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过劳迷惑行为大赏》
2019/6/6 21:15:00 脉脉

    

    

     早晨翻朋友圈,给打卡凌晨两点北京的同事点了个赞。

     朋友圈显示她在6小时前感慨:“见识到了凌晨两点的北京,微软还有一半楼层灯火通明,工人在修路,我,在猝死的边缘试探。”

     感觉怎么似曾相识呢?

     回想一下,这句式、这结尾,像极了前几天那个凌晨三点从工体蹦迪出来的她。

     那天的她也发了条朋友圈:“蹦迪一时爽,蹦完从包厢吐到走廊,此刻的我,即将吐晕在凌晨三点的马桶边。”

    

     一个人,两种状态,同样的句式,仿佛每天都在凌晨两三点和死神擦肩而过。

     让我不由得去思考,同是凌晨两三点,去加班和去蹦迪的差别在哪呢???

     然鹅,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答案。

     就像你在办公室看见你同事拿着手机,你并不知道Ta究竟是在和甲方撕逼,还是在工作时间摸鱼……

    

    

     认真工作 or 浑水摸鱼

     一早坐在办公桌前,我们常常会定下一个完美的工作计划。

     然后,开始玩手机。

     玩到一半听同事讨论八卦又忍不住凑过去聊两句;

     好不容易恢复工作发现已经过了午饭时间,赶快订饭;

     下午扑面而来的困倦,完全无法集中精力,迷迷糊糊的又抓起手机……

     如此循环往复,看似充实的一天实则大部分时间都在摸鱼。

     然而,摸鱼一时爽,下班火葬场。

     别人都做完工作准备回家,而你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拖延症患者总是在事情的最后一刻,发现自己在做事效率上拥有无限的潜力。

     这种手速仿佛穿越回小时候,惶恐地玩过整个假期,然后在最后一天夜里疯狂补作业。

     又仿佛穿越回大学时期,天天不是逃课睡懒觉就是熬夜追剧蹦迪,然后在期末前一个礼拜通宵背题。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成年人追忆往昔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最后一刻来临之前,寻求那种在deadline边缘疯狂试探的快感。

    

     假性的职场“过劳”更多是心理的疲劳,既无法充分享受娱乐的时间,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更苦恼的是,这份焦虑不分昼夜,如影随形。

     都说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那件让你焦虑的事情。

     学会从工作中寻找快乐、获得情绪的愉悦,通过成功完成任务获得满足感,把工作的时间留给工作,娱乐的时间尽情娱乐。

    

     你看起来真卖力,但怎么没成绩

     有数据显示,超过30%的人每周工作大于50小时,近10%的人超60小时。

     也就是说,至少有三成的职场人,站在过劳的边缘。

     究竟是什么工作在耗费着人们大量的时间呢?

    

     朋友小F是某创业公司的一员,每天加班到半夜,办公室空荡荡,唯有他在马不停蹄地处理堆积如山的临时性任务。

     仔细回想这忙忙碌碌的一天,发现本属于今日份的工作哪个都没做完。

     每次想投入其中的时候总有紧急事件,这个领导着急要,那个任务deadline提前,需要立刻解决。

     就这样东一点西一点,解决了紧急问题,必要的工作却被搁置了。

     小F和我抱怨说:“每天干不完的活,真的太累了,在这样熬下去,非得过劳死不可!”

     他总是看起来很卖力,却没发现周遭的同事与上级一点都不领情,更没人为他的辛劳买单。

    

     如果不能够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的工作规划,往往会让我们陷入“假忙碌”的死循环。

     想要趁早摆脱这样的循环,就应该和上级确认好自己的有效工作量,并依据当日的工作内容,提前制定合理的工作顺序,才不会把时间耗费在琐碎的事务上。

     那些摸清自己工作套路的人,往往看起来都不那么吃力。

    

     等了半天,你就给我看这个?

     脉脉数据研究院调查显示:

     70.5%的职场人认为自己有知识压力;

     71%的职场人称自己在高压下,出现了脑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在职场中压力最大的往往是那些处于试用期的职场人。

    

     我有个朋友刚从小公司跳槽到了一个自己渴望已久的大平台,机遇十分难得所以他倍加珍惜,工作有半年的试用期,虽然不太理想,但是他也咬牙签了字。

     半年过去了,想在天亮前下班几乎是不可能的。每天做的工作很多却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别人讲方案的时候神采奕奕,PPT做的也十分精彩;到自己的时候提出的案例不是过气就是执行性低,看着寒酸的PPT,感觉内心无比的焦虑。

     更别提领导的几句话就能轻松把他压垮:

     “你做的这个方案你满意吗?”

     “不满意”

     “连你自己都不满意的东西,就拿给我看吗?”

     亚历山大,累由心生。

     想要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又不知道该学什么;

     急于证明自己,又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努力;

     想做出点成绩,强大的工作量又让他力不从心。

    

     这是什么引起的“过劳”?

     知识焦虑、业务水平不精。它的解药,是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造,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慢慢学习。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在解决假性过劳的道路上,我们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

     清晰定位自己的职场发展路径,了解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多和行业大佬沟通请教,避免走错方向、做无用功;

     get更多的职场小窍门,学会转换思维,合理利用时间。

     唯有用最短的时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 end ·

     <你的过劳,是真是假?>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脉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