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观察丨“匠人精神”在粤港澳大湾区
2018/9/27 21:15:42 脉脉

    

    

     “匠人精神”让“日本制造”闻名于世,也是东京湾区企业一直秉承的精神。而“匠人精神”来到中国,来到粤港澳大湾区,会是什么样的呢?

     《乔布斯的偶像——盛田昭夫》提到了日本的“匠人精神”,这也是我们国家这几两年的热搜词。党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最近看一些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章之时也看到了"匠人精神“。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学习其他湾区的经验,汲取其精华,而备受追捧的来自日本的”匠人精神“,我们应如何更好地使其本土化,使其更好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呢?

     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不仅表现为注重细节、精雕细琢、追求完美,而且包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是“匠人精神”在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对其的解读和赋义。在日本,“匠人精神”就是“用心做好一件事”。

     “工匠”在日语中多称“职人”(Takumi),从词义上具有更多精神层面的含义。日本的许多行业存在大批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的追求。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东京湾区一开始是依附港口发展物流业,后来是制造业在此地布局,很多制造企业也因此在此地聚集并依靠产品和技术由东京湾区走向世界,包括索尼、京瓷、东芝等。索尼的产品从早期的 Walkman 到 MD(Mini Disc),从相机到 VAIO 系列,都体现了索尼“小而全”、“小而精”的工业设计。京瓷的创始人、被称为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过:“企业家要像匠人那样,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日本制造”能够享誉世界,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与日本企业精益求精,不断地钻研技术把产品做得更好的匠人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讲,日本的“匠人精神”就真的适用吗?在日本,”匠人精神“如此突出,其中与其企业的”终身雇佣制“有着莫大的关系。

     日本很多员工在一家企业一待可能就是一辈子,他们很少跳槽,做一件事情就是钻研一生,所以他们能把一件事情做到A,然后是A+,A++……但这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或者创业者来讲,是不现实的,我们的跳槽率非常高,人才流动频繁。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不会在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去驻扎一辈子,甚至十年、五年都不一定能做到……我们是趋利的,风口在哪,我们就往哪奔。所以想要粘贴复制日本的”匠人精神“,不可能也不现实,但我们仍要去树立这样的精神,可能我们无法一生钻研一个产品,也力求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注重细节,精益求精,把其打造得更加完美。

     市场的因素不可忽视,但对于产品、对于质量的信仰也要有。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企业也不少,以后也会有更多的制造业企业聚集到这里来,企业在追逐风口,以及不断发扬我们的创新精神的同时,也需要严谨认真地、踏踏实实地打磨产品。

     相比于日本”一生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匠人精神“,我们自定义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匠人精神“更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更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科技创新带动资源集聚等方面着力颇多,创新机制、产业升级、人才引流、协同发展等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相应的,人工智能、人才赋能正深刻地影响着商业步伐。2018年10月18-19日,亿欧将在深圳举办“引擎·引领” 2018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BATi),集合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一众热点问题展开探讨,分析科技创新未来趋势,盘点技术革命下的发展契机。

     了解活动详情及免费领取门票请点击“阅读原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脉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