化生态新城,为全球未来城市建设树立“江东”样板。

     调研组成员 丁茂战 李 莹 董大伟 李军辉

     ? end ?

     文章原标题《擦亮“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最佳名片——来自海南省海口市的调研报告》,刊载于《学习时报》2019年8月14日第5版

     本期编辑:王 雪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学习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