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谈国庆档三大影片为何燃爆荧屏
2019/10/25 16:36:39 学习时报

    

     今年9月30日至10月7日的“国庆档期”,我国电影票房以50.5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电影人拍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电影作品,尤其是三部现实题材的中国大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作为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时代答卷,更是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五年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这充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电影界得到了有力的贯彻落实,充分说明习近平文艺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充分验证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策对电影业的推动作用!

     三个喜人的变化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地位作用、方针原则、目标任务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艺家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些精辟的论断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和行动指南。

     五年来,电影人坚定沿着“讲话”精神指引的方向前进,将思想化为行动,文艺事业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蓬勃发展;五年来,电影创作聚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五年来,电影人礼敬崇高价值,表现美好情感,用光影和色彩展示了恢弘画卷,新时代的万千气象扑面而来,电影界发生了三个喜人的变化。

     第一,电影艺术家自觉抒写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文艺繁荣发展的标志是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作品。“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衡量艺术家或者作品的价值尺度,就是要看他们“究竟把某一时代、某一民族的追求表现到什么程度”,就像普列汉诺夫指出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它的时代的表现。它的内容和它的形式是由这个时代的趣味、习惯,憧憬决定的,而且愈是大作家,他的作品的性质由他的时代的性质而定的这种关联也就愈强烈愈明显。”经过70年的奋斗,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贫困到总体小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方案。取得这些骄人成就的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改革的激荡,以及伴随着的各种观念、思想上的交锋,浴火重生的痛楚,都为艺术家提供了丰沛的创作资源。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电影人不再局限于表现“杯水风波”,不再沉迷于萎靡惆怅的个人情绪,不再随“娱乐至上”的流行风舞动,而是自觉涉深水、闯难关,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观察、体验、提炼,因此,引领时代风尚的现实题材作品大量涌现。像《我和我的祖国》的七个故事呈现了开国大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女排夺冠、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神舟十一号飞船返航、大阅兵等光照共和国历史的辉煌时刻,这些生动多彩的故事,都力图全面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遭遇意外险情,川航机长临危不惧成功备降,成为当之无愧的“英雄机长”,创作者迅速把川航的惊险经历拍成了《中国机长》,给更多人以力量和鼓舞;而《攀登者》虽然讲述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登山队员登顶喜马拉雅山的故事,但何尝不是中国人知难而上、开拓奋进精神的写照呢!

     第二,把好故事讲好的能力得到提升。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出道德模范、时代楷模、中国好人、最美人物,他们的事迹像颗颗星辰一样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感人至深,但我们必须要把好故事讲好!电影理论家罗伯特·麦基说,“好故事”就是值得讲且世人也愿意听的东西,能以想象不到的方式把材料组织起来,然后,将一种由对社会和人性的鲜活洞察所驱动的视觉印象注入作品之中。而近期拍出的一批现实题材作品,除了通过起伏的情节、鲜明的人物个性等传统手法吸引观众外,最出新之处,就是把普通人的生活和大时代、大事件结合起来,用小人物见证了大历史。比如《我和我的祖国》是以普通人视角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代表性的大事件,这种叙事方式的优势相当明显:第一,用普通人的视角,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容易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共鸣;第二,个人故事和大事件结合起来,使得小切口又有历史大视野,揭示“深层集体心理”,唤起了潜藏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爱国热情;第三,让主流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嵌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时代共鸣、与观众共情,这样就使主旋律影片变得更加好看了。

     第三,电影创作显示出强烈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它是维系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自强路上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文化自信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对于当今中国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首先体现在价值观的自信上,因为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现实题材特别是主旋律作品就是要担起自己的职责,鲜明地亮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电影人已经将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一个实质性的改变。事实证明,像《焦裕禄》《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横空出世》《张思德》《杨善洲》《战狼》系列电影、《红海行动》《智取威虎山》《古田军号》《烈火英雄》等主旋律电影,已经通过影片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为人们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精神滋养。

     “中国精神”闪耀银幕

     文艺要擎起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电影弘扬中国精神,以电影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前行力量,应是第一要务!中国精神的主旨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一核心思想在我们的现实题材作品中,尤其是主旋律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比如说在好莱坞的灾难片中,发生类似川航的紧急情况,一定会突出机长的行为,把他塑造成靠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孤胆英雄。但在《中国机长》中,我们除了看到机长的遇变不惊、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的壮举外,创作者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展示了机组成员的配合,整个地面的指挥系统,调度、塔台、空军的指挥中心,还有包括地面的消防、安保、医务人员的配合,全景式地展示集体主义的力量和精神风貌,他们脸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沉着、坚定、自信!电影《攀登者》也是一再突出不同队伍,突击队、后勤队、气象队等团队的协作精神。为了集体、为了国家的利益,可以放弃个体的利益,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牺牲精神是贯穿影片始终的,在《攀登者》中,无论是为了避免冰爪鞋弄伤战友,光脚踩着战友肩膀往上爬而被冻伤脚掌的曲松林;为了保住摄像机不丢失,割断队友用来救助他的绳索而牺牲的摄影师李国梁;将睡袋让给队友,导致自己的双腿被冻伤截肢的杨光;还是在恶劣的条件下,坚持到最后而殉职的女气象学家徐缨,他们的行为天地为证,日月可鉴!《攀登者》的编剧阿来说:“我写《攀登者》就是写精神、写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去攀登珠峰。”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登顶珠峰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人的意志、国家的意志让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

     还有更动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影片《攀登者》聚焦以方五洲、徐缨和曲松林为代表的登山英雄群像,他们共同的信念就是海报上的标题:“为国登顶,寸土不让”。攀登珠峰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可能是“山在那里”,而对于像方五洲这样的热血男儿而言,是为了捍卫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了维护捍卫祖国的尊严!在影片《中国机长》最后一场,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机长和机组人员聚会时,由衷地唱起了《我爱祖国的蓝天》,因为他们明白个体成功的背后都有团队的支持、国家力量的支撑!他们挚爱这个国家,为这个国家取得的每一个成就而自豪。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无论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勇士,还是为了研发原子弹隐姓埋名的科学工作者,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爱国者”!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勇于牺牲的精神,构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正因为作品中表现了他们经历的血与火的考验、苦与难的磨砺,也使作品呈现出“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吴冠中曾经说过一句话:“艺术只有两条路:小路,娱己娱人;大路,震撼人心。”“震撼”的效果从何而来?是从行动实践中来,在行动中体现出的价值取向,无论是登山英雄群像,还是民航英雄,甚至是最普通百姓身上的真善美,像北京出租车司机把奥运门票给了一个曾是建造鸟巢的民工功臣的儿子,背后凸显出的都是精神的魅力!

     高质量发展铸就辉煌

     质量是电影之本,一部高质量的电影要以艺术的方式讲述中国人的生活、情感与心灵世界,有巧妙的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鲜活的人物,还需要呈现出这一切的技术手段。登山题材是个好题材,国外有很多类似的影片,但为什么我们的银幕上却很少见,因为以往我们没有条件拍,我们的技术跟不上,如果在传统的摄影棚里拍摄,就完全达不到效果。航空题材少,也是同样的原因,靠原先小作坊式的制作,以及传统的电影工艺,根本达不到惊险的效果,连基本的情景还原也做不到,何况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但现在我们看《攀登者》和《中国机长》中的特效,像“方五洲飞越冰崖”“大风口众人飞旋”等段落,以及《中国机长》中大量飞机穿云海、越高山的镜头,视觉效果已经不亚于好莱坞大片。《我和我的祖国》成立了7个摄制组,参与这部电影制作的工作人员超过3000人,加上后期特技达到了5000人。这么大规模的制作阵容,一方面可以看出制作单位的用心和大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显示出中国电影工业的突飞猛进。

     电影是艺术,是一门需要强大的高科技力量支撑的艺术,只有技术上的不断研发和应用,才会把艺术家需要的效果逼真地呈现出来,这对于习惯了享受视听盛宴的年轻观众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国庆期间各个网络平台的数据监测,可以观察到今年国庆档购票的新用户增加了23%,新增了大量“00后”观众,以及很多“70后”观众的回流,年轻观影群体规模的增大提供了强劲的市场驱动力。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规模突破600亿元,观影人次达17.16亿,是毫无争议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截至2019年10月3日,仅用276天就突破500亿票房大关。光是《中国机长》一部影片在“国庆档”就取得26亿元票房。中国电影市场影史票房前10名中有9部是国产电影。这一连串数据说明国产片整体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已经指日可待。电影要持续繁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途径,通过高质量的产品服务供给,激发出市场潜在的有效需求。电影业的勃兴,表明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力的增长,不可能取得现有的成绩,电影的繁荣,背后是国运的兴隆!就像《攀登者》的出品人任仲伦说的,这种成就既来自艺术家的创作,更来自国家力量的支撑。

     文化文艺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电影有广大的受众群体,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它更具有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用,见证了被誉为“史上最强国庆档”的盛况,中国电影人理应对电影的未来充满信心,民众也会大大增强对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尤其是会在心头涌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坚如磐石般的信心!(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文章原标题为《中国大片构筑精神高地》,刊载于《学习时报》2019年10月25日第4版

     本期编辑:董大伟

    

     识别二维码关注

     学习时报微信公众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学习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